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手不释卷出自哪位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手不释卷出自哪位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典故出于北宋丞相赵普。但据后人考证,这句话是历史上的儒家信徒编出来的,目的是证明和抬高儒家学说的作用和地位,典型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传说是这样的:据说赵普和赵匡胤对话,自己吹牛说:《论语》共有二十篇,我现在只用了其中的一半文章,就能辅佐您获得天下。后来赵光义继位成了宋太宗,赵普为了体现自己的光芒万丈,又接着吹说:我当年只使出一半功力,用《论语》中的一半经典,就帮助太祖夺取了天下,现在我要用另外一半经典,帮助陛下达到天下太平。
事实上,赵普最开始的学术方向是“少习吏事”,就是学习怎么处理***公务,并不是以学问见长。赵匡胤也屡次指出他的这个问题,后来赵普发愤图强,很用心地做学问,才逐渐对各种经典有了深入的学习和了解。
《宋史·赵普传》记载: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这句话是后人编撰上述典故的最有力证据,但里面却是疑点重重。记载中说的清楚,在赵普死去之后,他的家人打开书箱,才看到里面有《论语》二十篇。这也就意味着,赵普生前,连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重点攻读的是什么书。
赵匡胤劝说赵普多研究学问,可见赵普早年学问是不好的,起码在赵匡胤登基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没有高深的学问。试想在这种情况下,赵普怎么敢在赵匡胤面前吹牛逼说:我只用了半部《论语》,就帮你搞定了天下!
要真是这样,赵匡胤当场肯定气笑了:咱们谁不知道谁啊,别在我面前吹,我怕起灰!
赵光义在继位的过程中受到了赵普的很多帮助,甚至在赵普的协助下,搞出了“金匮之盟”,后来赵普又先后帮他摆平了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还有他的弟弟赵光美,使赵光义能够把江山名正言顺的传给了自己的儿子。
可以说,赵普对于宋太宗赵光义而言,居功甚伟。
但同样的道理,赵匡胤知道赵普早期的学问,赵光义也同样心知肚明。如果赵普敢在他面前说:以前我只用了一半功力,现在要用另一半了。赵光义也得当时笑场:我也怕起灰。
半部《论语》治天下。该典故出自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论语》而已。太宗问其故,赵普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论语》系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所编纂。主要记录孔子言行,孔子应答***和时人的话,也有***相互谈论他们听到的孔子的话。全书二十篇,以记言为主,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全书主要反应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孔子的思想学说,其核心是“仁”所谓“仁”,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直白一点儿说,就是对人要尊重,关心和体谅。二是通过对孔子言行的描述,塑造了活生生的孔子形象。孔子不仅是一个言语谨慎,敏儿好学,认识深刻,有着诸多优点的圣人,而且也有自己的缺点。论语中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颇多。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论语》虽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却鲜有安邦治国的论断。
事实上,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辞,也仅仅起源于杂剧中的一句台词。不过是被冷落的儒生们,借以***的一种自我吹嘘心态的流露而已。封建社会,儒生占据着社会教育的广大舞台。加上戏剧的编演,渲染流传,无疑刻意夸大了《论语》的功能和影响力。得到了儒生,尤其是那些能将《论语》倒背如流者的肓目推崇。并借以自我标榜,自我***,自欺欺人。时时处处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性。
半部《论语》治天下。本是一句戏言,何以能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传承近千年经久不衰。其中端倪,当引发我们的广泛深思。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指半部论语所含的智慧和道理就可以治理天下了,目的是希望君王(以及其他学者们)多读论语这部书,读懂读书参透其中的道义,目的是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相传是从南宋宰相赵普的一句话中衍生出来的。赵普说“《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后来在元代杂剧中有句台词也说到了“半部论语治天下“,就这样这句话就广泛流传下来。
这句话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其根源在于:一是与宋代继承并大兴儒学有关。尤其是朱熹的《四书集注》,一度成为科举考试的教材。浓厚的儒学氛围加上当时的文人学者极力推崇宣扬下,“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天“真理”。二是《论语》的影响遍及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等。其之所以对后世影响如此深远,是因为孔子在《论语》中对他所谈到的每个问题都有深刻的见解。比如对于治国,他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主张仁政,爱民;治国方法,他提出“选才、富国、育人,立法”。这些见解,非常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被历代帝王所接受,并奉为圭臬。
