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阅读安史之乱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阅读安史之乱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写下了许多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诗篇。以下是安史之乱中杜甫的故事概括:
天宝十四载(755 年),杜甫被唐玄宗授予河西尉,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颠沛流离。杜甫先逃至鄜州,继而又逃往凤翔,投奔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但不久就因上疏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759 年),杜甫弃官往秦州,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人生苦旅。杜甫和家人在秦州生活了一段时间,由于生活困难,他们不得不离开秦州,前往同谷。在同谷,杜甫一家生活十分艰难,他的几个孩子也先后因饥饿而夭折。
乾元三年(760 年),杜甫离开同谷,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在这里,杜甫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诗篇,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广德二年(764 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
永泰元年(765 年)四月,杜甫离开成都,经嘉州、戎州、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到达夔州。他在夔州居住一年,继又往江陵、公安。
社会动荡不安安史之乱对于盛世之下的唐朝来说是一场空前浩劫,民间是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哪还有当初的繁华景象。《旧唐书·郭子仪传》所记载安史之乱的场景是“人烟断绝,千里萧条”。虽然这只是史书上简简单单的八个字,但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可是无尽的绝望和极度的恐惧,这种感受我们恐怕很难想象。
公元755年,手握重兵的安禄山带着15万手下起兵造反。他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首先在范阳起兵,他手下的士兵各个有勇有谋是唐代大军最卓越的铁骑,很快他们就占领了河北。此时的唐玄宗正和杨贵妃吃喝玩乐,当官吏向他汇报之时他都以为是***的,不予理会。
可不久,唐玄宗才清醒起来安禄山确实发动叛乱。于是他紧急召集杨国忠等人商量应对措施,杨国忠等人带领唐军前去与安禄山对抗。以大军数量,唐军占领上风。安禄山的大军虽然人数上不敌唐军,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成功攻入洛阳。
随后又接连攻破其他地区,直到他们的大军占领长安。叛军占领长安之后,唐玄宗等人连忙逃亡到马嵬坡。陪伴在玄宗身边的大臣认为安禄山叛乱的直接原因就是杨氏兄妹。在群臣的讨伐声中,杨国忠被众人杀死肢解,杨氏三姐妹先后被处死。
杨氏兄妹的死并不能结束战争,而安史之乱自从爆发以后给唐代造成了不可泯灭的影响。首先社会极度混乱,百姓们流离失所,成年男子都被抓走送到前线当战士。一时之间,百姓无家可归,而至少有数不清的百姓在安史之乱中丢掉性命。
安禄山所带领的叛军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在他们占领长安后。昔日最繁华的地方变成了人间炼狱,叛军们见到百姓就杀,烧杀淫逸无恶不作。长安原本200多万人口,经过安史之乱苟活下来的不过1000多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阅读安史之乱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阅读安史之乱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6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