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司马懿人物传记1500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司马懿人物传记1500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朱子彦写的好
《司马懿传》是朱子彦教授的第一部历史人物传记专著,写作历时两载。协助期间,作者以七旬高龄,在与病魔顽强斗争之中,为读者呈现出这部四十余万字的著作。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由于司马氏是以“篡逆”的方式取代曹魏,历代史家对司马懿的评价多以贬损为主,视之为野心家、权谋家。然而朱子彦教授认为,不能简单地用是非观念、价值观来判断历史,特别是要摆脱历史人物平面化、道德化的研究方法。
司马懿生于公元179年,比曹操小24岁,比刘备小18岁,比孙权大3岁,比诸葛亮大两岁。司马懿算得上是三国时期也是一个响当当的重要人物,他与曹操、曹丕、曹睿、刘协、刘备等等大名鼎鼎的人物抗衡,还与孙权对峙。曹家三代皇帝都被他整死,然后夺取了曹家的大权,虽然他没有称帝,但是和称帝也没有什么两样。
司马懿对曹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三朝辅政大臣,死的时候名义上依旧还是魏臣,但是在《三国志》中,却没有为他单独立传,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司马懿不仅仅是魏臣,他为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被追封为宣皇帝。而陈寿是晋朝史官,如果把司马懿传写在《三国志-魏书》里,要是放在曹操之后,把当朝追封的宣皇帝,放前朝皇帝之后,是为大不敬,可是杀头之罪。但要是放曹操之前,肯定是不行的,所以陈寿干脆就没有给司马懿单独立传。
唐朝房玄龄修《晋书》,把司马懿放在第一章,这才是司马懿应该在的位置。就像曹操也没有在《后汉书》中单独立传,而是在《三国志-魏书》的第一章一样。要是把当朝皇帝放前朝史书,才是真正的不伦不类。
大部分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对司马懿印象深刻,根据小说中的描述,司马懿的兵法韬略仅次于汉丞相诸葛亮,并且在大战之中,不仅阻止了诸葛亮的北伐,而且还在最后一战中愣是将诸葛亮耗死在五丈原。他之后又凭借自己超出长人的忍耐力发动了高平陵***,始曹魏江山摇摇欲坠,为晋朝铺下坚韧的基石。但是正史上的司马懿并不是如此,其实司马懿本就不力拒敌诸葛亮的主力,真正挡住诸葛亮的恰恰是曹真等人。而且司马懿与诸葛亮对战的也只有两场,结果却是皆被打的缩入关内,但在最后一场,诸葛亮也因前几次的对决体力耗尽,几天后一命呜呼。虽然司马懿不是战术超群的人,但他是一个有志向的人,他想以司马氏代魏。故此在历史上,司马懿也算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但司马懿仅凭一人,就链接了汉魏晋三代,史官不好称呼,故此没有列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司马懿是三国后期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那为何《三国志》中没有司马懿的传记?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他是西晋的“皇帝”,所以按照修史惯例,他的传记在《晋书·本纪》之中,而且排还在卷首位置。
可能有人会问,司马懿明明生活在汉末三国时期,并没有活到西晋建立,更没有称帝,为何成了西晋的皇帝了?
司马懿的例子和曹操很像。
曹操是东汉时期的人物,也没有称帝篡汉,但他却没有被列入《后汉书》中,而是被陈寿放在了《三国志·魏书》卷首位置,其传记被称为《武帝纪》。这是因为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谥曹操为魏武帝,把他的神位放入曹魏宗庙之中,曹操实际上是曹魏的皇帝,所以再把曹操放入《后汉书》单独立传就不合适了。
司马懿也是这样。司马懿虽然没有称帝篡魏,但他的孙子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后,立即追谥司马懿为晋宣帝,将其神位列入西晋宗庙之中。所以从政治上来说,司马懿是西晋的皇帝,不适宜在《三国志》中单独立传。
当然,这不代表在《三国志》中查不到关于司马懿的任何记载,毕竟司马懿是三国后期的重要人物,有些事情是避不开的。陈寿编写《三国志》的时候是西晋的臣子,所以必须要迎合西晋统治者的意图,在政治上抬高司马懿的地位。如果在《三国志》中过多的提到司马懿,这就牵扯到该如何称呼他,涉及名分问题。最终陈寿选择用“司马宣王”来称呼司马懿,既避讳,又突出了司马懿和西晋的关系,不得不说是很巧妙的处理。
不过陈寿在编写《蜀书》和《吴书》时除了“司马宣王”外,还以直呼其名的方式提到了司马懿,但陈寿也只是一笔带过而已,没有过多描述。
历史上的司马懿是个特别能熬,特别能忍的人。他一生熬死了,所有比他更牛的人,熬死了曹操,熬死了刘备。当然,这两个人和他不是一个辈分的,刘备比他大18岁,曹操比他大24岁,都是爸爸级别的人物。
不过他后来又熬死了,比他只小两岁的诸葛亮,比他小上很多的曹睿,这才让他登上了当时的天下第一人的宝座,成为了当时中国最牛的人。
