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山东历史事件介绍评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山东历史事件介绍评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作为一个山东人,那么我第一个肯定要说的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孔子了。我记得小时候上学,每天被老师喊着之乎者也,“逝者如斯夫”“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他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这个故事在《论语》里叫做“子贡问政”。
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当时孔子回答后,这学生觉得不行,你说三个不行,得去掉一个,再选。孔子一听,也不着急,回答说:“去兵。”
感谢楼主的问题,很高兴作为山东人来分享山东的历史文化典故。今天分享下山东的“孔孟”之道。
山东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历史厚重、人文荟萃,圣贤辈出一如璀璨群星。提起很多名人你会抽一口冷气惊叹“原来是山东人”。
山东的历史文化之厚重,之骄傲。不在于一个孔子,不在于一个孟子。而在于千百年的流年辗转中,代代相承的传承有序的生民性格,道德守则,行为方式,内心秩序。
一个孔子,是天降的圣人。圣人高位,却也只能璀璨百年,育三千***。七十二贤,是这片土地哺育出的儒家。一代一代,流传至今,规范着每一个山东人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标准。在曲阜求学四年,更是多少有些熏陶。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
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
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
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孟子的故事——孟母三迁
我是辛铁,我来分享一个故事。
我们后世所熟知的小说《水浒传》的故事原型发生在今天的山东境内,当然《水浒传》是***,真实的宋江起义与***有所差别。
北宋末年,宋徽宗年间,民不聊生,宋江聚集36人占据水泊梁山,发动起义,开始招兵买马。梁山泊就是现在的山东省寿张县境内。
宋徽宗于是下诏书,赦免宋江罪过,招安宋江,宋江不同意。
最后,宋江坐船,被北宋朝廷准备的死士埋伏,宋江被俘,随后宋江起义失败。
沂蒙山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这片土地上的英雄儿女为中国革命泼洒了炽热的鲜血。
陈毅元帅曾含泪诉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民。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
在沂蒙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在这里,有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
在这里,有为了中国革命奉献了无私无畏之爱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祖秀莲在这里,有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
在这里,有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中国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
在这里,有宛转悠扬、风靡大江南北的一曲民歌《沂蒙山小调》;
原中央***副主席、国防部部长迟浩田同志曾不止一次这样动情地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胜利,是老区人民特别是沂蒙山区人民用小米喂出来的,用担架抬出来的。我永远也忘不了沂蒙老姐姐们的恩情。”
在济南,还有一个关于秦琼的古老传说:话说当年秦琼在历城县衙当捕快的时候,有一次手持双锏骑着高头大马追赶贼人,在与贼人交战中,秦琼所骑的战马猛一回头,由于蹄力过猛,马蹄落处出现了泉眼,一泓清泉从地下汩汩冒出。济南人为了纪念他,就将这处泉池取名为“回马泉”。
也许是源于这一神奇的传说,人们在2004年4月重新评定济南新“七十二泉”时,将位于五龙潭东南20米处的回马泉列为第37泉。老济南们说,现在泉底长满了绿苔,而想当年秦琼坐骑留下的蹄印之处,则呈现出浅***沙土,沙砾深处会溢出串串泉珠来呢。大禹伏龙传说在大禹治水的时候,历山脚下是一片汪洋。水底有条恶龙作怪,禹将济、泺二水疏通,洪水排尽,孽龙无处藏身,跃身向东窜去。大禹紧追不舍,恶龙钻进城东山上的石洞,禹上前擒捉,那龙长啸一声,破山而出。
大禹追至山涧(即今日回龙洞,在浆水泉风景区),终于制服孽龙。那龙穿越时出现的洞,后人便称为龙洞。那座山也因此得名龙洞山,又叫禹登山。山下那条幽深的涧沟,被称为“藏龙涧”。
寺沉成湖古代,济南有个大明国寺。寺内殿宇飞阁,雄峙亭立;经声佛号,暮鼓晨钟。然而寺内和尚却不守教规,经常***良家女子。传说有一姑娘,很有孝心,她母亲有病,她便天天向大明国寺方向烧香祈祷。一月之后,母亲病愈。姑娘便去大明国寺还愿。寺内和尚见她姿色甚美,便于夜晚把她抢入寺内。姑娘的哥哥闻知跃马挺刀,追踪而去,突然,一声炸雷,天塌地陷,大明国寺沉入地下,此处成了湖泊,就是现在的大明湖。哥哥救出妹妹,在湖边种藕***,侍养老母。那些和尚便成了湖里的蛤蟆,只会鼓肚皮,却永远叫不出声来……井中锁蛟济南城内有一舜泉和一口舜井。舜泉在原南门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65643562里偏西舜庙里;舜井在原南门里向北“舜井街”路西墙下边。据古老传说,济南发大水后,不知是哪位仙人(大禹或吕洞宾),把发水的蛟拿住,锁到舜井里,并在井上竖了一根粗粗的铁柱子,把粗如人手腕的锁蛟的铁链子从井中引上来锁在铁柱子上,让蛟在井里好好“修身养性”。蛟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出去?”仙人回答:“到铁树开花的时候,你就可以出去了。”那就是说,井中被锁的蛟将永远不能重见天日。井上的铁柱子和铁链子一直到民国时代还有。多少年来,大家去舜井里提水,井上的铁柱子、铁链子都已生锈,铁链子照样垂在井里,可是从来没有人敢动。
山东,少昊金天氏起初活动地区,传说太多了。扶桑,穷桑,金乌;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秦皇求仙,徐福东渡,蓬莱仙阁。。。日照,秦皇岛。
孔圣故里,光孔子故事就一萝筐。
名君帝王封禅泰山,泰山故事也说不完。
闯关东。。。
山东大葱卷饼
山东大汉
济南的泉
。。。
山东大地的神话传说很多:
八山过海;孟姜女;菏泽牡丹仙子;姜子牙;聊斋之异(聊城):崂山道士(青岛);天后宫的传说(青岛);马山狐仙传说(千年古城即墨);绛雪、耐冬的传说(崂山)等………。
秦始皇焚书坑儒在孔子的家乡山东引起了极大的民愤,焚书的灰烬未冷,山东已有义军奋起反秦。刘邦项羽不是读书之人也揭竿而起反抗暴秦!始皇帝传千秋万代之梦在各地义军的打击下终成一枕黄粱!
