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人物传记为什么要读写,人物传记为什么要读写呢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物传记什么要读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人物传记为什么要读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作为一个初中生,想读《史记》需要先了解什么?
  2. 古代重农抑商,司马迁为什么还给商人作传?

作为一个初中生,想读《史记需要了解什么?

首先表扬你一下,作为一个初中生有想读《史记》的冲动,可以的,值得再一次表扬。那下面就聊聊读《史记》前,需要先了解点什么吧。

1、简介

人物传记为什么要读写,人物传记为什么要读写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史记》西汉史学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及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故事

我们在阅读他前,首先要弄清楚他的主体结构是什么,他分别包含了:表、本纪、世家、书、列传五部分。那这5部分又代表着什么意思呢?

2、表

人物传记为什么要读写,人物传记为什么要读写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表”是用表格来简单罗列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世系、人物和史事。用来代表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用语言来写入列传的人物。是全书叙事的脉络。

表始于《史记》,共“十表”:包括“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汉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闲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净增将相年表”等。你有空的话,可以去查一查。这些表。

3、本纪

人物传记为什么要读写,人物传记为什么要读写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纪是全书总提纲。纪的意思就是记,“本其事而记之”,所以称本纪。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日时间记述朝代帝王的言行政绩。

司马迁在《史记》中取先秦时《禹本纪》(即“五帝本纪”之一)之名,以“五帝”、“夏”、“殷”、“周”、“秦”、“秦始皇”、“项羽”、“高祖”、“吕太后”、“孝文”、“孝景”和“孝武”共十二纪为首,并以后纪传体史书首列简称纪。

《史记》是中国历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讲述的是春秋末期,吴、越两国的事情,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洗雪国耻等历史故事作者经历了14年才完成这部巨著。

对于初中生来说想要读懂它还有一定的难度,建议去书店找一本注释较为详细的书,这样读起来即能理解古文,还可以比较顺畅的读完。

在读的过程中最好做一下笔记,从事件到人物,从一般的理解到更深层的理解,都可以记录下来,写一下自己读完史记的感受,从中学到的东西,欣赏哪些人或哪些事情,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或存在质疑的地方,这样做对今后的工作学习是有很大好处的。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就初中生来说,你应该先知晓课本上秦汉时期的历史,然后对比来看,毕竟课本上的历史有时候不是很全面,而《史记》也只是一家之言。就像《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关系。所以,对待历史应当以辩证的角度去看,不可不信,不可全信。毕竟主动阅读开拓思路还是要鼓励的。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第一种方法,先熟读三遍《三国演义》,搞清楚里面没有你不知道字音字义。再反读《古文观止》,从明朝读到汉朝,一个朝代三篇文章,一直读到汉朝。

第二种方法,以《论语》为跳板,要能读,能写,能背,能默。然后带着《古汉语字典》读《史记》。

第三种方法,直接带着《古汉语字典》攻《史记》。

下面详细说一下三种方法。

理论上讲,凡是通过九年制义务教育学生,都具备了学习和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在《新华字典》的帮助下朗读文言文是没问题的,至于理解,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

在文言文使用和发展的中后期,出现了古代白话文。白话文从唐宋一直发展到明清才基本成型,代表作就是四大名著。其中《三国演义》是最接近现代文的白话文。所以建议先读懂《三国演义》,这个时候就要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典》,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意思,直接标注在书上,方便以后阅读,当然也可以把它们集中成册填鸭式复习。此后,就要有选择的学习《古文观止》,这里面有技巧。《古文观止》编选的文章是从春秋的《左传》到明朝末年的《七斋录集》。以现代的功力,当然还是看不懂《左传》。所以,我们就要反向阅读。先读明朝的文章,依次阅读宋朝文章、唐朝文章、魏晋文章、东汉文章、西汉文章,最后就是司马迁的文章《史记》。不用多,一个阶段三到五篇就够了。这时再读《史记》,阅读与理解都不是问题了。这是一种方法。

另一种方法是使用《论语》作跳板。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论语的所有文章,全部背诵默写理解,然后再借助《古字典》阅读《史记》。也可以用《老子》、《孟子》、《中庸》、《庄子》等其他有书也行,个人觉得还是《论语》最容易,主要是看个人喜好。我选的是《孙子兵法》,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连上厕所都在看,顺读反读,顺抄反抄,顺背反背,顺默写反默写,整段写背抄,整句写背抄。

还有一种方法,带着《古字典》直接攻《史记》,简单粗暴,至于效果,大概要看个人的毅力吧。

学习理解文言文,既不要强求精解,也不要总是去看注解,要多联系上下文,不求甚解。注解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佛家讲,渡河须用筏,到岸不用船,也是这个意思。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持之以恒。积累学问犹如木桶装水,木桶总会有漏,不加水就会成空桶。


古代重农抑商,司马迁为什么还给商人作传?

我们国家从夏商周三代开始,中国商业就已经产生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官府控制商业的这个局面被打破了,商业出现了繁荣,而且商人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但这个时代也是最混乱的,没有形成逐渐的大一统。

这时候,到了商鞅变法时候,明确的确定了一个政策:重农抑商。并且这个政策一经确立,之后就快速的成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一个经济政策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这个政策就是因为商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因为商人是具有流动性的,而中国古代经过儒家思想的规范,就出现了“父母在不远游”,这样的思想。这都是固守农业的一种表现。重农抑商的提出就是因为商业跟农业争夺劳动力,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所以就提了这个政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商人如果力量壮大之后,会干预国家的政治[_a***_],从春秋时期吕不韦“奇货可居”这个故事的结局,最终吕不韦扶值异人登上了秦国国王的宝座,就能看出来了商人的作用有厉害。

所以不得不说,我国古代的先人都是非常有远见的。

在如此一个大环境下,古代帝王都推崇“重农抑商”,但司马迁却大胆的在《史记》中写了一篇《货殖列传》。他将商业活动和经济领域中,所涌现出来的这些优秀的人士,单独为这些人士写了一篇文章,从三皇五帝到当时的汉武帝时期经商以及负责把商贸发扬光大的人全都记载在里面。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专业论述商业经济学的论文

简而言之,司马迁是意识到了商人的重要性

春秋时期的一个谋士叫计然,那么他提出了很多的经营的理论,计然说了一句话叫做“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就是说大旱的时候,你需要准备船,准备抗洪。在洪水的时候,你要去准备车,准备抗旱。两个道理:第一个道理,就是我们从事经商活动的,要认识客观规律,大旱之后必有雨,会有洪灾,会有大水。大水之后必有旱,这是一种事物的规律,你要经商就必须要明白这种规律。第二个道理,你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提前量,在经商过程当中的一定要提前得做好准备。这样的才能在经商当中取得一种主动的地位。

在经济不发达的古代,交通又不方便,物流受到严重限制,如果不重农抑商,那么国家很快就被商人搞乱了。

如果象现代的商人一样,今天炒煤,明天炒房,炒米炒肉,那在经济困乏的古代是要饿死人的.所以国家必须以农为夲,重农抑商。

我们现在还也抑商,限制房价,反垄断,都是为了市场稳定。司马迁为商人做传那是应该的,国无商不活,商人们正当的经商活动促进了国家的繁荣。而且许多商人也很爱国,为他们立传是天经地义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物传记为什么要读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物传记为什么要读写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