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刘裕时期著名历史***,刘裕时期著名历史***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刘裕时期著名历史事件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刘裕时期著名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刘裕当时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攻破北魏、统一中国?
  2. “一夫拼命,万夫辟易”,宋武帝刘裕为何被后人称为“战神”?

刘裕当时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攻破北魏统一中国

历史不可能***设,如果非要***设的话,刘裕应当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早日从军,及早崛起;二是多娶妻妾,早生子嗣;三是搜罗人才,扩大班底;四是另择大将镇守关中,而把王镇恶这只猛虎留在身边重用。如此,也许有一统中国的希望。

刘裕时期著名历史事件,刘裕时期著名历史事件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什么首先要早日从军呢?

只有早日成军,才可能更早地建功立业,才可能更好地积累军中人脉。

真实的历史上,刘裕参军时间比较晚,导致首次崛起的时候,他已经36岁了。实在是太晚了!

刘裕时期著名历史事件,刘裕时期著名历史事件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他能在18岁参军,到36岁的时候,已经有了十几年积累的人脉和班底,则大事可期。

因为心腹班底需要时间的考验,如果崛起太晚,能够通过考验和得到信任的人才就太少了。

如果刘裕18岁参军,可能不用等到原来的52岁(历史上,公元415年,他才能真正的控制整个南方),他可能就已经完全掌握了南方。而刘裕只活了59岁,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刘裕时期著名历史事件,刘裕时期著名历史事件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若早日参军的话,他也许有足够多的时间来完成统一大业。

为什么第二要多娶妻妾?


刘裕如果可以为刘穆之找一个接班人,那么有希望破北魏进而统一中国。

刘穆之是谁呢,为何有如此之大的作用呢,我们先来说说这个人。

刘穆之是东晋末年大臣,是刘裕最信任的心腹。深受刘裕倚仗,善于管理后方属于汉之萧何式的人物。刘裕领兵出征时都是刘穆之留守大后方建康的,负责掌管朝廷内外事务。

刘穆之是稳定刘裕大后方的关键人物,有他在刘裕不怕后院起火,才可以在前方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先后灭南燕,破北魏,亡后秦,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但刘穆之突然病死以后刘裕就放弃眼前的大好形势急匆匆的撤兵了。(今日头条宋安之首发。)

负责大后方刘穆之按理应该没有重要到如此地步,但当时时代背景不同,魏晋时代是门阀政治的巅峰,东晋开国时皇帝甚至直言“王与马共天下”。可见当时门阀士族的势力之大,而刘裕被称之为门阀政治的掘墓人,门阀士族对于他这个寒族子弟是恨之入骨,他当时在东晋又属于权臣北伐,虽然实权在他手里,但毕竟正统还是东晋司马皇帝,所以稳定大后方特别重要。


因为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刘裕北伐稳定大后方的刘穆之是重之重,如果刘裕可以找一个刘穆之的接班人坐镇大后方,他继续放心北伐统一中国还是有希望的。

至于刘裕多活几年有希望统一中国这种推理就没必要推理了。

还有刘裕先代晋再北伐也来不及,刘穆之死后刘裕回师两年后才代晋自立的。建立南朝宋以后还修生养息了三年才准备再次北伐北魏,这中间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对付门阀士族了。(今日头条宋安之首发。)

所以还是要绕到稳住大后方的人选上面,因为刘裕有限的人生中,身为寒族子弟能在门阀政治制度中崛起已经浪费很多时间了,如果找不到刘穆之这样的稳住大后方的人才,自己再浪费时间清理不稳定因素,就根本没有多少时间了。

当然不用质疑刘裕的军事能力的,仔细看看刘裕两次北伐的战果会发现,这位大神真的有能力有可能统一中国的。只不过最后刘穆之死后怕后院起火才功亏一篑的,想再次北伐时候就于当年病逝了,真乃遗憾。

刘裕当时两次北伐,第一次灭了南燕,第二次打到长安灭了后秦,武功在当时达到顶峰,同时期的北魏领导人拓跋珪复国北魏,俩人文治武功都很出名,善于带兵打仗,都是厉害的角色

如果历史可以重新来过,刘裕攻破北魏统一全国不是不可能,做到几点就可以:

1,信任武将,一个人再厉害也不能两拳难敌四手,对于武将的信任多一点,不要猜忌,杀功臣,刘裕手下的良将不少,如王镇恶等

2,后方大本营经济和兵员支持,解决好内忧才能更好对付外患,想要靠外患减缓矛盾,治标不治本

3,***的作为,朝廷官员想着安逸,不劳而获是隐患,所以后方要有可靠的监国太子,统一战线,这样才可以

朱元璋之前,宋武帝刘裕也做过由南向北统一中国的梦。可惜气吞山河的一代豪杰最终梦破裂。刘裕先后灭后秦和南燕以后,基本上就只剩下河北以及陕西北部未平定了,相当于刘裕离中国统一非常接近了,只差一步之遥。无奈传来留守建康的刘穆病死的消息。刘裕停止了北伐就急匆匆赶回去,而后当了两年的皇帝就病死了。如果当初不选择南归,坚持北上讨伐北魏,他能否像朱元璋一样完成统一大业?该如何做才能够完成攻破北魏,统一中国的大业?

