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重要历史***清末新政,重要历史***清末新政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重要历史事件清末新政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重要历史事件清末新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清末时期的清朝新政除了导致清朝加速灭亡之后还对社会有什么影响?
  2. 清末新政具体作用如何,为什么没能够挽回大清王朝?

清末时期清朝新政除了导致清朝加速灭亡之后还对社会什么影响

消极作用  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为了实行新政,清***必须想方设法筹集经费,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使中国劳苦大众生活更加贫困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为了筹款,清***不得不向下摊派,这是清末新政经费的最主要来源。如1903年12月24日清***发布的两个上谕,就向各省派款每年达960万两(《光绪朝东华录》,(五)总第5116―5117页。)。清***向下派款,而这些款项,各地方***又通过提高部分商品物价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如直隶,1902年袁世凯拟“每户售酒百斤,抽捐制钱一千六百文,并准其于常价之外,每斤增加十六文发售。”(《光绪朝东华录》,(五)总第4925页。)此外又出现了许多新名目的税捐,如粮捐、房捐、新捐、学捐、铺捐、膏捐、统捐、摊捐等等。  北洋军阀趁机崛起  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崛起,是清末新政的又一恶果。众所周知,袁世凯是靠在天津小站练兵起家的,又靠出卖维新派和帝党及镇压义和团运动发迹的。在“新政”期间,于1902年清***又令袁世凯训练京旗陆军,到1906年末,北洋六镇的军队都抓在了他的手中。因此,在清末,袁世凯声名显赫,并可以左右朝政。袁世凯及北洋军阀的崛起是这次新政的一大毒瘤。  加剧列强的经济侵略  清末新政时,某些经济政策的公布,客观上也为帝国主义输出资本创造了方便条件。对此已有多论,此不赘述。  强化了落后的国家机器  清末新政时,练新军、办警政,强化了封建专政的国家机器,有利于清***对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镇压。因为在清末,清朝旧式军队早已失去战斗力,而所编练的新军,战斗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再加上各地办起的警察,加强了对人民反抗斗争的侦缉和镇压,这也是清末新政的一个恶果。

感谢邀请!

重要历史事件清末新政,重要历史事件清末新政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之一。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带着光绪皇帝还有很多官员逃到西安。回銮之后,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1901年,在慈禧的默许下,清***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和戊戌变法差不多。这次新政涉及多个领域,波及了内地和东北蒙古、西北地区,结果并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不过“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新政对社会有什么形象呢?

1.增加人民负担,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重要历史事件清末新政,重要历史事件清末新政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实行新政,清***必须筹钱,所以只能向民间征收,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劳苦大众生活越来越贫困,社会矛盾更加突出。

2.列强侵略更加肆无忌惮。

新政时,***的一些经济政策客观上为列强输出资本创造了方便条件。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速扩张,民族危机空前深重,列强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剥削人民。列强更是通过资本控制了清***的经济命脉。

重要历史事件清末新政,重要历史事件清末新政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加深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清末新政具体作用如何,为什么没能够挽回大清王朝

你要知道,任何国家任何改革都是困难极大的,成功的前提,就是改革者手里必须有极大的权力,对改革推行有绝对的决心,如果犹犹豫豫,甚至三心二意,绝对就只有一个败字。

正因为这个缘故,世界上比较成功的改革,如日本明治维新,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守旧***突然觉悟,而是新派别(保皇派)打败守旧势力(幕府派),而保皇派又迅速从“尊王攘夷”主张迅速升级到“西化改革”的结果。相对而言,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土耳其的青年党改革,相对而言效果就差了很多,原因就在于保守势力仍在,且实力强大,甚至说改革的人本身就难以破除旧习。

大清国的新政,毛病就在这里。早在1865年,清***内部就开始为了是否学西方?彻底西化的改革还是不彻底西化的改革?整整吵了30年——如果没有外部干扰,我敢说再吵300年也不会有啥结果。而这外部干扰,就在于列强所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让大清国无法否认外国的强大,而如果是在和平条件下,我敢说八旗子弟们可以一直吹擂自己可以横扫欧罗巴、痛打美利坚,就好比其后裔的表现一模一样。除此之外,大清国也无力再压制住国内的反抗,尤其是孙文领导的革命党,虽然只是在边疆沿海扔扔***,但绝对是***地打了大清的脸。

所以,到上世纪初,其实大清国已然不得不改革,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今日即孔孟复生,舍富强外亦无治国之道,而舍仿行西法一途,更无致富强之术。”

而西方列强,其实也乐见大清国的改革,因为只有一个相对现代化的大清国,才能维持东亚的稳定与和平,而只有和平,才能安全地做生意、赚钱——所以反过来,大清嚷嚷着要改革,其实也是在迎合列强。于是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太后一拍桌子,老娘要新政啦!谁敢死守旧的那一套,就要他的脑瓜子。就在这一年的4月21日,便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找来李鸿章、荣禄一帮人做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一帮人做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但慈禧下了决心,满清权贵是不是也下了这个决心,实际上是不同步的。事实就是,直到四年之后,才派出五个大臣出使西洋,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的?结果一上道,就吃了革命党一枚***。当然最后还是出发了,第一站去了美国,到了1906年,便有了一份主张"强国必须***"的考察报告。同年9月,便颁布了《仿行立宪上谕》,正式预备立宪。两年之后,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虽然皇帝有多达十四条"君上大权"14条,但国民,也毕竟有了9条"臣民权利义务"。到1911年,首届内阁组成,十三人中,有八个满人、四个***、一个蒙古人。

可以这么说,大清国确实迈出了君主立宪的第一步,但是这步子迈得太小太慢(背后原因,说白了就是当权派舍不得放权)。而在另一边,中国的民族资本,看到的却是大清国打着改革的旗帜,实际上却干着将铁路变私营为国营的勾当,于是保路运动兴起;中国的普通士兵,看到的是大清国打着改革的旗帜,实际上却干着营私舞弊买官卖官的勾当,于是武昌起义兴起;中国的知识分子,看到是大清国打着改革的旗帜,实际上却干的是断掉普通人通过考试进入仕途这一机会的勾当。

最终,谁也没兴趣再奉陪大清国搞这种慢吞吞云山雾海不见实际效果的新政,大家一挥手,把大清国这场虚伪的酒席,掀了个底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重要历史***清末新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重要历史***清末新政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