还有一点司马懿,这个人特别能忍,诸葛亮为了激司马懿出战,甚至曾经送给他一套女装,可是司马懿居然笑纳了,完全没有任何过激举动。据说他还穿了起来,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伪娘。司马懿堪称古代的忍者神龟。
司马懿的一大功绩,那就是他夺了曹家的权,成为了曹魏帝国真正的当家人,为后面西晋帝国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然他没有成为皇帝,但是他的后世子孙依然追封他为宣皇帝。
作为三国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爸爸司马朗在三国志中拥有自己的列传,但是司马懿在三国志中却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因为对他很难定位。
因为司马懿是皇帝,而且是追认的皇帝,他的身份就很尴尬。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他随着蜀汉帝国的灭亡做了晋朝的大臣,司马懿自然而然也就成了他的先帝。
如果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将司马懿作为臣子放在三国志中单列一篇传记,很显然,这是不合适的,同时也是不要命的,这在古代叫做大逆不道。陈寿没有这么大的胆子,也没有这么大的心。更何况把当朝的皇帝写在前朝的史书里,很明显这是一个送命题。所以他选择了空缺。
司马懿的传记被后世的房玄龄等人编撰晋书时收录在晋书之中。当然,那也不叫司马懿传,而是叫宣帝纪,放在开篇第一卷,而且在这里统一称司马懿为帝。于是就有了这么一段让人感到别扭至极的记载帝流涕问疾,天子执帝手,目齐王曰以后事相托,真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人。
你看这一段话里又有天子,又有齐王,还有帝,天子怎么和帝会同时出现呢?天子不就该是皇帝吗?在这里的天子指的是魏明帝曹睿,齐王是为名帝曹睿的接班人曹芳,帝就是司马懿本人。正是因为这种尴尬的称呼,让读者读起来非常的吃力。
所以您想看司马懿的本纪,别在三国志中找,要去晋书中才能找到。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以下我稍作说明。
司马懿的身份
司马懿出生在东汉末年,他的前半生的身份属于汉臣,虽然那时候曹操已经掌握了汉朝的大权。然后到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的时候,司马懿已经41岁了,这时他的身份从汉臣变成了魏臣,一直到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他都保留着曹魏臣子的身份。虽然在这之前,司马懿已经通过高平陵***,已经夺取了曹魏的大权,曹氏***名存实亡,但这并不能改变司马懿魏臣的身份。
尽管司马懿前半生是汉臣,后半生是魏臣,但无论是《后汉书》还是《三国志》中,都没有他单独的传记,这是因为他还有第三个身份——晋宣帝(刚开始追封为晋宣王,后来司马炎以晋代魏,司马懿随之升级为晋宣帝)。因此他的单独传记存在于记述两晋的《晋书》中,并且位列开篇帝纪第一章。
我国编纂史书的惯例
根据我国编写史书“为尊者讳”的惯例,开国皇帝或者是王朝的奠基人,即使曾经是上一个王朝的臣子,也不会在之前的王朝中单独立传(顶多是在他人的传记中出现),而是在新王朝的史书中以帝王的身份单独成传出现,因为与之前的臣子身份相比较,新王朝的帝王(包括追封)这个身份更为重要。毕竟都是当皇帝的人了,如果在旧王朝的史书中和一干臣子并列出现,会显得很不尊重。
在司马懿之前,曾经有过这样的先例,就是魏武帝曹操。曹操一辈子到死都是汉臣,但曹魏的基业完全是他建立的,而且他在死后也被称帝的儿子追尊为“魏武帝”,因此,曹操在《后汉书》中没有自己的传记,而是单独出现在了《三国志·魏书》中的第一篇《武帝纪》里。
司马懿的情况和曹操一样。虽然他主要的功绩都是在曹魏时代建立的,而且是曹魏时期的重要人物,但是他奠定了司马氏代魏的基础,在晋朝的史书上,他是晋朝的开国皇帝,也就是太祖宣皇帝。所以《三国志》中没有他的传记,司马懿必须以太祖宣皇帝的身份出现在《晋书》中。
《三国志》的作者身份以及成书年代
除了上面说的我国史书的编写惯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他是晋臣,虽然他之前曾经在蜀汉为官,但是他编写完成《三国志》的时候,已经是晋朝的臣子了。作为晋臣,他怎么可能把晋朝开国皇帝、太祖宣皇帝司马懿放在魏书里,写成曹魏的臣子,那样就是大逆不道,抄家灭族的罪过了。如果单独给司马懿写个帝纪,又会不伦不类,毕竟“晋”不属于三国里的任何一国,于是索性不给他单独列传,但为了突出司马懿的功绩,在曹操、曹丕等人的传记中,司马懿的各种事迹也占据了一定的篇幅。
综上,在《三国志》中没有司马懿的传记,即使提到了司马懿,也基本都是“司马宣王”这个称呼,偶尔也会有他的官职或者表字等称谓,体现了陈寿严谨的态度和强烈的求生欲。(开个玩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司马懿人物传记1500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司马懿人物传记1500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7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