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英法美德日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英法美德日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来回答:
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共同的利益。这就是英法两国从敌对到变为同盟国的最根本原因。
历史上,在20世纪之前,准确地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前,世界的霸权争夺主要在英国与法国这两个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进行。但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崛起,打破了英法独大的世界格局。主要的表现有:
普鲁士崛起打败奥地利与法国并且成功统一了德意志帝国,使得传统的欧洲两强局面被彻底打破,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在美洲,美国在内战结束之后开始后来居上,很快就打破了世界范围内唯欧洲一洲独大的局面。其他如意大利、日本、俄国等国家也开始逐渐觉醒,给传统的英法独大的世界格局带来了很多冲击,世界走向开始多元化。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美国、德国这两个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强盛起来,在某些方面已经赶上甚至超越了英法两国。就像人有钱后就会开始寻求更多的地位一样,美国与德国在各自强大之后就将目光对准了海外,寻求民族的强大及更好的发展,渴望获得更加多的原料产地及产品销售市场。而非常不凑巧,当时的世界经过一两百年的争夺,已经被英法这两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所瓜分,这就使得新老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开始成为世界的焦点矛盾了。打个比方,就是老一辈人靠着横征暴敛把山头都占完了,等年轻人成长起来后发现这个山头已经没有了他的地方,就会躁动不安,靠着强壮的身体开始想着把老人打趴下去争夺这些地方。美国德国与英法的矛盾就主要是争霸世界的矛盾。但是美国与德国又有所不同。因为美国在美洲,远离欧洲,所以它的扩张主要集中在美洲及太平洋地区,虽然与英法有冲突,但是毕竟在主要势力范围之外(英国的根本利益是印度、中东和非洲,法国是非洲和东南亚),所以矛盾没有达到那种战争一触即发的地步。而德国不同了,地理位置就在法国边上,与英国也就隔了一个海峡,要进行殖民统治,从近到远也就是非洲、中东这些地区,势必与英法产生极深的矛盾。这是英法能结盟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有共同的敌人。
另外,世界进入20世纪,美德两国不但在经济上赶超了英法,在军事上也是变得极为强大,德国由于在普法战争中打败过法国,并且占领了法国的一些地盘,给法国人带来过屈辱,所以德国与法国一直都是敌对国。
而英国是当时世界的霸主,德国在经济赶超英国的情况下,想寻得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世界地位,那最好及最快的方式就是打败原来的“武林盟主”,自己成为新的“武林盟主”。所以德国在军事发展上是以陆军为主,***想敌就是法国,在经济及世界范围内对抗的***想敌就是英国。这就把英法推到了一块。
一战前,德国与奥匈帝国结盟,即整个中欧、中南欧都***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单独的法国是对付不了的,必须寻求盟友,那就是德国另外一边的俄国,互相结盟就能使德国两线作战。在当时产生了德国与法国这两个主要敌对的矛盾点。这时候,英国的选择就至关重要,前面也说过,德国虽然没有明面上挑衅英国,但是实质上英德双方都清楚,要想争得新的世界霸权,互相之间的敌对战争不可避免。而英国一项奉行欧洲均衡政策,在德国明显强于法国的情况下,加入法国就势在必得了。所以英国与法国就在互相的根本利益一致的情况下走到了一起。(美国?美国一个人在美洲偷偷发着财,对于欧洲的事务置身事外,就等着偷取胜利果实了)
