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开封国都历史***,开封国都历史***简介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开封国都历史事件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开封国都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河南开封曾经被朱元璋定为陪都,为何后来又放弃了?
  2. 固若金汤的北宋都城开封,为何没能挺过两次“东京保卫战”?

河南开封曾经被朱元璋定为陪都,为何后来又放弃了?

其实,明太祖朱元璋攻取汴梁(今河南开封)后,就有人向他建议定都汴梁。

毕竟“日月重开大宋天”嘛,还于宋都也是个不错的选项。因此,朱元璋亲自前往汴梁进行实地考察。然而,他到汴粱考察后,便感觉到此地无险可守,四面受敌,地形显然还不如南京

开封国都历史事件,开封国都历史事件简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过,考虑到汴粱是宋之旧都,而当时西北未定,也正好需要一个位置适中的补给基地。于是,朱元璋就以应天府为南京,汴梁为北京,汴梁就这样成了明朝的陪都。

但好景不长,随着战事的结束和***的稳定,朱元璋开始动了迁都的念头。自己的老家凤阳、汉唐古都西安都是他的迁都目标。于是,汴梁的作用和意义就失去了。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正式下旨废除北都汴梁。

洪武元年八月初一,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以金陵为南京,以大梁为北京。这里所说的大梁就是河南开封。

开封国都历史事件,开封国都历史事件简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朱元璋认为,都城应该“居中夏而治四方”,他把开封定为北京,是把那里做为自己出行的常驻地,以便尽可能地接近北方的前线,也就是诏命中所说的“朕于春秋往来廵守”。

发布这份诏命的时候,朱元璋的势力还没有平定黄河以北,徐达刚刚打到今天的北京,并改名为北平。同年九月,常遇春打下保定、真定等地。十二月,徐达打下山西

可见,在当时的情况下,开封做为陪都,可以更接近北方的征战之地,又相对比较安全

开封国都历史事件,开封国都历史事件简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是,随着明军不断向北进军,国家的疆域不断向北、向西北拓展,开封显得越来越没有价值。所以,朱元璋到开封巡行几次之后,就再也不去了,以后也很少再提这个“北京”了。

朱元璋放弃开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的位置,距离北方边境太远,同时距离南京太近,发挥不了陪都的作用。凤阳也有同样的问题。真正能发挥陪都作用的,是西安、北平这种地方。

此外,当时开封的条件也比较差。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把五儿子朱橚改封为周王,籓地就在开封。大概是为了省钱,朱元璋没有给他新建周王府,就让他使用宋朝、金朝留下的旧宫殿。

这些宫殿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陈腐破旧,周王朱橚不愿意在这里住,坚持了几年,到了洪武二十二年,他悄悄跑到凤阳,气得朱元璋想把他送到云南去。

估计当初朱元璋几次巡幸开封时,就是住在那些旧宫殿里,他一定对开封的老破,深有印象。

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虽然称帝建国,但国家统一任务还未完成。同年三月“徐达徇汴梁”,收复中原重镇开封,四月朱元璋“幸汴梁”,五月“改汴梁路为开封府”。众所周知,开封曾经是八个王朝的首都,也是全国非常重要的大城市之一,朱元璋本打算将之定为陪都的,但等到洪武皇帝“幸汴梁”之后,却改变了想法。主要有几个方面原因。

1.连年战乱导致开封周边民生凋敝。元朝一统天下之后,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开封为河南省省会,在元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河南作为主战场,经济及民生损坏严重,至明朝建国时,河南地区经济已经颇为凋敝,失去了中原腹地的经济发展活力。特别是开封城在连年战争中残破不堪,恢复建设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财力投入需求较大。

2.黄河水患威胁严重。黄河虽为中华民族母亲河,但历史上黄河水患很严重,治理黄河难度太大。特别是,开封位于黄河变道的拐点上,屡遭水患。同时,中原地区虽然坐拥华北平原,但粮食产量并不高,难以供给大量的非劳动人员,并不适合做陪都。

3.开封四周无险可守,于军事防御不利。朱元璋手下第一大将徐达通过分析宋朝灭亡经验,认为开封处于辽阔的大平原,除了黄河之外,根本无险可守。但黄河在冬季便会封冻,北方军队可直接渡河,军事防御上极为被动。

综上所述,朱元璋通过综合考量,放弃了开封作为陪都的想法,后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前往北方考察洛阳与西安作为陪都的可能性,朱标走了一圈之后,建议选择西安。但事与愿违,大概一年之后,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不得不推迟了迁都***。几年之后,朱元璋驾崩,将皇位传给了比较仁善的孙子朱允炆,最终江山社稷被朱棣所窃取,并迁都北京。

朱元璋即位是年,即洪武元年(1368)三月,攻破了开封,并以开封为基地,部署军队向元大都进军。而其时北方尚未统一,战事频繁,需要一个军事后方基地,所以才在洪武元年八月下诏书,以金陵为南京,大梁(即开封)为北京,其诏书大致内容如下:

