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北宋苏轼历史事件评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北宋苏轼历史事件评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是此岸,我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是苏轼经历数次贬谪,心中虽有波澜,但是没有放弃报国之心。
北宋时期“新”“旧”党争涉及的人很多,苏轼先经“乌台诗案”,一生经历了三次大的贬谪:黄州;惠州;儋州。内心豁达的苏轼没有郁郁寡欢,他每到一处就建屋,和当地的人民相处融洽,并以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心态,以自己的方式报国。
《南康望湖亭》:“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这是苏轼去惠州途中经鄱阳湖时所作的词,“许国心”正是苏轼报国之心。
《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古酣笙钟,觉而遇清风急雨戏作此数句》:“登高望中原……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
《千秋岁,次韵少游》:“斜阳正与长安对。……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
苏轼认为“天其以我为箕子。”,遂也将文化带到各处,同时,苏轼的洞达和超脱,使得他成为北宋时期诗词文大家。
苏轼屡遭贬滴,确有心灰意冷之时,但达观的人生态度值得后人景仰。曾写诗:心如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可见,其报国无门,壮志未酬之感慨。然而一有机会,就为国为民做事,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豪情壮志。如今我们能看到的苏堤,就是在其被贬杭州之时为百姓做的一大实事。苏轼三次遭贬,却痴心不改,被贬海南召回之时,死于途中。真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
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读苏东坡。
苏轼一生波折,仕途坎坷。经历过三次大的贬低,但从未放弃过国家和人民,随时等待国家和人民的召唤,甚至是在垂垂老矣的暮年,在接到国家委任职位的通知时,不计较个人得失,无关乎年龄大小,欣然回京受命,可看的出苏轼即使被贬谛,依然未忘记自己的国家。
去世前三个月,苏东坡途径江苏镇江金山寺,即兴作诗一首《自题金山画像》:
心如死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这首诗是苏东坡一生的写照,黄州、惠州、儋州便是苏东坡三次被贬谪之地。1079年乌台诗案之后,苏东坡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无权签署公文,不得擅离该地区。说白了就是以犯官的身份被看管起来。这是苏轼第一次遭受贬谪。
自20岁以第二名成绩考取进士,30岁成为名满天下的大文豪,被贬黄州是苏东坡生平遭受的最大挫折,不啻于天堂跌入地狱。他迷茫困惑、他闭门不出,他想不明白为何沦落至此。他固然对高层已经失望,但从未放弃过对老百姓的怜悯,他总是尽其所能的帮助老百姓。有一件事最能说明。
苏东坡有个挚友名叫巣谷。在苏东坡被贬黄州之后,巣谷前来黄州陪伴苏东坡,并成为其孩子的老师。有一天两人闲聊,巣谷说:我有一个祖传秘方圣散子,可以治疗疟疾。苏东坡就问:那你能不能传给我呢?巣谷说:只要你答应不绝不传给别人,我就告诉你。然后苏东坡对着涛涛的江水发誓绝不外传。
不久,一场瘟疫席卷黄州,成百上千的民众死于疟疾。苏东坡这时候突然意识到,他手中握着治病的良方。于是他用大锅熬药,让众人服用,救下了好多好多的黄州百姓。
通过这次的实践,苏东坡十分的推崇这个秘方,于是他背叛了对朋友的承诺,贡献出了“圣散子”的秘方,把配方传给了他的名医朋友“庞安常”,要他救治瘟疫患者,并将此方传于后人。他舍却朋友间小义,使此方得以传给后世并救活了无数的疟疾患者。
任何人在被误解,被陷害,被折磨,都不能放弃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忠贞,对山水的眷恋,对亲人爱戴,对人民的责任,东坡先生正因为有这些正能量精神支撑,贬不表志,学不谄媚,不作妁才趋火附势,个人愚见,共讨共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北宋苏轼历史***评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北宋苏轼历史***评价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5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