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孟子人物传记 文言文,孟子人物传记 文言文翻译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孟子人物传记 文言文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孟子人物传记 文言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孟子》属于自传体吗?
  2. 孟子如何写《孟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有着怎样的重要地位?
  3. 国士无双典故出处?
  4. 初中生有必要读《论语》《孟子》这些书籍吗?为什么?

《孟子》属于自传体吗?

是的

《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完成于战国中后期。此书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其***万章、公孙丑等人参与;赵岐、朱熹、焦循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韩愈、苏辙、晁公武等人认为是其***万章、公孙丑等人追记,但目前学术界较***用司马迁等人的说法。该书详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注本主要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的《孟子正义》等。

孟子人物传记 文言文,孟子人物传记 文言文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孟子如何写《孟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有着怎样的重要地位?

<孟子>一书,据传是孟子及其***所著。孟子出生的时候,孔子已经死去一百多年。孟子视孔子为超人。故求学于子思门人,具体的老师是谁不知。

孟子是儒家忠实的继承者。主张仁政。他提出君王要善待臣民,同时喊出了具有民主思想意识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口号。

当时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与儒家有同等地位的杨朱学派,墨家学派,也在努力扩大自己影响。用孟子的话说:“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则归于墨……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三家学派各有自己的信众。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让儒家学派发扬光大,进而辅政治国。孟子和***们遂编成<孟子>一书。以求广为流播。

孟子人物传记 文言文,孟子人物传记 文言文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孟子>后来同<论语><大学><中庸>一起被并称为四书。成为儒家经典,也是历朝开科取士后的必读书籍。

<孟子>一书体现了早期儒学,匡正时弊,帮助君王治国纠偏,重视民生的积极思想。但是后来儒家学说一统江湖之后,便逐渐成为了统治者的工具。被统治者摘需利用,强调忠君爱国,维护帝王权威,民本思想逐渐淡化,反成为禁锢思想的利器。

孟子提出的民重,君轻思想,在专制的历朝历代从未真正得到推行。迂腐,虚伪食古不化成为后来儒家的通病。因此在二十世纪初,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了严厉清算。儒家学说差一点从中华文化中被全面清除。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与重视。

孟子人物传记 文言文,孟子人物传记 文言文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个人见解欢迎指正!


基本上那个时候的诸子百家,都是“述而不作”的态度,所以《孟子》一书并不是孟子本人所写,大多是记载你言论,或者由其***,或者后世学子整理编纂而成。孔子半年之后,他的学生一部分去做了官,一部分则继续讲学。而孟子不是***的学生,而是孔子学生的***,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当时儒家势微,《孟子》一书中说道:“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所以孟子发出“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以一己之力,拒杨墨。为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以及被汉代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影响之大,仅次于孔子,所以史称“亚圣”。

谢谢朋友的邀请。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的学生,还与***一起著书立说,著《孟子》七篇,留给后世。

一般观点认为,《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是由孟子及其***共同编写而成,该书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而“仁义”则是孟子道德论的核心思想。

虽然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称为亚圣,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直到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才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更被升格为儒家经典。到了南宋时,朱熹又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此,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孟子》当做家传户诵的书,而它又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一书是儒家的“四书”之一,也是研究孟子思想最为重要的材料。而关于《孟子》一书的撰者,却有不同的看法。

孟子最为敬重的人是孔子,或者说孟子十分崇拜孔子,他的一生出处进退也大致与孔子相似。孟子曾经游历诸侯,但他的“王道政治”主张也同样无法推行。在政治上没有前途的情况下,孟子只好仿效孔子,回到家乡从事教育。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所以东汉赵岐的《孟子题辞》说:“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

“民为贵”书影然而,唐朝的韩愈却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说:“孟轲之书,非轲自著。轲既没,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言所言焉耳。”(《韩昌黎集》卷十四《答张籍书》)

以后,宋代的晁公武,清朝的周广业、崔述等人也认为《孟子》一书非孟子本人自著,理由是孟子所见诸侯皆称谥、每章冠以“孟子曰”、七篇之中于孟子门人多以子称之。

而宋代的朱熹、清朝的阎若璩则认为:《孟子》七篇的文章风格基本一致,其中只记录了孟子的言语和行动,没有像《论语》那样因成书于门人而记录了孔子的音容笑貌。因此,《孟子》应为孟子本人自著,而万章、公孙丑可能参与其事,并在孟子死后进行了序次编订。这样的解释是有一定道理的。