另外再说一点,如果从本质上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德国向原来的老大英国挑战最高权力宝座,最后失败被罚,而被挑战者英国元气大伤,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崩溃,最后,便宜了一直在边上看热闹居多的美国,使他成为了新的世界老大争夺者(苏联也是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强大起来的,与美国一样)。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英国在一战前一直奉行的便是“光荣孤立”政策。在这个政策下,英国奉行的是不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结盟。但是它要保持欧洲大陆的平衡。在普法战争,拿破仑三世被普鲁士击败,法国因此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国的实力也遭到了极大的损伤,此时欧洲的实力已经不平衡了。那么英国为了自己的既定利益可以得到保护,就必然帮助弱小的法国来抵抗强大的德国了。还有一个直接原因,那就是在德意奥结成三国同盟的时候,英法俄也结成了三国协约。英国与法国和俄国属于协约国集团,德国对法国和俄国宣战,英国必然会响应,对德国宣战。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选择跟德国开战的原因之一。
就英国一贯的政策而言,不希望欧洲大陆出现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从实力占绝对优势时的光荣独立,随着绝对实力的衰落。转向均势外交,简单来说就是谁在欧洲大陆当老大就联合其对立面干他。拿破仑时代联合欧洲诸国尤其是普鲁士干法国。随着普法战争普鲁士大败法国,法国实力已经大大削弱,而且奥匈帝国和德国根本就算是堂兄弟,英国为了保证欧洲的平衡不被打破就转而支持法国。
第一,一战前,随着德国的崛起,英法感到了严重的威胁,德国向英法这两个老牌强国发起了挑战。凭借强大的国力和军事力量,德国向英法发起了挑战。面对德国的威胁,英法不得不走到一起。一战中,英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美国的帮助下摆平了德国。为了防止德国东山再起,英法不得不握手言和,联手打压和防范德国。即使如此,德国仍然在英法的眼皮子底下再次崛起,向英法再次发起挑战。可以说,英法联手完全是形势所迫。
第二,英法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是一战中的主要角色。一战中,英法遭到了重创,殖民体系和殖民霸主地位发生动摇。作为世界第一大殖民强国和世界第二大殖民强国,两国不得不摒弃前嫌携手合作,共同维持两国的殖民霸权和强国地位,维持凡尔赛会议后形成的英法主导局面。为了维护两国的主导地位,他们不仅把美国挤出了国联,而且对苏联进行封锁,对德国、日本和意大利进行打压。但即使如此,两国的霸主地位仍然没有维持多久,最终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土崩瓦解。
从总体上来讲,英法的合作完全是利益的驱动。有句话叫: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敌人。英法的合作就是这种情况,当然这种合作并不牢固,而且隐藏着很多矛盾。尽管一战后英法携手合作,但两国的矛盾仍然没有消除,两国一直在明争暗斗。比如在对待德国的问题上,英国就强烈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想法;在争夺北非殖民地问题上,英国一直保持着支持意大利的态度,希望以此来牵制法国。当然,法国人也不甘就范,在很多问题上经常给英国找麻烦,让英国人也不好过
大家好,我来回答,我是多糖堂。
英法从世仇走向合作,不得不说克里米亚战争。
1853年,俄国以建立东正教“圣地”为由企图控制奥斯曼土耳其,以扩大在东南欧的影响力。这严重危及英法在欧洲大陆的利益,为了遏止俄国染指巴尔干和地中海地区,英国、法国、土耳其、撒丁王国等向俄国宣战。
初期,主要是俄国和土耳其进行交战,土军力不从心,多次败北。俄军击毁土耳其舰队,控制黑海出口。1854年,英法联军登陆克里米亚半岛,增援土军,战争出现转机。1856年,双方签订《巴黎和约》,战争以俄国放弃黑海的势力范围告终。这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场现代意义的战争,许多现代化的武器和设施如铁甲船、爆炸性炮弹、电报、火车等都首次在战争中张显威力。
通过这次战争,英法联手成功地钳制了俄国的对外扩张,瓦解了俄、普、奥之间的“神圣同盟”。英国巩固了对黑海、地中海的控制权,从而保证了与印度殖民地的联系枢纽。法国也保障了自己在东南欧的传统利益。英法看到了二者在欧洲的力量和利益。
