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诸侯之间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诸侯之间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这是个好问题。
(没错,司马迁《十二诸侯年表》,竟记载了“14个”国家!!!)
概括一下就是“殊鲁论”;除了这个观点,还有"殊吴论”、"殊秦论"、“数字虚指等”,以下依次说明。
1、殊吴论
唐朝史学家司马贞(679年—732年)在给史记作注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
贱夷狄不吴 ,又霸在后故也。 不数而叙之者 ,阖闾霸盟上国故也。
意思说吴国在春秋是夷狄,又最后称霸,所以不算。
这种说法问题是,司马迁在《天官书》称“秦、楚、吴、越 ,夷狄也”,如果说吴国不算十二诸侯,那么秦、楚也不算,数目更对不上。
2、殊秦论。
学者翻看十表第三的《六国年表》,也记载了6+2=8个国家,其中明显周、和秦不算在其中,加上战国末期秦始皇统一天下,所以说不应该把秦国算入其中。
十二诸侯年表虽然记载了除周以外的十三个诸侯国,但年表只以“十二诸侯”为名,究竟排除了哪一个诸侯国,有殊吴说、殊秦说、殊鲁说等不同学说。
殊吴说认为,十二诸侯不包含吴国,因为吴为夷狄,而且在这一时期的晚期才崛起,因此司马迁将这一部分以其余的十二个诸侯国为名。
殊秦说认为,因秦国后来统一六国,地位特殊,所以十二诸侯并不包含秦国。
殊鲁说认为,十二诸侯不含鲁国,因为年表中鲁国被排在周之后,为十三诸侯之首,这是为了独尊作《春秋》的鲁国的孔子。
孔子一生热衷于仕途,周游列国到过很多国家,可惜颠沛流离,历经被围困、攻打等危险境地,可惜没有一位诸侯愿意启用孔子。孔子见过哪些国君,史料记载有分歧,可以明确的是,孔子见过齐景公、鲁定公、卫灵公、叶公,疑似见过鲁昭公、鲁哀公、楚昭王。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本周于各国,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够得到施行,他先后去过齐国、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
孔子三十五岁时,因为鲁国发生内乱,他前往齐国。在齐国生活了两年,不光没得到启用,还差点遇害,只好逃回鲁国。
孔子五十二岁那一年,被鲁定公任命为大司寇。两年后因为与执政季桓子的矛盾,孔子被迫辞职,并离开鲁国,开始了他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之路。
孔子的第一站去的是卫国,卫灵公给予了孔子非常好的生活待遇,但没有给他职务。孔子先后两次在卫国生活了三年。
后来孔子去过曹国、宋国和郑国。宋国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想加害于他,孔子逃离宋国,郑声公也不喜欢孔子,干脆不允许孔子进城。
孔子六十岁时,被围困于陈蔡边境,绝粮七日,后来子贡请来楚国救兵,才解了陈蔡之围。孔子是否到过楚国,说法不一,但结果一样,他遭到了贵族集团的***,没能在出国为官。
在从陈国前往蔡国的途中,孔子到过叶国,与叶公有过会面。
可以确定的是,孔子见过本国国君鲁定公、齐景公、卫灵公和叶公。
鲁定公十一年,孔子被任命为大司寇,这是孔子一生中,唯一一次做官(不算年轻时仓库管理员和被阳虎任命为小司空)。诛杀少正卯就发生这段时间,史书说,孔子为政两年,鲁国大治。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鲁国人,后来因为放弃做官离开了出国,各个国家的诸侯都知道孔子是个人才,都想要得到这个人才,就连楚王也不过如此,所以楚昭王便派人邀请孔子来楚国。楚昭王还派过军队接孔子。522年时,孔子已经办学校办了十几年,这个时候已经有很多人知道孔子的名声了,在这一年里,齐景公很多次来拜访孔子,想和孔子聊聊天,这个时候他和孔子聊到了秦穆公打下天下的问题,孔子也因为这次谈话和齐景公成为了好朋友。
别中三国演义的毒太深,历史上没有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而只有十路。分别是袁绍,袁术,袁遗,张邈,孔伷,刘岱,韩馥,王匡,乔瑁,鲍信这个诸侯。其中七家是袁家人,所以领头的必定是袁家人最长者袁绍。
那其余几个人呢?
