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王安石人物传记八百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王安石人物传记八百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很多人读历史都会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觉得一个王朝的毁灭都怪昏君奸臣,殊不知,很多时候,忠臣、能臣、贤臣的危害比昏君奸臣更大。君不见东林党人在明朝覆亡过程中起了多少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一个王朝的覆灭肯定不能只归咎于一个人。
言归正传。这还真没林语堂什么事,王安石是北宋覆灭的祸根这个说法,甚至可以说是清末以前的主流思想,甚至一度将王安石与南宋奸相贾似道并列。只是由于清末以后为了体现封建王朝的腐朽没落,才刻意抬高了王安石变法。当然这并不是说王安石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奸臣”。他的私德没什么问题。关键在于他有四个字“一意孤行”,缺的也是四个字“循序渐进”,正是这种性格触发了导致北宋灭亡的一个最大的原因“党争”!我知道很多人可能不同意我的说法,但这却是事实。
我们现在提到王安石变法,似乎都是说他多么好,多么超前。但是问题在于,太超前了!我们知道他的思想是对的,他的法令是好的。但能执行吗?如果不能执行,是不是就说明,有些不切实际?
王安石的思想或许是对的,但是在当时受到了几乎全部士人阶层的反对。我们现在好像觉得这些人都是迂腐的。他们或许没有王安石想得长远,但他们是恶人吗?我们看看他们是谁:欧阳修、韩琦、司马光、富弼、文彦博、苏轼、苏辙。多少名士、名相、名将,他们都是恶人吗?都是奸臣吗?
然后面对这些人的反对,王安石是怎么做的?一个字:贬!全贬了,只要反对他的人全贬了。这就有问题了。人都让你贬完了,谁来做事?重新选新人,结果选了什么人?奸佞小人、贪官酷吏。这些人怎么执行王安石的新法?看看青苗法的例子。青苗法本是好法令,目的是遏制***,改由官方提供低息***。结果呢?这群酷吏在执行的过程中,只要完成王相公的指标,强行摊派。那些不需要借贷的百姓也被逼迫分到份额,更不要说这些人在执行过程中层层盘剥,后来青苗法的利息早就比当时的民间***更吓人了。老百姓还不起钱,最后一个个被逼的流离失所,甚至落草为寇,看看上面那图的话吧。如果你没有能力执行,这个法就算是好的,有什么用呢?
更严重的是,由于王安石尽贬“旧党”,启用一大批新人,后来司马光复出后,矫枉过正,尽除新党,为了废新党,又启用了一批奸佞,而之后每当朝政出现问题,都有大臣打着“新党”或是“旧党”的旗号来攻击政敌,实际上后来的两党都是互相攻击,根本不是什么真心为朝政出力了。这里面最著名的就是奸相蔡京。他就是当年王安石启用的“新党”,之后的政治生涯中,他频繁揣摩圣意,不断变化阵营。朝廷就在这群党争小人的互相攻击中每况愈下。这一切的开端,就是王安石对群臣的一通贬。所以说,北宋党争真的是源于王安石。
当然,一个王朝的覆灭不可能归罪于一个人。司马光也有责任,后来那些新旧两党领袖都有责任,皇帝也有责任。但不应对王安石变法一味吹捧,其中的问题还是非常明显的。客观务实、循序渐进、日拱一卒式的改革或许才是正道。
和王安石肯定有点关系,但王绝不是北宋灭亡的祸根,北宋灭亡,可说是皇帝太蠢,大臣太贱的后果!靖康之耻前,北宋抵抗让金军遭受很大损失,可废儒贱臣接受金军惩治抗战将军的条件议和,抗战派将军遭到清洗,甚至给士兵发命令,敢向金军发箭者斩,等到宋把自己的抵抗势力收拾的差不多了,金军又来了,于是***根本没有抵抗就被打到了东京,东京本来也是可以守住的,可比猪还蠢的皇帝要和金人亲自和谈,结果被扣,后面就是满城搜刮钱财女人送给金人抵账,赎皇上!宋朝是一个比清朝更***,更愚蠢的朝代!也是一个因为把儒家推向高峰,被儒狗吹捧的最多的朝代!
王安石目睹官僚,豪绅,地主对农民欺凌压榨,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生计艰难,国防和财政呈现严重危机。这些情况促使他立志改革政治,为以后变法打下思想基础,王安石推行变法引起了大地主官僚集团的强烈反对,他们反对原因有损他们的利益,在反对派的竭力诽谤和攻击下,使他受到很大打击,又身体多病,一年后便离职回江宁。
不管结果如何,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富国强兵,必须点赞。在那个顽固守旧的大宋,贵族认为家族的利息高于一切,王安石动了贵族的蛋糕,那他就要滚蛋,所以宋神宗过后,王安石的好日子就到头了。恰如后来的清末百日维新,变法失败是需要牺牲品的——其实不管成败都得要牺牲品,如商鞅变法成功了商鞅亦被车裂。不管某些文人如何看待王安石,我是喜欢王安石诗词的,厚实中有淡雅,如泊船瓜洲,元日,梅等。不像某些诗人,整日放浪于花柳之间,虽然诗词优雅,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王安石人物传记八百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王安石人物传记八百字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5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