总之,《论语》中所主张的观点,符合古代统治阶级在政治、审美、道德、功利等方面的价值观,对于维护皇权,理顺社会关系,约束人民行为观念等都起到积极的作用。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什么广为流传了。
历代以来,《论语》如同儒生的《圣经》,他们捧之如圭臬,当作人生和事业的指南,徘徊于科考之路的人,翻破《论语》,寻找前程;进入仕途者,依然手捧《论语》,从中探索治国理政的箴规。
宋朝重文,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对《论语》更是当作经典中的经典,很多人从政以后,不再埋头苦读,但《论语》却依然是手不释卷的经典。宰相韩琦就曾对人说过,他一生自始至终所践行的,唯有一部《论语》,不曾须臾离手,人们到他卧室探寻,几案间并无其他东西,只有一个唾壶和一部《论语》,韩琦是宋朝名相,尚且如此,可见当时《论语》在士大夫间的重要地位。
对于佐宋太祖平定天下的宋初宰相赵普来说,更是如此。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说,宋太祖去世后,宋太宗继位,赵普再任宰相,因坊间有赵普“所读者止《论语》”一说,宋太宗问及赵普,赵普并不隐瞒,直率地说:“臣平生所知,不出《论语》,当年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如今,仍准备以半部《论语》辅佐您。”这就是所谓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的来源。
为什么赵普半部《论语》可以“致君尧舜”、佐治天下呢?这是一个关于干才与学才的问题。有的人读书破万卷,但是死读书,读死书,不能活学活用,走不出书本,结果才大而志疏,读一肚子之乎者也,却无半点治国才能。
而有的人读书半瓶醋,却能以点带面,灵活运用,即便只有半瓶醋,也能将能力发挥到极致,这就是聪明人与愚蠢者的区别。赵普确实没读过几天书,《宋史•赵普传》说:“普少习吏事,寡学术”,意思是他钻研的是实务,是干事的技巧,而不是啃书本、掉书袋。
既然可以把“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看作人们讥笑他胸无点墨,不学无术,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活学活用、聪明能干。事实上也是如此,在宋太祖由一个武将崛起为一代君主,再有一个小国,壮大为统一中原的大国的过程中,单靠那些一肚子之乎者也的人,似乎是远远不够,在这一过程中,恰恰是读书不多的赵普,为宋太祖的事业如虎添翼,在发展壮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陈桥兵变,赵普是主要策划者;黄袍加身,也是主要策划者。这两件惊天大事,让宋太祖由一个将军当上了皇帝,坐上了皇位。接着,赵普又帮助宋太祖导演了杯酒释兵权这一场大戏,收回了功臣手里的兵权,坐稳了龙椅,稳固了皇权。
极力推荐唐浩明《曾国藩》
唐浩明写的《曾国藩》严格意义上说不是一本人物传记,而是一本演义小说。但是唐浩明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他对曾国藩的研究长达二十年,这本书的成书时间也有十年之久,他为写这本书更是参考了大量的史料,光是准备的书稿资料就有了1500万字。读完《曾国藩》全书给人的感觉是荡气回肠,意犹未尽。全书一气呵成,书中的用词独到、精准,每个场景都精心布置,力求还原历史,绝对是经典巨著。
《曾国藩》以历史为骨,艺术为翼。源于历史,却又不似正史那样枯燥乏味。全书站在的角度,生动刻画每个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每个人物都跃然纸上,对照历史,细细思量,不禁感叹,历史上的人物也就不过这样了吧!
《曾国藩》分为上、中、下三册,全书从他科考高中开始,后官居礼部右侍郎,千里奔母丧归家,守丧期间,遇长毛造反,他被迫墨绖从戎,出山平乱,从此展开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曾国藩的人生分为两个阶段,前半段的曾国藩嫉恶如仇,眼里不揉沙子,也因此树敌过多,处处碰壁,终应了“钢极易折”,无甚功绩。后半段的曾国藩以黄老之术为人生标准,为人处世,懂得变通,学会迂回,最终成就不朽伟业。“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终成千古一完人的伟大形象。
冯友兰曾说:“纵观古今世界,除了曾国藩,没哪个人如此禽兽的对待同胞”。他说,曾文正的最大遗产与历史贡献,就是“让中国人多留了至少50年的猪尾巴”。
孙中山将康有为、梁启超等保皇派也斥之为“失身于异族”、“忘本性、昧天良、去同族而事异种”的“汉奸”。曾国藩也不例外,是汉奸。
以前想读曾国藩,也在网上问过这个问题,同时自己也买了三套
一套张宏杰的《曾国藩传》,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简捷的统述了曾国藩的一生,以史料书信为基础,通俗易懂的讲了曾国藩,如果第一次想认识曾国藩的成功成长之道可以看这本
萧一山的《曾国藩传》这本书从几个专业方面概述了曾国藩,但是专业性有点强,通俗性不好,建议做个参考!我买了读了几章就放那了!
林乾老师的《曾国藩传》分上下两册,我最近就是读这一套,这套书充分在史料和书信为材料下,撰写而成,感觉内容充实,可以充分的了解曾国藩的人生轨迹里程,这本比张宏杰的写的充实!详实,也算通俗易懂!强烈推荐!
另外市面上大家推荐的唐浩明的曾国藩没看,不好评价,因为是***题材,不免有所文学加工,了解一个人物,先从史料中学习,等了解差不多了,可以再看看文学加工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手不释卷出自哪位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手不释卷出自哪位人物传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6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