朕惟建邦基以成大业,兴王之根本为先,居中夏而治四方,立国之规模最重。自赵宋末世,夷狄入主中国,今百有余载,其运乃终。群雄分争,未有定于一者,民遭涂炭,亦已极矣。朕以布衣当扰攘之际拔身行伍,率众渡江,荷天地眷佑,祖宗积德,臣下宣忠,将士用命,西平陈友谅,东灭张士诚,南靖闽广,北有中原,武功大定,混一之势已成十六七年间。凡粮饷军需,百物科征,民无休息,而江左一方烦劳尤甚,遂收天下平宁之効。朕观中原土壤,四方朝贡,道里适均,父老之言乃合朕志,然立国之规模固重,而兴王之根本不轻,其以金陵为南京,大梁为北京,朕于春秋往来廵狩。播告尔民,使知朕意。(《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四)

这段诏书有两个要点,其一,即开封为都,是因为军事的需要,策应全国的军需转运;其二,也即金陵、大梁并未有轻重,金陵是兴王之根本,而大梁则是立国之规模,所以,是仿照周、汉两京之制,二都并重,故朱元璋在最后也说,春秋往来巡狩。或者还有一点, 当时全国尚未统一,朱元璋自许继承赵宋,所以以赵宋都城为都,也不乏有收纳人心之意。

开封铁塔公园

因为开封作为都城,更重要的作用是军事需要,故在全国稳定之后,开封为都的实际意义并不太大,所以在洪武十一年(1378),诏“改南京为京师”,正式以南京为国都,罢开封北京之称。哪怕有北迁国都之意,也只在长安、洛阳和北平之间徘徊。

固若金汤的北宋都城开封,为何没能挺过两次“东京保卫战”?

开封可不能用"固若金汤"来形容,开封是个无险可守的地方,一点都不牢固,金军只要过了黄河就能直接打到开封。其实在徽宗之前北宋就有大臣建议迁都洛阳,因为建都开封实在太危险了,相比之下洛阳的地形就好很多。

至于为什么没守住金军的进攻,简单说一是徽宗朝的宋军已经烂到家了,实在是没有战斗力,二是当时也没有名将可用,种师道病入膏肓靖康年间就去世了。

谢谢邀请。

一句话:在德不在险

这是一句非常著名也非常有内涵的话,战国时期军事家吴起说过,唐代名相兼诗人张九龄说过,宋太宗赵光义也说过。

这个“德”有两层意思。

第一,“德”是德政。这个“德政”绝非孟圣人或朱圣人们嘴里虚无缥缈的所谓“道德”,而是指于国有利的政治、军事制度和惠及于民的土地、税收政策等。就像《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所载,吴起对魏王说:三苗、夏桀和商纣因为“德义不修”、“修政不仁”和“修政不德”,虽居洞庭、伊阙、龙门等“山河之固”,却分别被大禹、商汤和周武王所灭。而“东京保卫战”之前的北宋政局正是和前三者一般无二。

宋徽宗赵佶,除了即位初期的看似励精图治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丰亨豫大”的思想指导下,写着瘦金、画着虫鸟、耍着古玩、收着生辰、修着艮岳。老祖宗给他定下的“重文抑武”和“守内虚外”的基本国策,既让他看似没有内忧,又让他看不到即将到来的外患。于是,对内,他的艺术细胞爆棚,任凭手底下的蔡京以及梁师成、童贯、王黼等“六贼”把持军政、玩弄权柄,并借生辰纲和花石纲之名敲骨吸髓式地鱼肉百姓。对外,除了西北方向的对西夏吐蕃一直坚持打压外,在北部和大辽、金国除了苟合就是妥协投降——在这样一个纷乱的政局下,本就处于“四战之地”的开封城,其结局已经基本注定。

第二,“德”是人心。《天下无贼》中葛大爷有句名言,说: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当时的北宋正是这种情况。

。“乌台诗案”、“车盖亭诗案”、“元祐党人碑”等文字狱和“党争”***,以及蔡京导演的政治“一言堂”,让整个文官集团沉溺于内斗和自保,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理想信念早就如肥皂泡般破灭。

。“虚外守内”的国策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军阀割据的威胁,却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庞大臃肿却也最没有战斗力的一支军队——禁军。《水浒传》中被逼上梁山林冲,除了“豹子头”之外还有一个响亮的称呼:八十万禁军教头,即是此指。据考证,北宋京城的禁军即使达不到八十万,其数量也是极其惊人的。这群人拜赵匡胤同志所赐,在“靖康耻”来临之前,一直享受着高工资高***却无所事事的待遇。

。张养浩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一点在一个王朝的末期体现地尤为明显。就北宋来说,由生辰纲和花石纲直接引发的方腊起义,虽然短时间内就被镇压,但是,沸腾的民怨已经无法平息,北宋王朝的丧钟已然敲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开封国都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开封国都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