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新修清史收录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新修清史收录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简直是可笑,看了很多人的评论,实际都说到点子上,最实际的就是看到有人说写两个版本,一个是文言文一个是白话文,这样的观点我还是很认同的。为什么要用文言文?为什么要用白话文?要知道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不是口语,文言文的好处是可以忽略口语变化然后存在,口语是一定会变化的,口语变化之后语法也会给跟着变化,这样千百年后你用今天写的白话文的口语和携带的语法都会和今天有很大的出入,这样后人再看今天的白话文也一样似懂非懂,何况你还洋洋洒洒的写了几千万字。文字是语音符号是记录当前语音的。文言文为什么难懂?实际也不难懂,难懂的是那些通***字,如果不通***其实也都好懂,我们看史书和古代材料很多不懂和误解都是因为通***的文字,只要不使用通***字的话,根本没有什么问题。文言文由于使用统一的书面语本来就可以穿越时空存在的语言。比如说我们要写某个材料,大家不用口语用一种统一的符号来书写,只要大家都知道这个符号的本意那么不管任何语言和什么时候都可以阅读,但是如果是口语问题就大了,比如英国的《贝奥武夫》的手稿由于是使用当时那个年代的口语写的,现在就只有金字塔顶端的专家学者考据后才可以阅读了,但是同时代的李白的《上阳台贴》李白的手稿,今天中国人读过书的都能看懂,汉字不是标音文字,请不要用标音文字的逻辑去思考。这都是现代西方教育模式下的产物。当然为了方便现代人读,你完全可以写一本文言文的存档,然后就像现代很多古集一样翻译一本白话文给现代人读就好了,文言文本等千百年后训诂的人也只需要按照传统训诂去研究和其它史书一样研究就好,而不是要独立的研究其它史书,单独成立一个部门或者是搞一个专门的学派来训诂我们今天的口语,还要训几千万言的屁话。
中国古代修史,毫无疑问都是用文言文进行撰写的,哪怕是由少数民族进行撰写的《宋史》、《金史》、《辽史》等都是用文言文进行撰写的。文言文在中国古代是一种书面文,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最常使用的。
近代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后,白话文运动兴起,文白分开成为大趋势,到了20世纪20年代,***也开始提倡白话文,随后南京国民***时期虽然文言文在某些地区仍然存在,但是并不是主流。
新中国成立后,依然奉行白话文政策,并一直持续至今。所以,新《清史》用文言文撰修并不符合现在的语言政策。仿古并不意味着进步,文言文并不一定比白话文好。我们国家的清史纂修工程始于2002年,迄今已有十多年,不过完整的《清史》仍然没有编好。
当代的历史学者中能够熟练掌握文言文的并不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用文言文来撰写《清史》无疑会增大难度和压力。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问题,中国历史发展了数千年了,语言文字的变化一直在进行,不存在一成不变的语言文字。今天中国广泛使用的就是白话文,那为什么还要刻意复古,使用文言文去编纂历史呢?
作为一个读了三年历史专业的研究生,我深知查阅史料的艰难和辛苦。虽然读的是近代史专业,但写论文时也涉及到很多清朝的史料,其中就包括《清史稿》和《大清会典》等。实话说,本人的文言文功底很差,当时阅读文言文就显得相当吃力,而且是竖排,更有甚者个别史料没有句读,全靠自己断句理解,理解不了时还会查阅其他专家在论文中的引用,竟发现他们断句的方式都不一样。我想这种情形不单单出现在我一个人身上,应该是今天广大历史专业学生的所共同苦恼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有志于历史学研究的一些历史爱好者所苦恼的一个问题。所以,从方便阅读和普及推广历史的角度看,新《清史》开了个好头。
另外,除了知道人民大学的戴逸先生,我个人并不清楚新《清史》的编纂团队里还有谁。但感觉目前的历史学中青年学者中,能够熟练使用文言文的屈指可数,所以编纂新《清史》使用白话文,也跟目前很少有人能够熟练使用文言文的状况有很大关系。
当然有些人觉得,文言文古朴典雅,浓缩了中国文化最精华的部分,这个本人也深表认同,否则大中小学的语文课上也不会安排适量的文言文去学习了。但时代的确不同了,白话文修史的情况以后会越来越常见,说不准再过若干年,还会有更先锋的文字出现,取代我们现在使用的白话文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新修清史收录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新修清史收录人物传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5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