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统一德意志以后,德国在欧洲的势力如日中天,对外扩张也咄咄逼人,严重威胁到英法的传统利益。于是,英法力图联合俄罗斯等国夹击德国,而德国与奥匈帝国为伍***予以各个击破。这也使得英法这对老冤家真正走到一起来了。
1914年8月,德军依照“施里芬***”准备先取西欧、踏平法国,再掉头攻击俄国斯。一战之初,德军锐气难挡,英法不敌,德军攻占法国东北大片领土。1916年,英法联军与德意志军队大战凡尔登,双方伤亡惨重,元气大伤。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西线战场出现转机。德军意图在美国援军到达之前击败英法,遂发起猛烈攻击,英法军队则巧妙避其锋芒,耗其精力。在东线战场,俄国亦成功击退德奥联军。德国背腹受敌,同时,其国内民主革命也风起云涌,内外皆耗。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一战告终。
这是因为苏联和日本都是实力有限,苏联为了集中力量对抗德国,日本为集中力量对抗美国,都不愿意两面作战。
苏联和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是有冲突的,就是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此战中,苏联军队展示了高超的作战水平,包围了,但是由于自身国防建设水平不足,军队主要使用老旧坦克,导致日军突围而出。
经过诺门坎一战,日军认识到自身和苏联的巨大差异,北进策略被束之高阁。而日本急需的物质比如石油、橡胶等,需要在南洋地区获取,加之美国开始对日进行禁运,已经卡住日本的脖子。日本为了不腹背受敌,在1941年4月13日苏联签订《苏日中立条约》。
该条约规定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和第三方发生冲突,令一方需要保持中立。这也就意味着苏德战争期间,日本有义务对苏联保持中立。
《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背景主要原因是苏联和日本有自认实力不足,不能两面作战,就是苏联怕日本打,日本怕苏联打。所以双方虽然签订中立条约,但是苏联的远东方面军长期保持战备状态,日本关东军一度是日本最精锐的部队,只到后期太平洋战争扩大化后,才调动了关东军。
和苏联、日本不一样在于,美国是大财主,实力雄厚到可以担负起两面作战。二战中的美国,一共生产了100多艘航母,近30万架飞机,是德、日两国军工生产的总和。而且美国执行的是“先欧后亚”政策,即欧洲战局为先,太平洋战局为后。美军一度只有15%的战略物资用于支持太平洋战场,最高峰也不过35%。
对于美国来说,只要是美国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参战,那么美国就可以自由的选择重点打击目标,这种情况下,德国是不是对美国参战,其实并不重要,美国的战争策略就是先欧后亚。
在1941年,当时的世界已经是渐渐的分为了同盟国和轴心国两大阵营了,美国当时已经是渐渐加入同盟国一方,不过是还是遮遮掩掩罢了,在大西洋美军的驱逐舰和德国的潜艇早就干上了。美国已经开始给英国输送武器了,而是不是给苏联,美国人还在争论。
到了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美国已经不用遮遮掩掩了,这个时候就是大大方方的参战了。当时的美国在同盟国中是可以唯一一个可以自由的选择主要作战对象的国家,当时苏联英国主要的作战对象是德国,而日本人在亚洲被中国死死拖住,无法放手进攻澳大利亚。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选择就是十分重要的,在轴心国的三个主要国家中,德国的实力最强,如果把德国打垮,那么相对来说意大利和日本并不难对付,所以美国***取先欧后亚的战略是十分合适的,所以美国的重点打击对象肯定是德国,不管德国是不是向美国宣战。看着是希特勒遵守条约,其实就是一项无所谓的选择。反正你是不是宣战你都得挨打。
对于日本来说,当德军入侵苏联以后,日本的确是有进攻苏联的打算,但是远东的苏军一直保持在百万以上,而且坦克和飞机的数量也比日本多,当然在远东的苏军坦克不是T34那样的,而是老一代的BT.T26这种,但是这些老家伙对付日本是足够了,何况苏军是防御状态,这样子日军进攻苏联完全没有把握,只能是保证自己的地盘,而且随着太平洋战争的发展,在东北的关东军不断的抽调南下,那时就更不可能进攻苏联了。
日本不敢进攻苏联,其实就是被苏军的百万大军所震慑,并不是什么条约的限制,日本人一向不会在乎什么条约的,经常是打沉别人的军舰以后再向别人宣战。
为什么要帮德国?或者什么叫帮?牵歭着上百万的苏军不叫帮?让美国不能直接从白岭援助算不算帮?1939年日本想帮你,而你却看上了法国。整个二战都是日本在帮德国,而德国没有多少帮上日本。还问这问题?