后来的三国名人曹操此时是张邈手下的一个骁骑校尉,手下才有几百个兵,另外张超是张邈的弟弟,只不过是来见见世面罢了。孔融当时为北海国相,正在奉命讨黄巾没时间参加讨董联盟。陶谦和孙坚当时都在袁术手下当差,即使参加也不是以诸侯的身份参加。至于张杨,马腾,公孙瓒此时正在和外部的匈奴部队纠缠,抽不开身参加这个联盟。既然谈到这了就在说说大耳朵刘备吧,他当时在公孙瓒手下做县令,没有实力。
在正史《三国志》中,曹操、孔融、张超、张杨、公孙瓒、马腾、孙坚、陶谦这八人要么是没参加讨董联军,要么是不够资格称为一路诸侯。总之,《三国志》中清清楚楚的记载着讨伐董卓的“十路诸侯”。只不过“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故事已经深入人心,难以转变。
这要从汉灵帝说起,他为了加强都城洛阳的防卫,在洛阳西园建立了一支中央禁卫军,任命蹇(jian)硕为上军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到了公元189年,汉灵帝病死,少帝即位,年仅14岁,由何太后和他弟弟何进掌握朝政。何进是外戚集团的头子,掌了权,就想把宦官集团一网打尽(在东汉末年,主要是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争斗),但何太后不同意。何进便同袁绍和曹操密议,准备召陇西军阀董卓带兵进京,胁迫何太后同意。当时曹操是不同意董卓进京的,但何进不听,一意孤行。哪知宦官集团得到风声,先下手杀了何进,袁绍一怒之下,带兵入宫,杀了宦官二千余人。外戚和宦官厮杀刚刚结束,董卓就率领大军进了京都洛阳。
董卓进京后,依仗武力,废了少帝,立汉献帝刘协即位,他自封丞相,独揽朝中大权,曹操看不惯董卓骄横跋扈,野蛮残忍,拒绝与董卓合作,还演义了一段曹操献宝刀,杀董卓的桥段,不过没成功,曹操便逃跑了。
后来曹操辗转回到自己的家乡谯(qiao)县(今安徽亳县),在距谯县不远的陈留郡,变买家产,招兵买马,准备讨伐董卓。当地有个财主叫卫兹,还拿出很多钱资助曹操。不到一年,曹操就招募了三千人,曹操的亲戚夏侯惇、夏侯渊,堂弟曹洪、曹仁也带了不少人马投奔曹操。在曹操陈留起兵的同时,关东各州郡也都以讨伐董卓为名,纷纷起兵。在公元190年,各路诸侯汇聚孟津,参加会盟。主要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fu)、豫州牧史孔伷(zhou)、广陵太守张超、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兖州刺史刘岱、长沙太守孙坚、北平太守公孙瓒、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孙谦,还有曹操的部队,当然还有刘备三兄弟,他们当时是跟着公孙瓒来的。
大家推举袁绍为盟主,此时董卓得知关东联军十几路诸侯要讨伐自己,便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并强迫一百多万老百姓也随军西行,还一把大火将洛阳城化为一片焦土。曹操得知董卓西行,认为机不可失,建议关东联军立即出兵,追杀董卓,定能成功。但竟无一人响应,曹操看出他们都只想保存自己实力,拥兵割据,伺机扩大地盘,不想打董卓,便自己带着五千精兵,向成皋进兵,攻打董卓,但终因寡不敌众,败回陈留。曹操损兵折将,心灰意冷,觉得跟这帮诸侯无法继续共事,就带着自己的人马前往扬州,继续招兵买马,准备重整旗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诸侯之间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诸侯之间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6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