1早结婚:因为结婚晚,生的儿子幼小儒弱,缺少像成吉思汗那样强悍的儿子群作为后续支撑力量。


2出道要早:在收复长安以后,这时年龄已经60多岁了,迈入了老年。这时候由年仅十几岁的儿子刘义真镇守长安,再加上安排了有勇无谋的王镇恶,结果刘裕走后内部就哗变,王镇恶被小人沈田子暗杀,大将一死,长安就守不住了。刘裕最大的败笔是离开关中后,还让几个无法互相压制的人进行防锁

3刘裕和北魏以黄河为界限,无论刘裕十分想进一步经略北方,他拿下关中后得把军队大部分撤回大本营淮四到京口一线进行修整。


4组建自己的骑兵队伍:缺少来去如风的骑兵做倚仗。有了大规模的骑兵队伍就可以主动出击。骑兵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应该受到重视。人类奔袭可以大幅度的提高


刘裕是东晋南朝期间北伐成就最大的,收复长安洛阳两京,中原黄河以南地区几乎所有领土基本都收复了,距离统一中国只差一步之遥。如果刘裕能再做到以下几点,真的会立下统一华夏的不世之功。

第一,不为了篡夺帝位,着急回到建康,继续巩固失地,不让北伐大好形势付诸东流。

第二,长安和洛阳留守用人再用心一些,不要让一个未成年的儿子去镇守如此重要的地方,把不合的王镇恶和沈田子等人分开。

第三,不轻视赫连勃勃的实力,刘裕应该先消灭掉这个后来最大的敌人,不把他留给儿子。而北魏当时实力还没有达到巅峰时期,一鼓作气拿下河北那是最好了。

“一夫拼命,万夫辟易”,宋武帝刘裕为何被后人称为“战神”?

宋武帝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汉代楚元王刘交之后,祖辈由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徙居晋陵郡丹徒县之京口里。刘裕是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曾两度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功勋卓著。后功高震主,篡晋自立,建立刘宋王朝

东晋末年,士族豪门凭借特权,过着贪婪腐朽的生活,不断加强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于是浙江东部的孙恩揭竿起义。刘裕极其聪明,他敏锐地发觉到了这一点,加之他喜欢***就果断选择了参军。在跟随部队参加了多次战役之后,刘裕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能力,他不畏生死,奋勇杀敌,朝廷对他甚为器重本。此时的刘裕经过孙无终的举荐,在刘牢之的麾下任一名参军,跟随刘牢之征讨孙恩。刘牢之大军进发时,派遣刘裕率领数十人做为先锋前去查探敌情,结果非常不幸遭遇了数千起义军,刘裕率领数十人与数千敌军浴血奋战,虽然刘裕的部众勇不可挡,终究因为人数上差距悬殊而纷纷阵亡,而刘裕也失足掉入了河里,岸上的敌人起义军聚集过来,试图斩尽杀绝。正当这个时候,刘裕突然一声大喝,从水底下猛得跃将起来,手持一把大砍刀如天兵下凡般一边大喊,一边砍杀,起义军哪里见得这般仗势,只有为首几个主将胆敢接近刘裕。愤怒的刘裕挥舞着大砍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砍翻为首主将,余下的起义军吓得胆战心惊,纷纷丢盔卸甲,狼狈逃窜。而此时的刘裕却根本停不下来,手持大砍刀独自一人追砍数千人!后得到刘牢之的赏识,凭着他一流的军事才能以及战略眼光,数年之内,他战功赫赫。

孙恩的起兵沉重地打击了东晋的统治,虽被平叛,但却只是治标不治本。孙恩之后,东晋将领桓玄举兵反叛朝廷,率军攻入建康,杀死了东晋权臣司马元显,夺了刘牢之的兵权,后来刘牢之***身亡。桓玄还将朝廷要职都安排给了自己的宗室,将兵权给了自己的堂兄桓修,一时间权侵朝野,无人能出其右。此时的刘裕审时度势,暂且投靠桓玄韬光养晦。公元404年,刘裕以打猎为名,聚集了数百人杀死了桓修,之后率兵入建康,坐镇京师。桓玄眼见大势已去,仍挟持天子向西边江陵逃去。刘裕指挥各路人马西进追杀,桓玄又被逼逃往西川,后被部将所杀。公元405年,刘裕迎晋安帝复位。为奖励刘裕再造晋室之功,晋安帝封刘裕为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至此刘裕掌握了朝政,成为东晋***的实际掌控者。此后刘裕南征北讨,一改之前东晋朝廷气象,亲率大军破南燕,击卢循,克刘毅,灭谯纵,驱司马休之,统一了南方。紧接着刘裕又率军北伐南燕,斩慕容超,之后破北魏,亡后秦。刘裕不仅善于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还善于战术革新,不仅善于指挥步兵、水军作战,还善于指挥诸兵军协同作战。刘裕北伐北魏时,刘裕用却月阵以近两千七百名步兵击败北魏军3万多骑兵,创造出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以步制骑的经典战役。
刘裕一生平孙恩、诛桓玄、收巴蜀、灭南燕、伐后秦,使得南朝的疆域达到了黄河流域,至此刘裕一鸣惊人,声振寰宇,于是乎他被人誉为“战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刘裕时期著名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刘裕时期著名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