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两税法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两税法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初年,对农民实行“租、庸、调”赋税制,除了田赋、丁调、劳役外,还以亩计征“地税”,按户数征税,每亩还附加“青苗钱”,这是唐朝财政的主要来源。
到了***天宝年间,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失去土地的人民到处流浪,贫富差距加大,富人增加了土地的同时还获得了免税的权利。
安史之乱后,赋税混乱加重,朝廷收入无法维持正常运转。建中元年,唐德宗***纳了杨炎的建议,正式颁布新的税法。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有:
两税法实行初期对平民百姓十分有利,过去***用钱是随意加税。而新法按资产征税而不按人口征,这样有钱人交的多,穷人交的少。
简化了税幕和手续,解放了部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恢复,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奠定了宋朝以后两税法的基础。
扩大了征收对象,使***现象得到缓解,同时增加了***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恢复了被安史之乱打破的经济,利于国家统一。
但是杨炎的两税法从整个中国历史上看并没有很好的贯彻。从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到雍正的“摊丁入亩”可以看出,直到清末时期,亩税改革仍没有彻底实现。但两税法中主张的思想直到今天也没有过时。
有利也有弊
两税中的户税是以钱计算,而市面上钱币流通量不足,导致了钱重物轻的现象,到后期增加了农民负担。土地兼并更加严重,富人逼迫农民卖地却不移税。
合理的赋税制度,应当在保障国家税收之余,充分考虑到百姓的实际负担。当现有的赋税制度,不再与实际民情相匹配时,调整赋税制度就是当务之急。唐德宗年间,由于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严重,唐初推行的租庸调制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宰相杨炎的提议下,意图减轻百姓负担的“两税法”应运而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两税法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两税法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7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