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十二金钗人物传记500,十二金钗人物传记500字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十二金钗人物传记500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十二金钗人物传记500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古代女子不读书,都学些什么呢?
  2. 金陵十二钗中,谁才是最被低估的人?

古代女子读书,都学些什么呢?

古人云:女子无才便是德。

通常一般情况下,富二代的女子和穷人家女子,还有怡红院的女子往往学的东西不尽相同。三从四德都是必修功课,富家女和青楼女则是学习琴棋书画,加女红。

十二金钗人物传记500,十二金钗人物传记5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代女子不读书这是个伪命题,细读中国古代史,就有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班昭等,她们是中国赫赫有名的女子,才华横溢,德才兼备,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并享有崇高声誉。如李清照,是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前期写的恋情词"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等是男性词人无法比拟的。阅读这些才女的传记,不难发现她们不仅读书,而且读好书。当然在古代不是所有的女子都能读书,男子也是如此,在古代男子能够读书的也是少数,新中国初期全国文盲率占百分之九十以上,一个初中生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甚至比现在的一个大学本科生还要珍贵。在古代女子不读书,都学习些什么呢?研读历史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礼节:古代男性主宰整个社会,女子处于从属的地位,这就要求女子三从四德。所谓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所谓四德,是指德、容、言、工,按照现代流行语,就是能上的厅堂,下得了厨房,孩子的榜样。其实现代社会很少能看到古代女子礼节,日本韩国依稀可见女子古代礼节的影子。

学女工:古代中国是以农耕文化为主的社会,男耕女织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作为女子手工怎么样,是判断一个女子才能一个重要标准。所以古代女子从小就会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手工。纺织是不可缺少的项目。另外还有针绣,在古代一家老少的穿戴完全要靠女子一针一线的缝制,古代有首诗"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不仅道出母子情深,也说明女子手工。现在子女很难体会到母亲临行密密缝的感觉了。

十二金钗人物传记500,十二金钗人物传记5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学持家:男主外女主内,一直是中国的传统,女子持家是必须学习的。一旦女子成年嫁人,就是这个家的主妇,一家人吃穿全靠女子的精心组织,料理。所以勤俭持家就是女子的功课之一。

时代不同,对女子的要求也不同,新时代,再以古代的标准要求女子即不科学,也不人道。新时代的女子人格是独立的,地位是和男子一样平等,所以女子不要被过时的礼教束缚,畅快琳琳活出一个鲜活的自我来。

古代女子不读书,原因很简单,因为政策是由男人制定的。即使是大户人家的女子,也只是学些琴棋书画,装装门面而已,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和生产力的。那普通人家的女子学些什么呢?我猜想一下,就是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的学习,下得了厨房,下得了田地,做得了针线。如此而已。

十二金钗人物传记500,十二金钗人物传记5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代男子读书可以做官,女子读书不能做官,除此以外,古时候的学校和我们现在不同,当时的社会还是讲究男权社会,社会的主导地位还是男人,女人不能参加科举也不能从军男尊女卑,从礼教上讲,从古到今阶级都很严格,对女人来说,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天下唯小人和女人难养也”一句话把女子打入文化大牢

古代女子不读书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有钱的人家,会给女儿们请私教
  2. 上学费用极高,平常百姓比较穷
  3. 结婚早,忙着传宗接代,没有机会读书
  4.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严重

之所以会产生“女子无才便是德”及“繁衍后代最重要”这样的思想,是因为无知的女子更容易被男子掌控,古代不让女性读书其实就是古代封建专治下的结果。

在古代,大家闺秀基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更不用提上学了,根本不可能。

那在家都干什么呢?

有钱加的女子,虽然不上学,但是在家也可学习琴棋书画,可以请老师“上门”教学。这一点还是不错的,并不是说不出去上学就不能学习了。而且古代还有很多文化女性,例如李清照就是代表。

这种情况也是到了宋代才开始出现的,宋代司马光就曾说过:“今人或教女子以作歌诗,执俗乐,殊非所宜也”。宋代女性还是有一定的地位的,而且也开始尝试各种“男人专属”权利,例如“休妻”,李清照就把丈夫“休”了。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女性,除了李清照,还有蔡文姬、卓文君等等。

男尊女卑的思想,在现代部分地区依然存在,在很多老人的思想中尤为突出,举个例子,之前见过一位老奶奶,在客人来了的时候,几乎全程不上桌吃饭,并不是因为忙,而是“习惯”了。当今提倡男女平等,也希望在教育下一代的时候,能把这个思想一直传承。

古代女子并不是都不读书,只是读书的女子不多,而且女子不会被送去私塾读书。像那些出身名门望族的女子,父母都会请师傅教她们读书习字,出身书香门第的女子,父母会亲自教她们。

那古代女子不读书时都学些什么呢?

古代的女子是一定要花时间学针线活儿的,也就是常说的“女红”。按照父母的要求,他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织布绣花,比如缝制衣服,制作绣鞋,做头饰等,手工活儿几乎样样精通,长大了找人家,媒婆也经常拿女子的针线作品来展示给男方,说明她的针线活儿做得如何如何好,所以一门儿好的针线活儿是衡量古代女子妇德的重要标准。女子也经常通过针线活儿来寄托情感,表达内心世界,比如用来做定情物的香囊、绣球、手帕等,都是她们的一针一线缝制的。

古代的女子要学习梳妆打扮,她们每天要在梳洗装扮方面要花费较多的心思,比如涂脂抹粉,梳发型,戴头饰,穿长裙,系腰带,穿绣鞋,戴首饰等。女子们要学习开额、画眉、制蝉鬓、涂胭脂、抹铅粉、点口脂、晕额黄、贴花钿、画花子等,根据自己的容貌与身形去巧妙地化妆,并力求多变,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贫寒家庭的女子饰品比较少,但每天也要用心打扮一番才能出房门。君不见花木兰替父从军回家后,还要“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么,那都是从小学习练就的梳妆本领。

