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敦煌博物馆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敦煌博物馆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王圆箓何罪之有?
有罪的是那个时代,麻木不仁的朝廷!
偌大中国的注意力全集中在紫禁城,围在一对孤儿寡母身边摇尾乞怜,他们的时间多宝贵,哪有时间来管王圆箓的事情,尽管甘肃学台屡次上书要加以保护,但都以经费不足为由推却,这里透显一个矛盾,一个小小洞窟地方都要上书到朝廷才能处理,这也说明自上而下的***是多么的被动,这完全是一个科级干部就能干的事情。说到底,还是整个官场的不作为,朝廷当然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处理这样之谜绿豆的小事,他那知道哪些邹巴巴的***在今天是天价呢?!他的时间是尽快把谭嗣同问斩,继续追杀康有为!这才是大事!
敦煌石窟算什么,大片江山才是硬道理,东北、西北、蒙古将近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的丢失才是真正的罪人!
《道士塔》文中透露了一点可能会受到大家诟病:王圆箓,一介农民,掌管着中国最灿烂的文化宝库。就是轻视农民。其实那个时代就是派梁启超来掌管这里,也不见得能保得住,圆明园都能被火烧,那是什么位置,这又是什么地方,北京的那个老太太哪会关心西北偏北的沙漠中一个破洞里面的事情了!
余秋雨并没有怪王圆箓,只是一个比喻的说法,道士塔这片散文无论立意、品味都算是散文类的上乘作品。
王道士无知,成了“敦煌石窟的罪人”,我不知道上世纪那十年毁掉的文物有多少?是无知?还是有知?纠着一个死去了无法发言的人来论断,让我想起《圣经》上的教谕,你们不要论断别人,你们怎样论断别人,别人就怎样论断你。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王道士是谁?他和敦煌有什么关系?这样才好评价他是否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且看堂哥分析!
王道士(1849-1931) 湖北麻城人。本名王圆箓。因为家里贫穷,很早就离开家乡云游四方。在光绪初年,进入肃州巡防营当兵勇。因为信奉道教,所以后来离开军营,便受戒为道士,道号法真,远游新疆,大约在光绪二十三年(18***)至敦煌莫高窟,此后他就与敦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开始他毁誉参半的后半生。
那到底他对敦煌做了什么呢?我们可以看敦煌流失的文物,这些文物的流失直接或者间接和他有关系:一个是在光绪三十三年三至五月,斯坦因至莫高窟,以四块马蹄银(共重二百两)骗买写卷印本古籍二 十四箱,佛画、织绣品等五箱。再者就是光绪三十四年三至五月,伯希和踵至,以白银五百两骗买写本、印本、经卷、文书、佛画等六 千卷,并拍摄莫高窟照片三百七十六帧。再者就是宣统二年(1910年) 清廷学部获悉敦煌石室文物流散消息后,电令甘肃藩司将剩余经卷运京保管、王道士又私藏若干。同年前后,于数十洞窟凿通道,使各洞相通连,大量壁画遭破坏,修"古汉桥',以便利朝山拜佛者上下。又搬出各窟残塑,造"千相塔"之,有廷栋撰文并书丹之《敦煌千佛洞千相塔》碑记其事。在民国元年(1912年)十月,日本吉川小一郎等至莫高窟, 用白银三百五十两骗买写经四百余卷。
以上是根据公开资料记载,当时敦煌流失的文物,但现在大多保存在国外的博物馆中,当今敦煌学成为国际上研究中国文化的热门之一,这些是魏晋南北朝以来比较珍贵的佛家文化经典,流失海外确实比较可惜。
那么,为什么敦煌文物如此珍贵呢?敦煌文化的起源在哪里?
“敦煌”这个词最早出自于《史记·大宛列传》,据《汉书.地理态》记载“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敦煌古称“三危”。据《都司志》记载:“三危为沙州望山,俗名羿雨山,在县城东南三十公里。三危耸峙,如危卵欲坠。故云。” 至今仍称三危山。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任用卫青、霍去病连年对西域用兵,敦煌地区就是在这个时候才首次归入中国版图。公元前121年至前111年间,汉朝在河西地区设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并在敦煌设置阳关、玉门关。
站在没有任何风险的道德高地吹牛逼,是没风骨的文人们最喜欢做的事。余秋雨骂王道士,便属此类。
天下事,时也,势也。
以今时之势论昨日之事,岂不荒谬!
坐在舒适的书斋里,说那黄沙茫茫里的生存不易,岂不可耻!
关于王园箓与敦煌石窟的种种关系,“他人之述备矣”,不再重复。
评价前人,不烦设身处地想想,如果你是当时的他,你会怎么做?
