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张良人物传记150字,张良人物传记150字左右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张良人物传记150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张良人物传记150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张良年轻时遇到的黄石公是什么人?
  2. 取而葆祠之什么意思?
  3. 有哪些热门的历史人物或话题适合1000字至1500字左右的文字创作?

张良年轻时遇到的黄石公是什么人?

仅从《史记》的相关记载来看,黄石公应是张良遇到的一位学者,学者手中包管这一部《太公兵法》的善本。

正欲寻找一位能把《太公兵法》传承下去的潜力股时,遇到了张良,一番考察后,决定把《太公兵法》的善本赠与张良。

张良人物传记150字,张良人物传记150字左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你读过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一定能隐约地感觉到,风清扬便是以黄石公为原型塑造的。或者我们可以做个比方,黄石公就是《笑傲江湖》中的风清扬。

风清扬风老前辈虽是华山派剑宗***,但所习武功,却是独孤求败的「独孤九剑」。

张良人物传记150字,张良人物传记150字左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时的武林中,风清扬是「独孤九剑」的唯一传人,颇类似黄石公保管了《太公兵法》的善本。

可惜风清扬风老前辈已年迈体衰,自觉将不久于人世,如不能在生前为「独孤九剑」找到一位传人,「独孤九剑」很有可能彻底失传。

风清扬发现华山思过崖上来了一位年轻人后,便悉心观察,得知年轻人是华山派掌门岳不群的大***,里子不坏,武学基础扎实,人还算懂得变通,遂决定把「独孤九剑」传给令狐冲。

张良人物传记150字,张良人物传记150字左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同样的,按照司马迁为张良做的传记,张良遇到黄石公时,黄石公也是一位老者,有着不同寻常的气质,行为举止又和风清扬一样,略显怪异,赠予张良《太公兵法》后又神神叨叨的,和风清扬为「独孤九剑」寻找传人的情节很像。

张良与黄石公的故事虽然记载于《史记》中,但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标准的民间故事。后世的武侠***大都是这种套路:主角偶遇世外高人,学会绝世武功,走向了改写江湖历史的康庄大道。

我认为张良与黄石公的故事缺乏可信度,主要原因有三:

一、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那就说明张良极易受人操控。

黄石公让张良为自己穿鞋,张良听话照办。于是黄石公变本加厉,一而再地命令张良做事,而张良也是一而再地任由黄石公摆布,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黄石公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下邳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众多,这是一个知识思想大爆发的时代。黄石公作为一个流派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历史上和鬼谷子齐名。遇上战国末期到秦国时候的战乱,他自已隐姓埋名,所以后来的人也没人知道他的姓名。黄石公幼年的人被人遗弃在黄山,所以成名之后叫黄石公。他隐居在黄山著书立说,留下了不少著作,比如《黄石公略》、《素书》和《雕刻天书》等。

后来他在下邳遇到了胸怀大志的张良,黄石公故意把鞋抛到桥下试探张良,张良照做之后,又要求把鞋给他穿上。张良还是照做了。于是他觉得张良是个靠谱的青年,就把《黄石公略》等书都传授给了张良。从此便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之后,再也没有出现。可以说黄石公有着谋略家的智慧和道家的超然,是一个神一般的人物。还有一种说法是说黄石公其实是庄襄王的重臣魏辙,因为不满秦始皇的统治而隐居在邳州西北黄山北麓的黄华洞中。这种说法并没有史实作为依据,实际上魏辙最擅长的领域是风水而不是谋略,所以黄石公是魏辙极有可能是今人的杜撰,并不可靠。实际上黄石公应该是一个无名的世外高人。

取而葆祠之什么意思?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

葆 bǎo 通“宝”。珍贵。

果然见到谷城山下的黄石,便把它取回,奉若至宝地祭祀它。

《留侯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这是一篇关于张良的传记。文中围绕张良一生的经历,描述了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军事斗争中的超群才干,以及他在功成名就之后不争权求利的出世思想和行为,生动地刻画了张良的为人及其性格特征,使这一历史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哪些热门的历史人物或话题适合1000字至1500字左右的文字创作?

太多了,你了解哪方面的历史人物比较多就可以写。要是喜欢楚汉争霸,就写项羽刘邦韩信张良等,喜欢三国就写魏蜀吴三国大将。总之还是看自己了解谁比较多就写谁。写一些人物的事迹,再加上对他的看法,1000-1500字很好写出来的。

历史人物分很多种类,比如可以按照史书传记,各朝帝王将相,历代状元事迹。每个国家的开国总统主席。或者三字经里面提到的人物。

可以从现有的这样有综合性人物列表的书籍里面选感兴趣的,然后查资料来写。

说实话,这方面的人物可以说太多太多了。我这边给大家举一个事例,也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之一——东方朔

如果说起东方朔,就不得不先说说他的顶头上司——汉武帝。在汉武帝即位之初,就搞了一场中史上最早的海选。而在这次海选中,汉武帝一共发现了两个人才。一个是为汉武帝提出治国基本方针的一代大儒董仲舒。另一个,就是我要说的东方朔。

既然是海选策论嘛,就早讲一讲治国方针,治大国如烹小鲜,汉武帝尝了各种各样的菜肴,早已吃腻了的汉武帝突然翻到了东方朔的策论。而他的策论里,没有任何的治国之道,而且把自己一个劲海吹(文章大意是东方朔他自由父母双亡,靠哥嫂抚养长大,三个冬天看了五万本书,又花了三个冬天熟悉了所有的兵法,然后又花了几年弄得自己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以称得上天下第一,老板你还不赶紧录用我?)。这篇文章充满了戏谑的语调,仿佛一瓶提神醒脑的辣椒酱,让汉武帝对这个人充满了好奇,最终,汉武帝给了他一个***部门小科员的待遇(待诏公车署)。

同时,东方朔又是古代一个著名的发明家。

一次***发补贴,让人主持给百官分肉,可分肉官迟迟不来,众人在太阳底下晒得是七荤八素。这边东方朔不干了,他三步并作两步的跑上分肉台,把自己的官服脱下放在肉案上,拿起刀,对着又肥又厚的那一片就是一刀,一边割肉一边对下面的官员说“同事们,天太热了,我就拿肉先走了。”说完把肉放在自己的官服里,打了个结就走了。(咱们总说打包是从小日本那里学来的,其实两千年前的东方朔才是打包专利的持有者,东方朔还是个发明家哦)

第二天,分肉官向汉武帝告状。果然,在当天的朝会上,汉武帝责问东方朔怎么回事,东方朔赶忙脱帽下跪。汉武帝问道:“爱卿,这也不是大事,你在大家面前做个检查就行。”东方朔一听,张口就来:“东方朔啊东方朔,你不听皇帝命令就割肉,真是没礼貌。挽起袖子割肉,多么豪迈,割肉就割那么点,多么廉洁,割了肉不舍的吃全给了媳妇,多么是个爱妻模范。”汉武帝听到这,已经笑的肚子疼得不行,又赏了东方朔几十斤酒和肉,让他送给媳妇吃。

但是,东方朔并不是一个只知道插科打诨的人。他也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的经典著作《答客难》被奉为经典。只是,在武帝一朝人才济济,东方朔只得学隐士的最高境界——隐于朝,成为中国古代智慧的象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张良人物传记150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张良人物传记150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