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郭永怀人物传记500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郭永怀人物传记500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很多人觉得在临川有一个休闲***的好地方,尤其是住在当地的人,非常散步的地方,那就是名人雕塑园位于青云谱区八大山人梅湖景区内,毗邻程允贤雕塑艺术馆,分为江西历史文化名人园和江西红色人文雕塑园。
进入到雕塑园的江西名人主要是自汉代至近现代的江西历史名人,分别为各个历史时期科技、艺术、军政、文学领域的代表人物;如朱熹、陶渊明、文天祥、王安石、汤显祖、黄庭坚、欧阳修、曾巩、傅抱石等57位名人。这些细数过来,都是和江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名人。
当地的向导告诉我们,他们家就住在附近,所以经常晚上出来散步,由于空间很大,而且晚上开灯以后很美,也是赏心悦目,四周过来散步的都是当地的常住居民,反而是游客比较少来到这里,尤其是在晚上的时候会更少。
而我来到这里的时候,也已经是夕阳西下了,四周很安静,灯光刚刚亮起来,正是最好看的时候,穿过广场,跨过长桥,眼前的这个门楼是用汉白玉修建而成,整个建筑雪白干净。
为什么说晚上来这里呢,个人觉得晚上有灯光的配合,视觉效果比白天的时候赞多了,门楼是仿明代的建筑风格,中间的“抚州名人雕塑园”是由中国书法协会主席张海先生亲自题写。
民国时期的教育肯定很棒,但要说民国时期很重视教育,其实也不尽然。那时军阀混战,常年的内战消耗使得当权者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只打雷不下雨。
民国拖欠教师工资成风,就说当时的名人里面,首屈一指的鲁迅,当过老师对吧?一九二几年的时候,日记里经常写的是又和谁谁联合讨薪去了。在《记“发薪”》一文,就公开控诉北洋军阀***积欠他应得薪水共两年半,说好的几百元工资,拿到手的有多少?
9 240银圆(约合今人民币32万多元),在《端午节》中还提到,由于被拖欠薪水实在太久,最后不得不借***度日。
一度在1922年酿成学案,教育家马叙伦等为此而绝食。把***逼到这地步,也好意思说提民国对经济教育支持?何其脸皮厚也。类似的记录,比比皆是,1919年五四到1926年7年间,教育部动辄拖欠半年工资——全方位无差别拖欠,无论你是鲁迅胡适、还是毛,全都不能幸免。
正如蒋梦麟在《西潮》里所说的:教授「通常两三个月才拿到半个月的薪水。」那一时期关于这样的记载比比皆是,请注意,这还是在北京,理论上当时中国最应该公平公正公开的地方,教育部就敢公开拖欠所有教授老师们的工资,地方如何,你能想象么?
蒋梦麟
民国时期最重视教育的地方蒋介石总结过,就是“匪区”。至于其他地方连经费都保证不了,就更谈不上重视了。
现在吹捧民国教育的人不少。然而1933年5月15日,蒋介石在演讲中对苏区和国统区的教育进行了对比,对于苏区的教育进行了极大的肯定,并批评各地对教育毫不重视,挪用教育经费成风。
匪区里面最紧张的,就是教育!最有纪律的,就是教育,最有精神的,也就是教育!而我们现在各地方的情形却不然……土匪他们什么经费可以少,教育经费一定要筹到,我们却反而要常常拿教育经费来做旁的用。
其实这种情况并非1933年才有,而是民国建立以后的普遍现象。
民国时期的教育经费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两块,其中中央财政主要负责大学教育经费,而地方财政则负责中小学教育。然而自民国成立以后,战乱不止。特别是进入军阀混战时期以后,大小军阀为了争权夺利互相征战。大帅们都忙着扩充实力,因此这钱大部分就成了军费,教育经费根本无法顾及。
以1919年为例,当年北洋***总支出的42%用于军费,教育经费则1%都没到。1920年情况类似,军费开支超过了38%,教育经费还是没到1%。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军费开支并不包括大帅们私下自己筹集的军费,而教育经费很大一部分用银行券等代替,因此落到实处又要打几分折扣。
这么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学校数量少,设备落后。
以河南为例,在民国时期很长时间里,河南总共只有开封和安阳两所省立高中,共计招生250人。初中也只有区区50所,平均每两个县才有一所初中。还有像广州,这民国时期的一线城市里在1932年足足有3.2万儿童没有经受过任何教育。所以在民国时期,小学毕业就是知识分子了。
教育经费少的另一个坏处就是教职员工拖欠工资严重。比如像鲁迅先生,很多人都知道他在教育部时薪水很高,但是这只是名义上的薪水,即使上他经常只能拿到一半或者更少,甚至几个月都没有钱拿。所以鲁迅的生活一直很窘迫,还参加了几次闹薪水的***活动,最后干脆辞职专心写书,生活立刻得到了改善。
