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历史***挟而不服,历史***挟而不服的成语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事件挟而不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历史事件挟而不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同样是挟天子,为何董卓、李傕等人却令不动诸侯?

同样是挟天子,为何董卓、李傕等人却令不动诸侯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董卓,李傕等人倒行逆施,他们只知道***,却不知道该杀什么人!一切都是以个人情绪而定的,而且董卓可是无故废掉了汉少帝,这就使得其他军阀根本不可能听他的号令的!在那些军阀以及老百姓眼中,董卓就是国贼啊!而李傕是董卓的部下,进京后大肆纵容士兵抢掠,后来又与郭汜不合,一个控制皇帝,一个控制文武百官!你看这个乱局就会明白他们根本就不是这块料了!但反过来看曹操就知道了,其实他何尝不明白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做,很多诸侯其实都不会听的,但是听的诸侯就要受到曹操的指挥,这样曹操也就壮大了自己的队伍,即使这些人***意来投,那曹操也可以用这道命令让他们去打那些不听话的诸侯,这样不就可以削弱他们的实力了吗?再说那些不听话的诸侯,曹操就可以以国家名义去打你,以他的能力,很快这些实力都会被他所吞并,成为他曹操个人的资本!可是董卓,李傕有这智商吗?

说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李傕做的比曹操大多了,并且也有实效的多。曹操挟天子做了什么呢?翻来覆去也就是折腾了一个吕布和一个袁术,到后来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刘表和孙策没有任何一个人真的听『天子』的话了。再到后来赤壁之战,汉中之战,天子有过任何实质性的作用么?所以曹操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挟天子的玩家,真正的玩家,还是董卓和李傕。

历史事件挟而不服,历史事件挟而不服的成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董卓把持朝政的时候,汉朝朝廷的权威还非常强大,董卓做的就比曹操强多了。比如董卓在关东诸侯里面安插了一个钉子,就是刘表:

初平元年,长沙太守孙坚杀荆州刺史王叡,诏书以表为荆州刺史。

这段平白无奇的话其实揭露了一个埋藏的很深的信息——刘表其实是董卓任命的!前任的荆州刺史叫王叡,结果被同样反董卓的孙坚给杀了…… 于是董卓见机行事,立刻委任刘表来做荆州刺史。而刘表也是表现出了一定的能力,就拿着一张朝廷的诏书(还是董卓发的)单骑定荆州。 自己独立开辟了一方基业:

历史事件挟而不服,历史事件挟而不服的成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开土遂广,南接五岭,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希望多多关注!

要想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真正含义!我们先看看谁有资格挟天子。董卓有资格吗?答案是否定的,无论在现在,还是在当时,无论中央还是地方,董卓只能算个乱臣贼子!为什么?因为他不是士族,当不了太师那种崇官,并且,东汉一朝,崇官只有太傅一个,根本就没有太师,他是怎么当上的呢?这绝对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给他下了套,表面上让他风光,实际上人家根本就不承认你那个地位,拿个子虚乌有的官糊弄他罢了。之后的事情很简单了,天下士族联合起来,一起攻打董卓,不仅如此,就是朝廷上,司徒王允也在下美人计连环计的套路他,最后把他搞死。

历史事件挟而不服,历史事件挟而不服的成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事换了曹操,马上就不一样了。曹操和董卓一样,挟天子。但是没有遭到全天下联合的围攻,也没遭到朝廷内部的玩命排挤暗害,那些地方上的诸侯最多也就骂一句曹操名为汉相,实则汉贼这样的话罢了。为什么?曹操算是士族,能够立的住,当时的社会就兴这个,信服这个。

那么再来说说挟天子以令诸侯真正的功用。这个令到底是令些什么事。有很多人认为曹操挟天子后也没法命令地方割据势力归附,不是还靠打吗?没错,军事割据就得用军事斗争来完成,但谁有皇帝在,谁就是正朔!谁就是正统,谁就有资格来发令!我没有办法命令地方诸侯,但我可以对天下下命令!我要讨伐谁,我出个令,这个令就是皇帝的令,就是正统的令,天下人就会有归属感,即便割据一方的诸侯,也得畏惧三分,因为在政治上来说,割据势力以前也都是汉臣。谁不听,谁反对,谁就成了乱臣贼子,军事斗争中必然处于下风。可以说,这个令还是有一定作用的,不能说他完全命令不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的意义很大,看历史, 我们要结合当时的环境和现实,就清晰多了。

文|小河对岸

提起曹操的成功秘诀,很多人会想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则成语。但是,曹操却不是汉末三国时期第一位挟持天子的军阀。在曹操之前,有董卓、李傕、郭汜、杨奉等人都挟持过汉献帝,却为何这些人都令不动诸侯,唯独曹操能成功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词性上讲,属贬义词,显然不是“官方”的称呼。“官方”的称呼叫“奉天子以令不臣”,这是曹操的谋士毛玠提出的。而与之前贾诩在劝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长安时,提到的:“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其实是一个意思,只不过事情一成一败。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在历史上是有先例的,与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正所谓“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时期,便是***下移,令出诸侯的时代。齐桓公、晋文公便是以“尊王攘夷”为旗帜,号令诸侯而成为当时的霸主。而这本身,是需要实力作后盾的。如鲁、卫等弱国,即便对周王室再恭敬,也是扛不起“尊王攘夷”旗帜的,更号令不动诸侯。宋襄公争霸失败,就是这个道理,没有与之相应的国力作后盾。

汉末三国时期,也是如此。自黄巾起义之后,汉室愈加衰微,地方群雄割据,不听朝廷诏令。这就好比一个家庭,老爹年老体衰,一大群不孝子都不听老爹的话。***如老五太出格,老爹虽有教训老五的名分,却有心无力。如果老二私自教训老五,不但老***服,其他兄弟也会认为老二过于专横、管得宽。但是,如果老二获得了老爹的授权,以老爹的名义而揍老五一顿,却也就名正言顺了。不过这老二也得自身硬,否则,即便有了老爹的授权也有可能被反揍一顿。

曹操奉迎汉献帝至许昌之后,以天子的诏令,任命袁绍为太尉,封邺侯。而自为大将军,袁绍以位在曹操之下而羞耻,便推辞不受。曹操很是恐惧,便将大将军之位让给了袁绍。而唐朝末年,韩全诲等人劫持唐昭宗而投靠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而李茂贞就被朱温给胖揍了一顿,便乖乖地交出了唐昭宗。故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只能令动那些实力不如自己的诸侯。而李傕、郭汜、杨奉等人,虽都挟持了天子,却自相攻伐,削弱了自身的实力,又恶名在外,故而不能“奉国家以征天下”。

董卓虽具有“令诸侯”的实力,却专擅朝政,无恶不作,而引起了诸侯们的群体对抗,是被公认的“国贼”,就更不可能“令”动诸侯。而曹操奉迎汉献帝至许昌之时,虽实力还不比袁绍,但已粗具实力。且曹操又能安定民生、稳定社会秩序、并重贤爱才。故而,能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旗帜,集聚实力,并统一中国北方。

参考史籍:《三国志》、《后汉书》、《左传》等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挟而不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挟而不服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