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黄河中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黄河中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鲤鱼跳龙门:龙门位于壶口瀑布南面约65公里处。望洋兴叹、鲁班修造将军柱、冯夷当河伯、大禹治水、捞铁牛、“猴官”的故事、黄帝植谷、黄帝***等。
《保卫黄河》这首爱国歌曲,深受大众喜欢,它的创作背景也深受关注。作者冼星海回国发现国内民族危机非常严重,受到青年诗人光未然的朗诵影响,写下了《保卫黄河》这首歌。他感受到了国人应该发出怒吼你,应该为国而战,这首歌代表着冼星海当时的理想信念。

歌曲***用齐唱、轮唱的演唱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抗日军民广为传播的一首歌曲。这首歌***用了民间打击乐节奏和广东狮子舞音乐旋律为素材,使歌曲显得明快、豪放、音乐形象分外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唱出了全国人民当时的心声,也代表着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全力抗击,唱出这首歌之后,激发了国人的爱国之心。
全曲***用了进行曲体裁、以短促跳动、振奋人心的音调,响亮的战斗口号,铿锵有力的节奏,以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使歌曲充满力量的感情,形象地刻画了游击健儿端起土枪洋枪、挥动大刀长矛,在青纱帐里、万山丛中,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

《保卫黄河》歌词简单,但是每一个字眼都透露着对祖国的热爱,对母亲河黄河的热爱,每一位中国人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守护祖国,守护黄河。冼星海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首歌的创作,可见他当时的爱国之情非常浓厚,也非常的激动,这样的爱国音乐节是值得尊重的。
1937年8月13日,日寇进攻上海,处于抗战中心的武汉,涌现出很多抗日救亡宣传团体。在这样的形势下,光未然与何伟、周德佑、胡丹沸、赵辛生等十几位好友在“拓荒剧团”的基础上,吸收了上海、北平等地的部分流亡学生,于1938年初组成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话剧移动第七队”。
随后,剧协七队”被改编为“抗演三队”。同年9月9日,“抗演三队”在光未然的带领下,从武汉出发,奔赴西北。
1939年初,“抗演三队”渡过黄河,并在同年2月到延安。光未然受黄河汹涌澎湃气势的感染,创作出组诗《黄河吟》。
到达延安后,出任鲁艺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在“抗演三队”的新年晚会上,听到张光年朗诵的组诗《黄河吟》后,决定将它谱成歌曲,并请“抗演三队”的音乐组组长邬析零为他讲述渡过黄河时的所见所闻。邬析零向冼星海描绘了黄河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以及船夫呼着号子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面。这次交流后,冼星海仅用六天便创作出了该曲。
该曲既表达了战胜敌人、夺取胜利的***,又便于演唱,在明快、充满信心的旋律中让人获得美的享受,体验到一种必胜的乐观主义情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黄河中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黄河中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6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