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明代平凉地区人物传记作品,明代平凉地区人物传记作品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代平凉地区人物传记作品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代平凉地区人物传记作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在两汉之间,其实还有十位皇位,没被历史承认,他们都是谁?
  2. 李白的籍贯是哪里?
  3. 被喜欢历史的人们广泛引用的《史记》材料,可信度有几分?

在两汉之间,其实还有十位皇位,没被历史承认,他们都是谁?

8年,王莽废除刘婴的皇太子之位,建立新朝,宣告西汉正式灭亡。等到公元25年,刘秀洛阳开国称帝,标志着东汉正式成立在这两个朝代之前,有近17年的乱世,在这乱世之中,除了光武皇帝刘秀外,其实还诞生过十位皇帝。

第一位是“新朝”开国皇帝王莽。王莽原本只是外戚,但在汉平帝病死后,王莽为避免年长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纵政局,便立只有两岁的汉宣帝玄孙刘婴为皇帝,但刘婴当时太小,还不足两周岁,就只好先立他做皇太子,王莽以“摄皇帝”代行皇权。

明代平凉地区人物传记作品,明代平凉地区人物传记作品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年后,王莽逼迫刘婴禅让给自己,并改国号为“新”,王莽即新始祖,改长安为常安,称“始建国元年”。这一年,王莽54岁。

当时,西汉朝廷***,地方搜刮盘剥,再加上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使得百姓流离失所,经济政治危机愈演愈烈。在这种背景下,王莽推出了历史上著名的“王莽改革”。

王莽的本意,是以想通过打击地主官僚阶级的利益来救济广大农民。但问题,封建社会说到底就是地主阶级占据统治地位,所以王莽的改革几乎得罪所有的地主和官僚,于是在他们勾结和唆使下,各大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

明代平凉地区人物传记作品,明代平凉地区人物传记作品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恰恰这时候,全国又发生各种蝗灾、旱灾和饥荒,农民起义越是越演越来,并形成赤眉军和绿林军两大军事势力。最终在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将王莽的头颅砍下,由此这位“新朝”开国皇帝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享年69岁。

第二位是更始皇帝刘玄。他是刘秀的族兄,在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绿林军各部首领拥立为傀儡皇帝。

公元25年,更始***在赤眉军和刘秀大军的两路夹击之下,土崩瓦解,刘玄向赤眉军出降,献出传国玉玺,更始***灭亡。不久,刘玄被赤眉军所杀。

明代平凉地区人物传记作品,明代平凉地区人物传记作品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三位是西汉最后一位皇太子刘婴。这位刘婴,是汉宣帝的玄孙,也是西汉最后一位皇太子。

也不是不被承认,只是不把他们看做是汉朝的皇帝而已。

所谓“两汉“就是西汉(公元前202-公元9)与东汉(公元25-公元220)两个朝代,合称为汉朝。

不过在西汉与东汉之间有一个大分裂时期,所以出现了10位割据皇帝。对于统一的大汉朝来说,这些非“正统”的皇帝就是逆贼、反贼,所以不被汉朝皇帝承认。

西汉的建立者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史记》误作汉高祖),先后经历了惠帝、少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废帝、宣帝、元帝、成帝、平帝、哀帝,一直延续到儒子刘婴为止。公元9年,外戚权臣王莽篡位,建立“新朝”,西汉由此灭亡。

不过,王莽在位时期,滥行改革,并且激化了西汉末年以来的阶级矛盾,结果导致农民起义在全国爆发。王莽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失败,反而被农民起义军杀死,新朝迅速灭亡。由于全国陷入分裂时期,所以出现了众多的割据“皇帝”。

在群雄之中,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刘秀消灭了群雄,建立了一个新的汉朝,史书称之为东汉。从公元9年西汉灭亡,到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再到公元37年刘秀统一全国,其中出现了很多“割据皇帝”。