今本《孟子》如《史记》所说有7篇,但东汉应劭在《风俗通·穷通篇》中却说有11篇,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也说“《孟子》11篇”,赵岐遂以为《孟子》11篇有真伪之分。

除了现存的7篇外,“又有外书四篇:《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其文不能宏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仿而托也”。

由于赵岐没有作注解,《孟子》“外书”四篇后世人多弃而不用,最终便亡佚了。

今存《孟子》有《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等7篇,每篇又分上、下篇,共14篇。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学说,是我们研究孟子的宝贵材料。

沈括《梦溪笔谈》有篇“《王圣美嘲讽达官》。说的是一个小县令王圣美,还没什么名气时,去拜见一位大官,恰逢大官正与客人们谈论《孟子》,没顾及王圣美。王圣美暗笑他们的谈论。过了好长时间,大官突然问王圣美:你读过《孟子》吗?王圣美回:天生最爱读《孟子》,可就是读不懂。大官问:怎么读不懂?王圣美回:从开头就不懂。大官问:怎么会从头就不懂了呢,说说?王圣美回:孟子见粱惠王,就不懂了。大官很吃惊:这句话有什么深奥难懂的呢?王圣美回:既然说孟子不见诸候,为什么去见粱惠王呢?大官愕然无对。

国士无双典故出处?

国士无双的成语出自《东观汉记·黄香传》:黄香江夏安陆人,“年十二博览传记。家业虚贫,衣食不瞻。舅龙乡侯为作衣被,不受。

帝赐香《淮南》,《孟子》各一通,诏令诣东观读所未尝见书,谓诸王曰:此日下无双江夏黄童也,京师号曰天下无双国士。”意思是说黄香年幼时因博览群书,皇帝(汉顺帝)称赞他是“日下无双江夏黄童”。

后来,皇帝对黄香的赞誉传得朝野尽知,京师流行起“天下无双国士”,“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称誉。后世遂用“天下无双”,“无双士”,“黄童”等语称赞出类拔萃,独一无二的杰出人士。

&nbsp;      国士无双,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国士,即国中杰出的人物。士,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或指军人。比如:士兵、战士。或指读书人。比如:高士、名士。

国士无双,指国中独一无二的人才。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秦朝末年,韩信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而改投奔刘邦,开始也没有得到重用,因滕公的推荐给萧何,萧何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推荐给刘邦。刘邦敷衍应付,韩信不辞而别,萧何月下追韩信,对刘邦说他是国士无双,刘邦拜他为大将。

初中生有必要读《论语》《孟子》这些书籍吗?为什么?

道理上来讲,初中生很有必要读《论语》《孟子》这些经典中的经典,但事实中很少有初中生能读完这几本书。从实际中出发,我建议初中生先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原因有如下几个:

1,《论语别裁》较之《论语》易读易懂。前者是白话文,是对后者的解读。

2,《论语别裁》中,南老的文字风趣幽默,和和这个年龄孩子的口味,比如“谁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还是老虎可爱”等。

3,《论语别裁》对《论语》的解读中,南老融通古今中外,从儒道佛等各家文化的相同共性以及个性中,把人性分析的极为透彻,从历史的角度、教育的角度、心理***的角度、以及政治经济处世等多个角度,更多的是从人情世故的角度循循善诱,不急不缓地娓娓道来,不愧是殿堂般的感受学习,又不失欢快和趣味。

初中生,正处于最好的学习年龄,可是也正处于孩子个性化最强的年龄,他们应该学习的东西太多,应该读的书也太多。从事实中出发,关键的不是他们有必要读什么书,而是关键把书中的道理和精神吸收为自己的东西,而如何让他们愉快地吸收呢?这就要考虑他们的特点,强迫的效果不好也非常累,而《论语别裁》的文字风格非常适合他们这个年龄的特点,同时也和《论语》《孟子》的主旨内容完全一致,且文字风格更优于《论语》《孟子》。

科技科普促使人们养成理性思考和理性处理事务的习惯——凯腾聚知

根据个人读《论语》,《孟子》等经验,分享个人意见。

我姑妄说之,你故妄听之,不喜一笑了之!

初中生读《论语》,《孟子》梢嫌有点早。初中生可以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和《孟子七篇》,没有必要读文言文版。

千万别读简单的文言文译释版!

高中学了《哲学》后,再读一下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或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后再读《论语》和《孟子》最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孟子人物传记 文言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孟子人物传记 文言文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