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羽扇纶巾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羽扇纶巾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羽扇纶巾开始并不是不是诸葛亮的专享。
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明朝余邵鱼的《春秋列国志传》:子牙纶巾羽扇,升坐中军,诸将参见已毕。....只见齐阵门旗开处,推出一轮逍遥车,【孙膑】纶巾羽扇,在呼:“太子别来无恙乎?”
可见,古人心中羽扇纶巾常常搭配那些有智慧的军事家,提升他们的***,达到一种炫酷感。诸葛亮作为一名军事家,这种配置自然是少不了的。
《类说》卷四九引《殷芸小说》:"武侯(诸葛亮)与宣王(司马懿)泊兵,将战,宣王戎服位事,使人密见武侯,乃乘素舆葛巾,自持白羽扁指麾,三军随其进止。宣王叹曰:'真名士也'。"
《太平御览》卷七○二引 晋 裴启 《语林》:" 诸葛武侯 与宣王在渭滨将战, 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后因以"羽扇纶巾"谓大将指挥若定潇洒从容。
为什么后来人们一提到羽扇纶巾,想到的不会是其他人,只会是诸葛亮呢?因为诸葛亮名气太大了。
诸葛亮的一生,无论是初出茅庐还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时候,他都没有顶盔挂甲过。他的习惯是羽扇纶巾,头戴纶巾,手拿一把羽扇,永远是气定神闲,信心十足的不时的慢摇着。
哪怕是遇到了危险,他也是这样。
纶巾,是用丝带编成的,一般是青色,是诸葛亮首创,所以又称“诸葛巾” ,后来被视为儒将的装束。
他身姿俊朗,羽扇纶巾更显得飘逸潇洒,儒雅风流。
有传说说诸葛亮之所以离不开羽扇,是因为她的夫人黄月英在扇子上写满了韬略、锦囊妙计之类的东西。
在我看来,这纯属虚构。一个人即便是再没有才能,也不会拿着这样的扇子招摇。即便是诸葛亮有不懂的地方,时间长了,扇子上的内容就记住了,就没必要再扇不离手了。
诸葛亮未出茅庐之前,这样打扮是为了突出个人魅力和风格。
他在东吴舌战群儒的时候,这样打扮是显得胸有成竹,不慌不忙。
他指挥军队的时候这样打扮是为了稳定军心,看主帅穿的这么家常,肯定是有必胜的把握,咱们定能取胜。
综上所述,诸葛亮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指点江山,运筹帷幄,彰显的是从容不迫、气定神闲、飘逸潇洒的个人魅力。
东汉末年,士人阶层兴起了一种模仿平民的文化风潮。很多士人都抛弃之前代表士人身份的“冠”而改为平民常用的头巾,手里拿起了本是平民使用的小道具。“羽扇纶巾”就是士人这种模仿平民风潮的代表。
根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在真实历史上的服饰就是“羽扇纶巾”,但“羽扇纶巾”并不是诸葛亮的专属。直到北宋,“羽扇纶巾”依然可以代指其他人,比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指的就是周瑜。
元末明初,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正式问世。为了塑造《三国演义》第一主角诸葛亮超逸绝伦的人物形象,罗贯中将“羽扇纶巾”描写为诸葛亮的专属服装和道具,塑造其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到了元末明初的时候,“羽扇纶巾”在民间已经极为少见了,大多数老百姓根本不了解这种打扮。于是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下,老百姓就把“羽扇纶巾”当做诸葛亮的专属服装 和道具,直到今天都是如此。
我更觉得是一种智慧的化身,羽扇纶巾谈笑间,千军万马灰飞烟灭,才华横溢,足智多谋,深谋远虑,料事如神,沉稳执着,忠贞不渝,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诸葛亮是集一切优点的男人。
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把“羽扇纶巾”按给了周瑜,那么这个“羽扇纶巾”是指的诸葛亮还是周瑜呢?
事实上,没有任何记载能找的出周瑜曾经“羽扇纶巾”的出现在战场,而苏轼之所以这么写,是出于对大都督“儒将”形象的想象,而“羽扇纶巾”更多的的表达一种从容迎敌的洒脱。
而人们所熟知的“羽扇纶巾”,更多的是诸葛亮的形象。《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形象描述,便是乘战车,披葛巾、执白羽扇指挥三军。那么这个形象是如何来的呢?
《三国演义》的故事取自民间的众多话本,所以与其说罗贯中是作者,不如说是众多故事的整合润色者,而诸葛的这个“羽扇纶巾”的形象,则来自晋人裴启《语林》的记载:
“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麾三军,三军皆随其进止。”
《武纪总要》上也说诸葛亮上战场“不亲戎服”,也就是说就算是再行军打仗,诸葛亮也是一袭文士打扮,镇定自若的指挥三军。
其实最早对诸葛亮的推崇大家一定难以想象,就是西晋的第一位皇帝司马炎。他让陈寿编纂《诸葛亮集》,让属下学习诸葛亮的施政治军方略,成为了诸葛亮的第一批粉丝。从这时开始,诸葛亮的粉丝也越来越多,粉丝们对诸葛亮的思想进行学习,甚至就连他战时的穿着都被人模仿穿戴。
谢邀,这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诗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呵呵这当然是指的周瑜周公瑾,难道你还以为是诸葛亮啊。很明显东坡先生也是周公瑾的粉丝。
苏轼词中说的很请楚,“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哪么为什么会有人认为是诸葛亮呢?这是受了《三国演义》和三国戏的影响。赤壁之战对战双方本是曹操和孙权,刘备只是附属于孙权一方,可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成了主力之一,诸葛亮成了主角,严重误导了一般群众。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东吴一方的军事总指挥,苏轼的这首词是怀念歌颂周瑜的,与诸葛亮无关。“羽扇纶巾”在古代是文人士大夫的常装,不是诸葛亮的专利,这里是为了表現周瑜的潇洒、闲逸、指挥若定。
苏轼在赤璧怀古对英俊小生将军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大败曹孟德八十三万大军那恢宏场面非常神往:刚娶娇妻小乔,又英姿勃发指挥千军万马,何等豪迈!古人头戴纶巾手摇鹅毛扇,书生也。三国演义中是指孔明这一身书生打扮,出谋定策,军师气质。苏轼为了突出周瑜年少风雅,将羽扇纶巾用在周瑜身上。
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是毫无疑问的。
证据有三:
1.结合上下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里提到的唯一主角就是公瑾。这是周瑜的字,古人以示尊重,一般是不能直呼其名的,故常称周瑜为周公瑾;
2.赤壁之战,吴国才是正面战场的主力,周瑜才是总指挥。不关诸葛亮这个战地友邦观察员什么事儿。所以苏轼的赤壁怀古,不可能让他来喧宾夺主;
3.羽扇纶巾,本来就是周瑜的装扮,周郎本是英俊倜傥的帅才,丰姿出众。只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把周瑜这套看上去很拉风的行头“借了来”,转赠给了诸葛亮,借以描绘其儒雅之姿。要知道,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家,身为宋人的苏东坡对三国的历史真相,在时代上比罗贯中更接近一些,不可能提前看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根本不知道这身行头后世归了诸葛亮,而且好像荆州一样,借了就不肯还……
还是那句话,虽然《三国演义》是根据历史写的***,但可别完全把它当史料史实看,更不能因之先入为主,据此否定真实的三国。
孔明:都督,你那身羽扇纶巾的行头多少钱买的?还真拉轰!
周瑜:诸葛先生,我在驴牌大厂四百两金订做的呢!
孔明:五百两,转卖与我可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羽扇纶巾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羽扇纶巾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5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