这10位皇帝分别是王莽、刘玄、王朗、刘婴、公孙述、刘盆子、刘永、孙登、李宪、刘芳。

王莽是新朝的建立者,最后被农民起义推翻,史称“新太祖”。刘玄是汉室后裔,史称“更始皇帝”,最后被赤眉军消灭。

王朗自称是汉成帝的后裔,最终被刘秀所消灭。刘婴就是儒子婴,是王莽篡位之前拥立的傀儡,最后也被起义军所杀。

公孙述是王莽的部下,在王莽死后割据四川一带称帝,史称“公孙述跃马而称帝”。刘盆子是汉朝的后裔,被赤眉军拥立为汉朝皇帝。

谢邀。题主大概是说两汉之间不被承认的草头王,从新莽代汉,到东汉统一,中间的确有十个***十三位帝王。

1,王巨君同志建立的大新帝国,立国15年,知名度还是可以的,就是因为一代而亡,后继王朝又是前朝后裔,王同志就悲催的不被承认了。

2.更始帝刘玄是和光武帝血缘最近的,出自舂陵侯大宗,长沙王后裔,被起义军拥立,立国不到三年,投降建始帝,封长沙王,后被杀。

3,建始帝刘盆子是齐悼襄王刘肥的九世孙,被赤眉军拥立,立国不到两年,投降刘秀。

4,梁王刘永是梁孝王刘武的八世孙,23年起兵反新,投降刘玄,封梁王,25年十一月自立称帝,27年被刘秀攻打,被部下庆吾所杀。

其部下苏茂、周建拥立刘永儿子5,刘纡为梁王,29年失败奔董宪。

6,王郎自称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刘林就拥立他为帝,次年刘秀攻打邯郸,这位王郎皇帝就被杀。

7,李宪自称淮南王,27年十一月称帝,30年正月,刘秀来攻,就被部下杀掉投降了。

8,龙兴帝公孙述,在位十四年,自称蜀王,25年四月称帝,号成家,36年十一月,被刘秀军攻破成都,被杀。

9,燕王彭宠,自称燕王,29年二月,被奴仆子密杀,其尚书韩立拥立彭宠的儿子10,彭午为帝,国师韩利杀彭午降汉。

谢老哥邀请。

这很正常,每逢乱世总有那么几个给点颜料就想开染房的人,而且这人数还不止十个。

第一个孺子婴,这孩子比较可怜,他属于被迫当皇帝型,当年平帝死后,王莽立孺子婴为皇太子,然后自己当了***皇帝。王莽篡位后就被关在深宫大院里禁止任何人和他接触。后来刘玄当了皇帝,平陵人方望把孺子婴接到临泾立为皇帝。很快就被刘玄派人杀死。

第二个刘盆子,这也是个傀儡,为赤眉军领袖樊崇所立,别看刘盆子是个放牛娃,情商奇高,轻松将赤眉军的骄兵悍将收复,可惜碰上位面之子刘秀,打到最后只能选择投降。刘盆子投降后刘秀待他也算不错。

第三个王郎,这货一不姓刘,二不是宗室,全靠忽悠,居然把一众河北豪强团结在身边,于更始元年12月称帝,史称赵汉,当然最后还是被刘秀收拾了。

第四个李宪,这人原来是王莽部下,庐江暴乱,王莽派李宪带兵平叛,但是叛乱刚被平定王莽就没了,没办法的李宪只能据庐江郡自守。建武三年,李宪估计是想过过皇帝瘾,刚占了九座城池就敢称帝,建武六年被刘秀剿灭。

第五个刘永,他是汉景帝弟弟梁王刘武的八世孙,王莽称帝后他被削了梁王的爵位,天下大乱时他又趁机占据梁国故土,刘玄只能封其为梁王,刘玄死后,他和刘秀争夺汉室正统,自立为帝,被刘秀收拾的东逃西篡,最后被部将杀死。

第五个公孙述,只要天下大乱,川蜀这快地一定有人关起门来当大王,西汉末年就是公孙述,他原本是益州太守,天下大乱时各路军阀都在中原以及关中厮杀,没人搭理他,他就收拾收拾家当自立为帝,建国号成家,后来被刘秀派大将吴汉剿杀。

这五个是明确当了皇帝最后又都失败的,还有几个人虽然没称帝,但是实力上也差不多了。

邓让的地盘在中国最南方,基本就是现在的两广地区,存在感极其低下,刘秀基本统一后他也就降了刘秀了,被封为交州牧。

两汉之间只有短暂30年,除更始帝刘玄及刘盆子外,草头王谁当他是皇帝?

