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书人物传记观后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汉书人物传记观后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上倾国倾城的女子,究竟长什么样子的,每个人心中的答案都不一样。每个时代的人审美标准也各有不同,只能说环肥燕瘦,各取所好。
但若按照史书上的记载,倾国倾城的女子是存在的。我们不妨来看看,除了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外,还有哪些因美貌被载入史册的女子。
01、一顾倾城,再顾倾国
汉武帝时,有位名叫李延年的宫廷乐师,很受武帝的赏识。有一次,他在汉武帝面前唱了一首歌:
“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汉武帝听了急忙问李延年:“难道世上真有这样的绝代佳人?”李延年还未回答,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笑着说道:“有这样的佳人啊,她就是李乐师的妹妹呀!”武帝立即召见李延年的妹妹。一看,果然是貌美如花,于是将她留在身边,称为李夫人。李夫人不仅漂亮,而且能歌善舞,很受武帝宠爱。
这段历史被写进《汉书·外戚传》。可惜,红颜多薄命。李夫人并没有陪伴汉武帝很长时间,几年之后患病而亡。汉武帝对李夫人的离世也是悲痛不已,有一段时间都无心打理朝政。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写过一首诗叫《李夫人》,最后一句的“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可谓道尽了汉武帝当时的心境了。
02、娶妻当得阴丽华
潘玉儿她是一名乐妓
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萧宝卷皇帝被潘玉儿的美貌所震惊,把她纳入了皇宫,并把她分封为贵妃,对她宠爱有加。从此以后,萧宝卷皇帝尽情的放纵并且沉浸在潘玉儿的美貌中不能自拔,从此不问朝政,只在意身边的这位绝世美人!他这一举动引起朝中的大臣不满,几年后,萧宝卷皇帝就被人***,后来,梁武帝执政,潘玉儿自然落到了他的手中。
梁武帝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爱江山也爱美人,不过他的手下大臣劝劝他不能纳潘玉儿为妃子,认为眼前的这个女人是红颜祸水,如果单在皇帝身边,只能迫使更快的灭亡!梁武帝在无奈之下,只能听信手下大臣的意见,放弃了心中生发的这种想法,后来他把潘玉儿赐给了对她垂涎已久的大将田安,没想到潘玉儿宁死不从,被皇上囚禁在监狱里,最终被人迫害!历史古籍中还曾有对潘玉儿的一番记载,就算是在她死后,她的美貌也久久萦绕在人们心中,使得人们不能忘怀!
关于“倾国倾城”的最早记载是在《汉书》里。当时的宫廷乐师李延年作了一首歌曲《佳人歌》:
“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歌曲中说的佳人是汉武帝的妃子李夫人。
汉武帝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就问众人世间真的有这样的佳人?李延年和平阳公主就趁机将李夫人推荐给了汉武帝。据说汉武帝一见李夫人就为之倾倒,惊为天人啊!李夫人家是音乐世家,本人能歌善舞又非常漂亮,汉武帝一直宠爱有加。
后来李夫人生了儿子之后就得病去世了。得病时容貌大不如前就拒绝见汉武帝,在汉武帝心中永远留下了最美好的记忆。
古代没有照相技术,人物肖像绘画也偏重写意,因此不好直接根据历史记载去推测一个人的美不美,况且千年来国人的审美标准一直在演变,即便那时候公认的美人也未必与当下审美观契合。
提起张耒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神宗熙宁六年高中进士,晚居陈州,擅诗文,著有《柯山集》,词作现仅存六首。而《风流子》就是其中之一。
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奈愁入庾肠,老侵潘鬓,谩簪黄菊,花也应羞。楚天晚,白苹烟尽处,红蓼水边头。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这首词是写的思乡愁情,其描写中有着大量的景物描写,如白苹、红蓼、芳草、夕阳……算得上是宋词中情景交融的典范了。
开篇即点明了写作的时间是深秋时节,树叶纷纷落下,散落在水边平地上,重阳佳节临近,又是捣衣的时节(古代妇女深秋之时在砧石上捶打衣服,寄给远方的亲人过冬)。作者给我们营造出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气氛,也奠定了全词凄凉的感情基调。
“耐愁入庾肠,老侵潘鬓”,紧接着他不禁感慨自己思乡之情愁入肠中,鬓边已经平添了白发。(这句词化用了庾信和潘岳的典故。庾信是南朝时梁朝的官员,出使西魏被扣留,身在异国,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自己的家乡。后世就常用“庾愁”来代指自己的思乡之情。而潘岳则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个美男子,但他过早衰老,三十二岁就生华发。后人就用“潘鬓”来表示中年鬓发斑白。)作者通过这两个典故既道出了词人的乡愁,又表达了自己已经衰老。一个身心俱衰的游子形象就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
每当重阳节,人们总是将菊花插在头上,而作者却赋予了菊花以人的形象,自己满鬓白发,害怕将菊花插在头上,菊花会感到羞辱。这也更衬托出了他此时的多愁善感之情。
“楚天晚,白苹烟尽处,红蓼水边头”,这三句写的是作者极目远望之景。作者此时身在京城,遥望着南方的故乡,终不可见。他的生活就像那水中的白苹一样,漂浮不定。
芳草含情脉脉,夕阳寂寂无语,大雁横在南浦之上 ,望不到故乡的作者,心中一片怅然,只能倚着西楼,独自惆怅。
作者为何如此思念家乡?那是因为在家乡有他的心上人。
张耒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也是性格最接近苏轼的,他的生活经历也和苏轼差不多。十九岁丧父,科举中第后不久,他就被牵扯进北宋党争中,此后的经历就是一贬再贬, 61岁抑郁而终,《风流子》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如下:
从这首词的意思来看,应该是张耒因为恩师苏轼的缘故,遭遇贬谪离开家乡,与妻子天各一方,触景生情所做的一首写景抒情词。在词中,词人虽然引用了相当多的典故,却没有让人感觉晦涩难懂,难以理解,反而感觉语言浓厚醇美,可见词人在诗词创作上的功底之深厚。下面我们分句欣赏一下:
树叶纷纷飘落到水边亭侧的平地上,一年一度的重阳节近了,秋天捣寒衣的季节也到了。
这一句话中就有三处用典:一是“木叶”,来自屈原笔下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自屈原以后,“木叶”也成为描写秋景兼乡思的妙词。如唐代沈佺期的《独不见》诗中就有“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的诗句。
二是“亭皋”,来自于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亭皋千里,无不被筑”。王先谦《汉书补注》曰“亭当训平,亭皋千里犹言平皋千里。皋,水边地,故以平言”。所以“亭皋”我们翻译为水边的平地。
第三个是“捣衣”,李白有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在唐代,士兵们的衣服是自己家里准备的,***不管。所以到了秋天农闲季节,妇女们就会在家用捣衣棒把衣料捶打柔软,然后做成衣服寄给戍边的亲人。
首句中的“木叶”、“重阳”、“捣衣”都蕴含着思念亲人的意味,词人用在这里,从侧面表达出了对妻子的思念。
无奈心中愁思太多,以至于刚到中年就两鬓生出华发,要是将菊花簪在发间,恐怕菊花也会羞恼。
这一句运用庾信和潘岳的典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书人物传记观后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书人物传记观后感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5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