谢邀,我是“旧史心说”,很高兴为您回答这个问题,对于“民国时期很重视教育吗?”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理解,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民国时期的教育确实是历史长河之中闪闪发光发光的一个阶段,首先在教育背景中,高校就有清华、北大、燕京大学、南开大学、闻名中外的西南联大。在民国时期就建立了与国际社会接轨的高等教育,在结束了几千年封建统治之后的民国正是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之下有了前进的方向。
虽然民国时期战乱频发,但是国民***每年对于教育经费的投入从未中断过,甚至在整个财政支出中占据很大的比例。总统蒋介石作为一名***,对于国家教育的重视,几乎高于了其他领域,民国教育部大批拨款鼓励学生赴国外深造研究学术社会上虽然两极分化严重贫富差距巨大,但是却有着尊重教育,尊重学者的良好风气,所以国民教育在当时是具有自由开放包容的特点。
而且民国是一个诞生优秀学者较多的时期,很多中外闻名的学者在这个时期绽放出了自身独特的光彩。比如说傅斯年、林徽因、胡适、鲁迅等人,他们都一门心思为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二战中日军的飞机每天都从我国的国土上呼啸而过,但是这些学者们在轰炸中坚持着学术的研究,在艰苦的条件下也没有放弃对于学术的追求。
民国的教育的确值得我们赞颂,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难道不好吗?当今的教育推动了我国的进步,使我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当今的教育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工程师以及科学家,造就了许多优秀的企业这样的教育并不差。
在1949年中国高校的毕业生仅仅有2.1万,他们是中国精英中的精英。2018年中国高校生毕业820万,很多人只是普通人。虽然民国的教育非常好,但那是局限于少部分人的精英教育,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自由国度,很多劳苦大众在那样的时期肚子都填不饱都买不上何谈教育呢?
重视!作者参加过市志编纂,查过许多档案,许多地方县级都办过民众教育馆,比如我们这里的馆长,居然是东陆大学毕业的,云南大学1922年
东陆大学。
民众教育
就叫东陆大学,还是私立学校。云南的东陆大学是中国西南地区开办的最早的大学走出过数学家熊庆来。唐继尧还在大学里盖过一幢别具民国风的会泽院。名校曲靖一中前身也是私立澜泉中学,校长也是大学毕业的。走出过许多的知名人物。[所有配图选自头条搜索引擎]
我来回答:
民国时候,中华民族已经有一部分人思想已经不再保守,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代表:
第一梯队,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和元勋们,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有文化有知识,视野开阔的人,都是在民国时期接受的教育,比如***,当年还曾经游学过,可见对教育的重视。
第二梯队,就是我们国家的国宝级科学家,我们国家之所以有现在的成就,真的离不开这些伟人,这些伟人来至于行行业业,接受东西方教育,学成归来建设国家。比如[_a***_]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美国人说一个钱学森顶美国五个师,而钱学森的归国直接帮助我国的军事技术加快了二十多年,如果没有民国时期的教育,又怎么可能出来钱学森这样优秀的人。
第三梯队,我们国家还有没吸过洋墨水的顶尖科学家,撑起了我们国家的国防力量,比如于敏,于敏是我们国家土生土长培养的科学家,其独特设计的于敏型氢弹至今全球无人能比,也是因为于敏的设计,才有了今天我们国家是当前唯一一个现存氢弹的国家,可见民国时期很重视教育的。
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来看,我们国家时时刻刻都很重视教育,这也是中华文化一直能传承下来的原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郭永怀人物传记500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郭永怀人物传记500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8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