时间放宽点,倒确实是有正统性质的皇帝没有被东汉***所承认。

第一,前少帝刘恭(前190—前184年)

前188年9月至前184年8月继位,正统的汉朝第三位皇帝。刘恭本汉惠帝周美人子,吕后令皇后张嫣佯为有孕,取为己出,鸩周美人。接着就在汉惠帝死后确定为皇帝。

7岁时,周围人悄悄告诉少帝这些事,小孩子当然非常激动,说,后(吕后)安能杀吾母而名我(给我张嫣太后儿子的名份,并借机掌握权力)?我未壮,壮即有变。

吕后得知即囚禁少帝于永巷(皇宫监狱)并宣称皇帝有病。又说,皇帝重病而已经无法治理国家,应该有人接替。大臣默认后吕后秘密***了少帝。

第二、后少帝刘弘(?——前180年)

前184年至前180年在位。前少帝死后,前184年6月15日,吕后再选汉惠帝第四子常山王刘义继位及改名刘弘。

前180年9月,吕后死。经过周勃、陈平等人努力,诸吕平定。勋贵大臣们认为,后少帝及兄弟刘太刘武并非汉惠帝儿子(当然得将吕后血脉全部铲除,以免后患),商议另立势力单薄的代王刘桓。

11月14日,是极其血腥与黑暗的时刻。当日代王等来到大殿前,多数士兵散去,警卫后少帝的十名贴身武士整齐喝止说,天子在此,足下何为者而入?

李白的籍贯是哪里?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

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喜欢历史的人们广泛引用的《史记》材料,可信度有几分?

司马迁的话有多少可信度?他写的《史记》有点像是历史小说

很多情节都是一个人单独干的事情,或者是两个人秘密的谈话, 而且都是不可告人的勾当,又没有外人在场,他是从何而知的?难道古时候的人还每天记日记

自从他被皇帝***了以后,应该说心理就变得扭曲了,沉浸在虚构的远古"贤君""盛世"的幻想中就成为重要精神支柱。

其实史记还是有硬伤的,比如里面写刘邦是蛟龙所生.......就很郁闷。

或许他想借荒诞之说讽刺统治者的荒诞,但是作为严谨的历史而非文学,这么做是不可取的

当然,史记比野史准确多了。但像鲁迅所说,正史是为帝王将相做家谱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对《史记》可信度进行质疑,体现了当代人对历史真相的关注和绝不盲从的探索精神。关于《史记》,鲁迅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比较客观,它是我们了解汉武帝之前历史的重要参考,但算不上纯粹的历史,夹杂其中的也有文学成份。对《史记》可信度,可以分三个[_a***_]来考量。

司马迁剧照

一是商代之前的历史。商代及之前没有信史,商末至司马迁生活年代相隔900多年,夏末至司马迁生活年代可能相隔1500多年,三皇五帝的年代离得更远。可以想像,尽管司马迁写《史记》时进行了许多的调查和探访,但《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因为本来就没有信史传承,只能是从民间传说中找到一些片断,从周朝一些资料中找到一些信息,可信度难免存在问题。关于《殷本纪》,还应考虑周朝对商晚期史事解读的政治方面的考虑,可能会与历史真相存在差距。也就是说,《史记》关于商朝及之前历史的记载,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来源不足、不准等“先天性”问题,这是司马迁付出再多努力也无法从根本上克服的。

秦始皇剧照

二是周朝及秦朝历史。关于周朝历史和秦朝历史,因为都有信史传承,且相隔时间不算特别久远,尽管在秦朝短短一二十年时间中发生过“焚书”事件,但作为汉朝的太史令,找到一些史料应该是可以做到的。但在对周朝历史和秦朝的记载方面,司马迁会受到当时主流文化的影响,甚至会受到自己主观好恶的影响,这恐怕也是难以避免的。比如,在《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关于秦始皇姓氏就出现了前后不一致的矛盾。在《秦本纪》中,明确写到周天子封非子于秦,以复续嬴氏祀,并且写道“秦嬴生秦侯”、 公伯“生秦仲”等等,如此推理秦始皇应该是嬴姓秦氏,但在《秦始皇本纪》中又写道“名为政,姓赵氏”。再比如,关于秦始皇生父,在《秦始皇本纪》中倒是讲得比较正面,但在《吕不韦列传》中却出现了八卦式的记载——“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

汉武帝剧照

三是秦末至武帝历史。关于这段时间的记载,一方面司马迁生活在汉家天下,不得不屈从于皇权。比如,在对汉高祖的神话方面,司马迁应该是原原本本***纳了当时***的说法。另一方面司马迁十分忠诚于自己的情感。比如,在对项羽、刘邦的爱憎方面,明显带有主观色彩;在对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人的态度上也带有个人情感。此外,司马迁的个性很强,在写汉朝历史尤其是距离自己生活年代比较近的历史时,巧妙地进行了抗争,尽量做到与其说***话不如不说话,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想像和探讨的空间。比如,对汉文帝当代王时的王后及四子之死,一笔带过,连王后姓什名谁都没有交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代平凉地区人物传记作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代平凉地区人物传记作品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