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老子韩非列传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老子韩非列传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庄子是蒙县人,名周。庄周曾是蒙县漆园地方的官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代的人,他的学识很渊博,没有一样不熟知的。然而,他的学术要旨是以老子之学说为依据的。所以,庄周所撰写书籍的十多万字,大略都是属于寓言之类,他所作的《渔父》、《盗跖》、《月去箧》三篇,是诋毁孔子的信徒,以彰明老子的学术思想的,他书中所写的人物——畏累、亢桑子之类,都是虚构的,没有实实在在的人;不过,庄周在著书时,善于运用曲笔和叙事寓情的手法,用以攻击儒、墨两家的学说,就是当时那些博学之士,也免不了要受到他的讥讽。
他的用语一点也不拘束,肆意汪洋,只顾顺着自己的心意说完为止。因此之故,那些王公大人都不可能器重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很多钱,并请他做宰相。
庄周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之利太重了,宰相之位太尊贵了。
你难道没看见那祭祀时的牛么?饲养它好几年,还给他穿绣了花的衣服,等到将它拿到太庙来祭神的时候,那牛即便要想做个孤独的小猪,难道可能吗?你还是赶紧回去吧,不要污辱我。
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所束缚。
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哩!”
此言原文,孔子见老子之后对***所言,“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两个老子。
一个是“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所终”的老子。
一个是“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的老子。
孔子见到的是哪个老子呢?《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显然,“孔子适周”,见的是当周守藏史的老子。
然而,《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周游列国,有“孔子适卫”,“适陈”,“适郑”,“去曹适宋”,“自陈迁于蔡”,“居陈三年” ,等记载,却无“孔子适周”之记载,即,并无“孔子适周”见当周守藏史的老子的描述。
孔子见的是哪个老子呢?若有其事,只能是“与孔子同时云”的老子,即“著书十五篇”的老子,且不是“适周”时,而是在其它地方。
司马迁毕竟离孔子有几百年了,孔子见老子,只不过是根据传说,没有确切的史料证明。
不管孔子见没见过老子,说没说过老子如龙的话,司马迀却说了句: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并引用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开办私立学校第一人,把教育引向民间。这时的孔子处在办学初期。为了提高自己,在得到鲁定公的赞助后,孔子决定到帝都洛阳拜见老子。才华横溢的孔子遭到老子的当头棒喝: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儒家与道家两大思想发生碰撞。孔子未见老子之前,认为自己的儒家思想是救世良方。见到老子后,发现老子的道家思想更伟大,老子本人就像见头不见尾的神龙。
道家:讲的是天地自然之道,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君子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切都顺势而为,不可强为。人要具备天地之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居成而不居,是谓玄德。要求我们做圣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意思:圣人没有一颗私我的心,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
左丘明在《春秋左传》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老子讲的是天地自然之道,太伟大了,我们都是平常人,谁都做不了圣人。我们只能行人道,人道就人伦之道(儒家)。
儒家:儒家要求我们做君子:君子喻于义。人要有道义行为。提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不平等理论。(不能没大没小,尊重别人,谦卑自己)
同时也提: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的对等思想。人是不平等的,但须要对等。五常:礼,义,仁,智,信。五德:温,良,恭,俭,让。
二千多年来,尽管儒家没有培养多少真君子,反而出现伪君子。但人努努力,有意愿还是能做到的。还是《左传》说得好,天地之道离我们太远了,我们还是走人伦之道,离我们近。行天道难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老子韩非列传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老子韩非列传人物传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5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