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1381年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1381年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洪武14年(1381年)3月20日,为避国号讳,明州因辖有定海县,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更名为宁波。这一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宁波有家餐厅即叫“老宁波1381”,即选了“宁波”这一名词始用的年份,作为品牌名的一部分。
九门口关
九门口关一般指万里长城—九门口,是明长城的主要干线,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李家堡乡新台子村境内,始建于北齐,扩建于明初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明长城的重要关隘。九门口关城两侧长城蜿蜒交错,向南一侧上风陡峭,敌楼林立,向北山一侧势舒缓,敌楼遥相呼应。
万里长城东起鸭绿江畔虎山长城,并在山海关留下“天下第一关”。距离天下第一关不远也有一座重要关隘,这就是有“京东首关”之称的九门口关。九门口关所处长城是明长城的主要干线,是明朝洪武年间由明朝开国大将军徐达主持修建的。徐达是朱元璋的同乡,安徽凤阳人,在建立大明王朝的战争中长期作为最高军事统帅,功勋卓著。大明建立之后,徐达又出任征虏大将军,追击元朝旧部,后来在明朝与蒙古军事力量的对峙中,徐达镇守北平十多年,这期间他主持修建了不少地段的长城,他本人也被誉为“塞上长城”。
史书上说徐达死于洪武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384年),是“赐蒸鹅,流涕食之而卒”。而九门口长城建成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也就是说,徐达临死之前不久还在北方镇守,其忠心可鉴啊。
九门口长城在建筑上颇有一些特色。长城自东向西翻越无数高山、跨过无数大河,都是遇山连绵不绝,遇水中断不接。而九门口长城确是遇山中断,遇水不绝。关隘就建造在九江河之上,形成独特的水上长城。河上修筑九孔城门,河水中流,河床铺砌过水条石,水漫其上。过水条石上凿有燕尾槽,然后用铁水浇注成银锭扣,形成牢固的河床,号称“一片石”。后来,李自成的大顺军与清军在这里发生过一片石大战,“一片石”由此更加著名。后来民国期间,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也曾在此发生过激烈的战斗。
明洪武年间大约有1亿人左右,这个数字是根据历史资料推算而来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之一,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内战。在洪武年间,明朝初创,国家政治经济秩序处于初步建设的阶段,人口总量相比其他朝代还较少。当时的重要人口城市有北京、南京等,其中北京被定为明朝的首都,它的人口在明洪武年间大约只有10万人左右。总的来说,在这个时期,中国人口的增长较为缓慢,但是随着国家不断地发展壮大,人口数量也逐渐增长。
云南土司1955年被废除。
云南土司是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明朝大军到云南,蒙古梁王阿鲁温逃亡被追杀,明***置云南府。民族地区为土司。古代的土司们拥有着很大的权力,而且官位世袭制,是当地最有权势之人,而且他们还能自己组建军队,自己培养势力。
云南最著名的方氏家族在芒市这一个地方做土司,其能力十分出众,深受皇帝信任,方氏家族在云南独自称霸称王五百多年,随着文化发展,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和消极作用日趋突出,加之周邻发达地区的,“改土设流”也就成为必然,1955年,云南响应国家号召发动了土地运动,从此之后土司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1381年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1381年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5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