古代家庭条件好的女子,父母还会请人教她们习字,弹琴,画画,下棋,所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说法,也是这么来的。您看陆游曾经的妻子唐婉能赋词,唐朝杨贵妃擅长霓裳羽衣舞,蔡文姬能文善琴,她们都是经过苦学练就的。

古代出身贫寒的女子,要学习一些家务活儿,比如帮助父母洗衣做饭,清扫房间,照顾弟弟妹妹,侍弄牲口等,但未嫁的女子一般是不能出门的。

古代的女子要学习礼仪,比如如何向长辈请安,如何向亲戚问好,如何恪守妇道。临出嫁前,他们还要学习伺候公婆、照顾丈夫的礼仪之道。三从四德更是每个女子必学的功课。

总之,在那种男尊女卑的古代,女子要学的东西也很多,很费心思。


金陵十二钗中,谁才是最被低估的人?

红楼梦中谁是《金陵十二钗》中最被低估的女子呢?说清楚这一点,要梳理一下《金陵十二钗》的设定。现在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误解。

红楼梦一说到《金陵十二钗》就想到十二个女子是不对的。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在薄命司看到的金陵十二钗分正册、副册、又副册…根据排序起码还有十二个小戏子等一系列排名。金陵十二钗不过是一个统称。当然,约定俗成的,我们把《红楼梦》十二曲子认定是《金陵十二钗》,实则也不对,《红楼梦》十二曲子明确说了或吟咏一人,或感怀一事。并不是十二个人小传。比方【终身误】是宝黛钗三人合辑,【枉凝眉】是贾宝玉与他有缘无分的六个女子的合辑,【留余庆】也是刘姥姥与巧姐儿的合辑。曹雪芹从没说是个人小传,警幻仙子也没这样介绍。造成影响的还是八七版《红楼梦》电视剧音乐设定和影响。对此我们读书人是要认识到的。


说回原题,作为《金陵十二钗》最被低估的女子,非李纨莫属。【晚韶华】正是李纨与其子贾兰的合辑。母子二人一体同命,荣辱与共。李纨一生为儿子所活,儿子也为寡母挣得了最终的荣耀

李纨出身非常显赫,父亲是前国子监祭酒李守中。李家更是金陵大族。全族男女无有不读书者。这种学习氛围令贾家望尘莫及和深深羡慕。李纨出身巨宦,在贾家除了贾母,不输任何一人。单纯以清贵论,她婆婆王夫人也要望尘莫及,更别提王熙凤了。

贾珠是贾家年轻一代神童,十四岁进学指的是中了秀才。对一心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的贾政来说,畅想贾珠金榜题名的光辉前景,为贾珠铺路是贾政最费心的事。首当其冲就是联姻的重要。选择李纨,甚至不能叫选择,而是贾家费大力气求来的。要知道李守中国子监祭酒别看只有四品,但属于进了中央,而且身为天下学子的校长,清高固执未必看得上贾家豪门。贾珠能娶到李纨,第一,是贾家与李家是老乡。第二,姑父林如海的探花郎是大帮助。第三,贾珠十四岁进学也是关键。最后,才是贾家的荣国公府影响。

李纨才是真正的书香世家,比之林黛玉还要底蕴深厚有影响。只是命运多舛,嫁给贾珠没两年,贾珠竟然“一病”死了。年纪轻轻守寡,若是出身普通家庭还可能再改嫁,李纨娘家和婆家都不可能允许她再嫁,等待她的也只剩下心如枯槁孤独终老。只是上天留一线,不幸的李纨又是***的,她与丈夫贾珠留下了一个儿子贾兰。作为荣国府长孙,这个身份太重要了。

贾兰是荣国府长孙,是贾母的第四代唯一男孙。李纨本就出身清贵,又有儿子贾兰傍身,所以,王熙凤焦虑的揽权敛财心力交瘁的事李纨用不着,她在贾家生活的绝不畏畏缩缩,谁也不敢拿她怎么样!她更乐得慈悲做菩萨,贾家上下都说她的好。事实上,李纨并非没能力,只说两件事,第一件,贾探春起诗社,李纨不但第一个响应,还提起年前就曾想过。可见李纨有这个见识,只是身为寡妇不爱抻头。第二件,贾探春改革大观园,又是李纨第一个响应,不但响应,她连大观园什么能够赚钱一清二楚,这才是治家的长久之策。王熙凤一心想着自己敛财,从不开源节流为荣国府考虑,李纨比之王熙凤并不差。

李纨死了丈夫,一心扑在儿子贾兰身上。尽管贾家抄家了,可根据【晚韶华】的曲子,贾兰最终金榜题名,使得李纨晚年扬眉吐气,得封诰命。而甄士隐解读好了歌:“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脂砚斋批语【伏贾兰、贾菌一干人】。李纨贾兰母子在贾家抄家后,财产一干二净同样过着身披“破袄”,食不果腹的日子。古人科举不是现在考大学。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贾兰虽然得到母亲李纨得自李家的系统科举教育,但也不可能少年得意,前脚抄家,后脚中举。

根据【晚韶华】推算,李纨是在年老之前贾兰才中举,最少也要四十五岁以后!贾家抄家,李纨还不到三十岁,到贾兰中举,早过去一二十年了。这么长时间的含辛茹苦,换来一个【晚韶华】,作为女人,李纨很失败,作为母亲,李纨的成功红楼梦中无人能及,贾母也比不了!

【文/君笺雅侃红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十二金钗人物传记500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十二金钗人物传记500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