一个贫穷的道士,在乱世避难,某天发现了一片经书古册。
他最先想的是“上交国家”,这种境界,我觉得已经够可以的了!
但作为国家代表的地方***,并没有给他积极的回应,他只好继续守着这堆珍宝。
后来来了一个外国人,给了他银子,找他换取了一些经书……这有什么好指责的呢?如果是你,你怎么做?
完全是一派胡言,余秋雨的角度非常狭隘、极端。表面上看他一副谦谦君子的样子,仔细一端详:他也是一个喝狼奶长大兔崽子。
王道士发现并保护了莫高窟。尽管一些文物被卖到国外,可是得到了极好的保护,国外博物馆并没有那这这批文物牟利,而是免费给全人类参观。既宣传了敦煌文化,又促进了文明交流。有什么不妥?难道放在国内烂掉、烧掉、破坏掉、私人窃取掉更好吗?这本是全人类的财富,放在法治昌明、文明稳定的社会难道不是更好?
谢邀!
1900年5月26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敦煌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许多珍贵文物。
后经英、法、日、美、俄等国探险家的***掠夺,藏经洞绝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如果这些藏物不流失,一定会被妥善安置于某地的博物馆内,相信我们一定可以看到!
如果那些文物不被洗劫一空,对我国那段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一定会有非凡的意义!
谢邀。一说到藏经洞,的确让人惋惜伤心,诚如陈寅恪所言:“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根据《敦煌史话》记载,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圆箓雇用的一个手下在清理积沙时,无意间燃草点烟,把剩余草杆***墙缝后,发现余烟倒吸,敲墙有空声,震惊世界的敦煌藏书就这样被发现。只可惜王道士对这些文物的价值毫无认识,加之落魄的清***也未能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致使藏经洞中的大批敦煌遗书和文物先后被外国“探险者”瓜分抢夺而去,分散于世界各地,只留一小部分被清***运至北京,一路保护不善又有所遗失,成为国学之殇。去年我去敦煌参观的时候,行至16窟甬道,导游很沉重的介绍了这段掠夺史,看着已经空无一物的藏经洞,的确让人唏嘘感叹。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回答你的问题。你用了“如果”二字,那么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下。敦煌遗书如果至今在国内完整的保存,那当然是民族之幸、国学之幸,这些藏书固然珍贵,但其实也是国家典藏之一隅,泱泱华夏大地繁衍生息了千年,遗留下来的典籍、藏书、佛经、字画不计其数,可现如今能被世人所观赏到的又有多少,这里面有保护不力遗失的,有外族侵入掠夺的,有祖传遗留私藏的,也有天灾人祸消毁的,剩下至今留世的,所幸大都被国家保护,成为考古研究的珍宝。处于保护,这些国宝文献被各个博物馆所珍藏,且极少拿出展览,即便看到也多为临摹品,因为字画古籍在灯光和不恒温的状态下很容易被破坏,而且不可逆。因此,敦煌遗书如果并无遗失且被国家珍藏,目前能看到珍品的可能性也不大,除非重大节日或者活动才能一睹真容,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在十多年前举办过《清明上河图》展,仅仅展览三天,后来就用清代临摹品继续展览。
常书鸿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是为敦煌奉献的一生。这位出生在西湖边的艺术家,早年留学法国,因画功成名就。但就在事业、生活双丰收之际,他邂逅了远在中国的千年文化宝地——敦煌,人生之路也从此改变。
1936年,他毅然放弃了法国的安定生活和创作环境,在战火纷飞的中日战争乱世中,回到祖国。1943年,他又几经转折抵达敦煌莫高窟,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极其匮乏的物质条件下,筹备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由此开始了对莫高窟有组织、有系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敦煌有以下一些好的纪念品:
1、敦煌的手绘雕刻工艺品很著名,有手工地毯、彩塑、夜光杯、工艺字画、各类古董等。有很多手绘现场雕刻的木制艺术品,其中有沙漠骆驼,月牙泉,鸣沙山等,雕刻的栩栩如生,得到了很多游客的喜爱和追捧。
2、敦煌素有“瓜州”之称,因其夏季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_a***_]各类瓜果生长,所以敦煌的瓜果味道特别鲜美可口。敦煌的主要瓜果特产有李光杏、***桃、鸣山大枣、阳关葡萄、沙瓤西瓜、白兰瓜、黄河蜜瓜、冬果梨等以及各类果脯系列,非常适合馈赠亲朋好友。
3、敦煌鸣沙山的五色沙纪念品,敦煌鸣沙山三件宝,铁背鱼、七星草、五色沙,月牙泉中的铁背鱼、七星草等,都是深受游客喜爱的纪念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敦煌博物馆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敦煌博物馆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9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