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李氏太原起兵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李氏太原起兵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起兵于并州,也就是现在的太原市。李渊在太原起兵时,号称3万义士,然后南下直驱长安。相信看过相关史书的人都知道,李渊在起兵前,已经安排自己的几个儿子和女儿,在长安附近广杰天下英才,聚集义士,已经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军事力量。
中国古代,几乎都是从北向南发展,然后统一全国。唐朝时期,太原是隋朝的边关重镇,所以守卫的军队也是能征善战的部队,要比关内的军队强悍很多。所以,李渊起兵的时候,部队是能打胜仗的优质军队。其次,李渊在南下长安的过程中,沿路打败和吸收了大量山西边塞军队,当到达长安的时候,军队已经不是3万,史书记载而是有20万左右。因为沿路没有大的军事动作,所以这支部队也是兵精粮足。
李渊可以顺利拿下长安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当时的隋炀帝并不在长安城内,所以守卫长安城的将士信心不足,已经失去了继续抵抗的心思,所以大家都是思良主而栖,期望有更优秀的君主出现。
李唐可以顺利拿下长安,可以说是得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也是大势所趋。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
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无向辽东浪死歌》知世郎王薄
这首歌吹响了埋葬大隋王朝的号角,隋大业七年,隋炀帝征集民夫准备进行对高句丽的第三次征讨,长白山脚下的知世郎王薄率众起义,点燃隋末农民起义的浪潮。随后隋朝各地都爆发了农民起义。义军少则数千,多则数十万。给隋朝非常沉重的打击。(还有杨玄感的叛乱。)
经过一番大浪淘沙,义军逐渐整合成了三支特别强大的义军,即以李密为首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杜伏威。而隋朝官军则疲于奔命,辗转各地与义军打仗。十二卫府兵几乎全军覆没。
此时隋炀帝杨广早就跑去了江都。隋都长安的守备力量经过多次的抽调是相当薄弱,仅有不到三万弱旅守卫,可以说,那个时候的大隋早就名存实亡了。
更正一下,李渊攻打长安时总兵力在20万上下。
而且李渊军围长安后,并不急于攻城,而是严申军令:士兵不得擅自离营,不得入附近村落抢掠。同时派人至城下,向城中守将申诉尊隋之意,即希望长安守军能弃暗投明,以免因用兵而双方遭受伤亡,但对李渊的好意,守城军置若罔闻。不得已,李渊命诸军攻城。并与部下相约“毋得犯七庙及代王、宗室,违者夷三族!” 十一月,李渊汇合李建成、李世民、刘弘基之兵20余万攻打长安,军头雷永吉率先登上城头,京城长安被攻克。
李渊在太原宣布起兵的时候是有“义士三万”,但他们一路往长安进军的过程中招兵买马,收容整顿各地来投奔的小股部队,到围攻长安的时候,史书记载兵力已经有二十万之众。
但是真正打仗,并不是按人头PK数量的。而且守长安的隋军据有首都坚城,在缺乏攻坚兵器的中古时代,这个优势非常之大。正常情况下,如果是守城方兵力十几万,攻城方兵力二十万,那守城方是可以笑着夜夜睡好觉的。(***设双方都没有后勤压力)
李渊打下长安真正依靠的是人心和士气。
这场围攻长安之战,发生在隋大业十三年。当时皇帝杨广在江都,已经情绪崩溃,放弃了职责,天下大乱,到处都是各种武装军队占山为王。留在西京的守将卫文升、屈突通、骨仪、阴世师等人虽然戡乱意志坚决,挖了李渊家祖坟杀了他一堆亲人表示断后路绝不投降,但中基层官员和军卒是没什么心思抵挡到底的。
原因很简单。就算卖力流血丢命打退了李渊,又能怎么样?杨家皇帝指望不上了,西京这块肥肉,稍大点成气候的“反贼”都不肯放过,一波波涌过来打,他们能坚持多久?他们又为什么要坚持?
李渊本身是关陇集团核心家族出身,前半生在隋做官,积累了很好的政治***。他起兵以后,他堂弟、女儿等留在长安附近的亲族纷纷招兵响应,各级官吏也都对这位老熟人没有抵触情绪。再加上李渊和儿子部将等军事能力不错,打几仗都赢了,一片乱世中,关中地区也就都觉得跟李老大有肉吃,归降算了算了。
首先要明白李渊的家族背景了。正宗的关陇集团,在隋朝那样的敏感时期,有胆量以3万起兵说明肯定要就做了相当的准备,毕竟起兵不是儿戏,搞不好身死族灭,很可能在隋文帝时期,他就有勾连串通其他关陇势力搞小集团的嫌疑。杨广时代应该更大胆,看到了中国处于沸腾的前夕,应该会更积极谋求串通,发展势力。而且李渊几个如龙如虎的儿女,真的是少年老成。很多事情都是他们具体来操作,杨广一直把目光盯在李渊身上,没有足够的精力控制李渊的儿女们。于是看到李渊平静的日常表现,没有注意到柴绍,李建成李世民他们早就把工作做的万事俱备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李氏太原起兵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李氏太原起兵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7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