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56年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56年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年五十六岁,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安史之乱结束于763年。共历时8年。
安禄山死于公元757年,卒年大约55岁。是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的。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767年安史之乱结束了。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中国历史上甩锅能力最强的,当属崇祯皇帝莫属。他临死前那句“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把大明亡国这个天大的锅,一手甩给了文武百官。但实际上,明朝灭亡的主要责任还是应该在崇祯身上,是因为他的刚愎自用和疯狂甩锅,才最终彻底掏空了本就千疮百孔的明朝。
坦白的说,崇祯虽空有中兴大明之志,但却无中兴之能。崇祯在位期间,面对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不断的困境,却始终没能捉住关键矛盾点,定下可行的治国方略。
面对关外虎视眈眈的满清和关内渐成燎原之势的农民起义军,崇祯总是摇摆不定,使得明军在两条战线上来回奔走,图耗军力。最终的结果是,双线皆输!
在剿灭农民军的战线上,崇祯一直在剿抚问题上犹豫不定,导致农民军越剿越多。最后,明军在关内最后一支主力军,在潼关一战被李自成部闯军全歼,名将孙传庭战死,关内局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在抵抗满清的战线上,明朝根本没能力击败强悍的八旗军,更没办法收复失地,然而崇祯又拒绝与满清议和。最后,明军在松锦之战中被清军击溃,十三万大军仅剩吴三桂的三万残部得以幸免,退守宁远,而其余各部悉数被歼,洪承畴兵败被俘,后来投降清朝。经此一役,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关外局势彻底***。
而造成这样的结果,难道责任都在前线的将士,都怪朝中的大臣?显然不是!其实,崇祯的甩锅能力还真不是一般的强,这点我们从他换首辅的频率上也能领略得到。崇祯在位17年,然而却换了整整19任首辅,平均每任每任首辅任期不满一年。
也正因为他不断的甩锅,拿大臣来挡刀,久而久之,君臣之间的矛盾也越发严重,崇祯极度不信任大臣们,而大臣们自然也都想着明节保身,不愿作为。
于是,崇祯最终活生生的混成了“怨妇”,对大臣们的不作为怒不可遏;对李自成和满清的咄咄逼人搓手顿足;对大明的每况日下悲愤不已……然而,自始至终他都没反省过自己,而这恰恰是他最失败的地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南北朝时期,后赵第六位皇帝,石鉴,无疑是甩锅侠里面最秀的那个。
石鉴,是赵武帝石虎的第三子,本来是没有机会当皇帝的,但这时因石遵篡位,赵国处在一片混乱之中,诸多宗室在各处起兵,互相攻伐。前因石遵义子石闵作战勇敢,屡立战功,石遵起初答应立石闵为太子,但后改立他人。石闵虽然不满,但也无可奈何。此时石闵总揽内外兵权,石遵意欲除之。
石遵召石鉴等人入宫,来到太后郑樱桃面前进行商议诛杀石闵一事。(1)石鉴等人都说:“应当如此!”过了一会,石鉴借故外出,派宦官去把这一消息告诉冉闵。冉闵闻讯后就胁迫李农起兵入宫,遂诛杀石遵和太后,立石鉴。
石鉴登基,石闵为首功,遂被被任命为大将军、武德王,掌控大权。但此时反过头来,眼看石闵当权,自己已然变成傀儡,石鉴便又开始着手诛杀石闵一事。
此后石鉴被禁于御龙观内,所吃的食物要靠石闵派人吊着送过来。石闵其实本是***,被石遵收为义子,其本名冉闵。平乱后,对冉闵十分不信任的羯胡之人均从城中逃出,而***大量涌了进来。冉闵遂发杀胡令,羯胡死者达二十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56年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56年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7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