这个问题还是很不错的,值得分析。
首先,确实是德国在1941珍珠港后先对美宣战,而美国后对德意宣战,而德国为什么先宣战呢?
一句话来讲,对巴巴罗萨***过于自信。
在珍珠港之前,美德的矛盾在台面下的,并没有直接冲突,***还是对美国这个沉睡的巨人有所忌惮,但他也知道该来的总会来。美国陆军军力当时只排在荷兰前,24万常备军。战争机器的开动至少一年才足矣威胁德国。而***确信一年,苏联足矣占领。这样就可以逼和英国。美国就成了双线作战,就像拿破仑一样,***输给了俄国的广袤冬天.
在详细分析这个问题之前,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就是中国何时对日宣战?
很有意思,中国,加拿大等国家也是在珍珠港后才到日,德宣战?说明了什么,珍珠港***是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
通俗一点,珍珠港来了,也该摊牌了。
日本不是没有想过进攻,相反是积极的准备进攻,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之后,日本马上组织了一个所谓的关特演,实际上这就是以演习为名准备对手作战,几乎与作战准备的同时,日本内部开始了北上还是南下的政策进行争辩,最终的结果是南下成为结果,北上随之中止。
日本之所以放弃了北上的***,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首先,日本北上的前提是在桃子,经过诺门坎战役,日军不敢再轻视苏军,实际期待于远东苏军主力全部被抽调到西线,让日本可以不战,而轻松地占领远东地区,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后,苏军没有马上从远东抽调部队西进,相反通过动员本地的兵员等,极大地扩充了远东驻军,实际上,直到日本决定南下之后,苏军从东线的抽调才真正开始,并在莫斯科战役中发挥用。
更重要的是美英的态度,由于日本进占印度***南部,造成日本与美英关系直线恶化,对日本的全面禁运随之开始,在这种背景之下,英美与苏联结盟之意已显,日本再北上的风险太大,实际上成了一种背后被英美捅刀的危除,如此背景下,日本自然不可与轻易的选择北上。
于是日本,以日苏条约为借口,没有北上,保持与苏联的和平关系,太平洋战争中的德国则属于另一种情况,属于德国寻求与美国作战,德国认为与美国的战争不可能避免了。
俄罗斯也曾放弃过到嘴的领土,而且不止一次。
第一,克里米亚战争后被迫割地
话说克里米亚这地方可不是现在这么火,在1853年,欧洲列强围绕巴尔干半岛控制权,爆发大战,一方是奥斯曼帝国+英+法+撒丁王国(意大利前身),阵容豪华,另一方就惨点,就哥儿一个,沙皇俄国。
看着阵仗就知道结果了,对,结果就是俄罗斯败了。然后俄罗斯被迫将把比萨拉比亚南部和多瑙河河口割让给摩尔达维亚,位于高加索地区的卡尔斯归还给土耳其。可能不是第一次割地,但是俄罗斯丢人太大,从拿破仑帝国崩溃后的欧洲宪兵地位差不多给丢了。
第二,卖掉阿拉斯加
这事儿还和克里米亚战争有关系,俄罗斯与英国开战,英国可是海权国家,在美洲势力庞大,战端一开,自己远在美洲的阿拉斯加可就危险了,觉得肯定会丢。反正也是会丢掉,不如卖了还能换点钱花花。当时打完克里米亚战争后,俄罗斯真缺钱啊,胜了还能抢回来,但是败了,还得倒贴钱。于是找到了美国,好说歹说,把阿拉斯加卖给了美国。不久之后的某年,阿拉斯加发现石油,俄罗斯肠子悔青....
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生存压力巨大,欲与德国媾和退出一战。当时的德意志帝国提出了把波兰、波罗地海地区、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还要俄国承认乌克兰、芬兰独立,俄国要立刻撤军。苏俄一咬牙,大部分都答应了,并在1918年3月3日签署《布列斯特和约》。
对该条约的主流评价是:为苏俄生存换取了时间。后来,德国战败,苏俄立刻宣布条约无效。
俄罗斯放弃土地还不止这三次,欢迎补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英法美德日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英法美德日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5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