秦始皇统一后坑了一些反对统一的人,烧了他们的书,后人讥讽秦始皇,造反的刘邦,项羽也不是读书的人,其实秦始皇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坏就坏在赵高把持朝政,***了公子扶苏和蒙恬等有功之人,使秦朝走向灭亡,历史证明,历代王朝都是坏在奸臣小人之手。所以这些人被称为乱臣贼子。
这两句诗接“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的一首绝句,明面上讽刺焚书坑儒的秦始皇(祖龙),实则是揭示一个真理:维护统治,焚书坑儒的办法肯定是治标不治本,根本行不通。那什么才是维护统治的要诀呢?在下曰:民心!纵观历史,得民心者得天下,[_a***_]举例累累,不容置疑。堪笑历朝历代统治者,不鉴前车之覆,使“后人亦复哀后人”,岂不愚哉!岂不惜哉!岂不痛哉!
问题:“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讽刺的是什么历史***?
前言
这两句诗出自唐人章碣的七绝《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这首诗表示,虽然统治者想方设法控制了文化舆论、建立了制度,但是德不配位,终究还是要被赶下台的。
第一句说的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
记得看百家讲坛,某一位文学教授好像说过,其实秦始皇坑的不是儒,而是方士。因为时间太久,老街记不太清是不是这样说的。
无论秦始皇到底坑得是不是儒家学子,其焚书坑儒的典故用在这里,就是指秦始皇代表的统治阶级,想通过控制文化和舆论来加强其统治。
“帝业虚”三个字与其是一种现象,不如说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焚书坑中,烟气还没有消散呢,你的大业就已经不稳定了。
第一句用了一个“虚”字,第二句用了一个“空”字。
关河指函谷关、黄河,泛指坚固的守备力量,也可以引申为秦朝所制定的各种严苛的统治制度。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唐诗。唐代章碣《焚书坑》。他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进行了讽刺。该诗在以前的唐诗300首里中排名应该在50名以内。但是,今天教材已经删除了这首诗。中国诗词大会也未圈入这首。
四川人秀气,陕西人大气,江苏人有才气,山东人讲义气。义字当头,性格豪爽是山东人特有的气质。
网上流传着这么个段子:有架飞机承载了全国各省的乘客,起飞后才发现超载一人。为了安全,必须选一位乘客人跳下去。跳伞是个危险的活,说起来容易,要真站在飞机门口,打开舱门很多人可能就怂了。大家都很害怕。其他人都在找理由推辞。山东人一言不发,背上降落伞,拉开舱门,就要往下跳。这时候,又走过来一个山东人,背被伞包,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兄弟,仗义!哥陪你!”说完,俩人一块跳下去了。其他人脸都白了。原来陪老乡一起跳下去的山东人是正是驾驶员。
这就是山东人,讷于言善于行,就喜欢闷头干大事。山东,是孔孟之乡。山东人是中国受孔孟思想文化影响最深的群体,自古最看重的就是忠义二字。
山东人讲义气,在四大名著的《水浒传》里体现的最淋漓尽致。先看宋江,文不如吴用,武不及卢俊义,但有一样,他总是乐善好施,专解人急。李逵,武松都受过他的接济,就因为讲义气获得了“及时雨”的江湖名声,也凭讲这个“义”字,在晁盖死后,坐上了梁山的头把交椅。
不过最能体现梁山好汉讲义气的还是要数鲁智深。
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回里,鲁智深是在喝酒的时候听小曲结识了金家父女,然后听他们哭诉了自己的遭遇。他听完后:先是把郑屠大骂一顿,然后回头看着李忠、史进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并最终三拳就打死了郑屠。
按说,鲁智深与金家父女素不相识,他与镇关西也没有过节,一般人也就听听算事,谁愿意多管闲事,找麻烦。况且,镇关西那也是一霸,不好惹。最多施舍点银两帮衬一下。可咱山东人不一样。不但要帮,还要帮到底,打死郑屠,救下金氏妇女后,为了防止店小二去追赶他们,还专门“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才起身离去。
山东人的这种讲义气,有骨气的个性与游民文化的发展有关。作为山东人,从小就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里面种进骨子里,重义气才能广交朋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山东历史***介绍评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山东历史***介绍评论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6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