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606年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606年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春秋时期,白狄的一支鲜虞氏开始建立国家,把肥氏、鼓氏、仇由等氏族都统一起来。鲜虞人在山中地形险要的中人城建国,因中人城城中有山,故而得名中山国。
中山国的来历非常特殊,国君姓姬,可能是华夏人文初祖黄帝的后裔,与周朝始祖后稷属于不同的分支。最早生活在北方,后来逐渐迁徙到太行山一带,中山国位于农耕区域和游牧区域的过渡带,同时具有农耕和游牧文化。
因为中山国不是周天子册封建立的国家,风俗习惯与其他中原诸侯国有一定的差异,所以长期以来被视为异类,建国之后就成为中原诸国的心腹大患。而鲜虞人也与周边各诸侯国十分不友好,时常想着攻打它们。
中山国是一个非常顽强的国家,它多次被灭又多次复国,甚至还曾经打败过强大的晋国。最终,在享国三百五十多年后,在公元前296年被赵武灵王所灭。
中山国的发展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被中原诸国视为华夏的心腹大患,同样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魏攻略中山和赵灭中山的***。
有考证是白种人,可能是东欧的斯拉夫游牧部落迁移过来的。这个国家比较倒霉,被北方列国反复殴打,直到灭国。并非诸夏,非我族类啊,这一点上列国意见比较统一。历史上,我们从商朝可能就和白人有接触了。商朝殉葬墓里就有大量白人骸骨。匈奴人和突厥人可能也有白人血统,鲜卑人也有一部分。当然,游牧民族血统确实复杂。五胡乱华里,羯族是比较纯粹的中亚白人,被灭族。
我爱人的家乡正好是平山县三汲乡那边的,每年回到老家,都去那边的山上转转,为啥呢?因为这里离着中山国陵园遗址也就两三里地,什么概念?没准她们村里的房子都压着中山国的王陵呢。爱人说小时候在地里跟着大人种地经常见瓷片砖头啥的,国家发掘中山国陵墓已经好多年了,目前已经把陵园建成旅游地方了。
我们知道战国七雄,秦楚燕赵韩齐魏,战国后期其中韩国是最弱的,排名最后,战国那么多诸侯国,那么谁排名在韩国之后呢?恐怕就是中山国了。
历代中山国国君称号
中山文公 姬? 约36 前450年-前415年
中山武公 姬窟 约8 前414年-前406年
中山桓公 姬恒 约39 前406年
前378年-前340年
中山成公 姬? 约20 前340年-前321年
中山衅王 姬厝 约15 前321年-前307年
中山姿王 姬姿 约9 前307年-前299年
简单的说中山国其实就是夷狄内迁到了中原,他们回不去了。说白了就是游牧民族,回不去了以后在山西建立了一个叫中山国的地方。但是中山国的资料真的真的太少了,不如战国七雄来的详细。
周朝时分封了70多个诸侯国,疆域范围内还有上百个方国,有的是尧舜夏商的子裔,有的是原始部落,还有一些外来民族和游牧民族建立的***。
周朝称居住北方,不属于诸侯国的部族为狄人。狄人主要有白狄、赤狄、长狄等分支。
《史记·晋世家》记载晋国刚建立时候是位于山西南部盆地的小国,方圆仅百里。当时山西的北部分布着董国、贾国、杨国等诸侯国,白狄、赤狄等方国。晋国不断扩张,灭掉了很多小国,疆域逐渐扩大,赤狄也被吞并。
春秋时期,白狄的一支鲜虞氏建立了国家,把肥氏、鼓氏、仇由等氏族都统一起来。鲜虞人山中地形险要的中人城建国,因中人城城中有山,故而得名中山国。
中山国国君姬姓,可能是华夏人文初祖黄帝的后裔,与周朝始祖后稷属于不同的分支。中山国位于农耕区域和游牧区域的过渡带,农耕和游牧文化都有。
中山国不是周天子册封建立,风俗习惯与诸侯国有一定的差异,所以长期被视为异类。建国初期,多次被邢国打击。
春秋中后期,晋国先后将鼓、肥、仇由等中山国的属国蚕食。在晋国打击下,中山国国都中人城被占,一度濒临灭亡。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领部众离开山区,向东部平原迁徙,建立了新都。武公仿效华夏诸国的礼制,建立起中山国的政治军事制度。
中山国东迁后得到齐国的支持,疆土扩展至五百里,并修筑长城抵御外侵。中山国鼎盛时期有九千乘之国的称谓,国力仅弱于七雄。
中山国位于赵国东北部,把赵国南北两部分领土分开,因此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赵国在公元前377年前后两次进攻中山国,遭到中山的抵抗。
杨广在位期间,修建了隋朝大运河,这是千年来的大好事,唐代文学家皮日休写的《汴河怀古》中“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就形象的表明了杨广修建的大运河沟通了南北,增强了运输能力,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然而,隋朝灭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滥用民力、穷奢极欲。南北朝这个乱世,战争不断,老百姓疲惫不堪,到了隋朝统一之后,正好该与民休息。即使要调用民力,恢复生产,办好事,也该合理的征用,不能征用过度。
在隋文帝在位的20余年时间里,做的比较好,能够与民休息。然杨广在位的短短十几年时间里,除了修建大运河之外,还营建东都洛阳,频繁发动战争(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另外,杨广为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在各地大修宫殿苑囿、离宫别馆。
这么多事竟然发生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老百姓的劳役、徭役不断,致使民不聊生,引发全国范围农民起义,天下大乱,隋朝灭亡。
其次,滥杀无辜,失去民心。在黎阳仓督运军粮的杨玄感看到“百姓苦役,天下思乱”,便乘机起兵反隋,失败。杨广下令追究,杀了三万余人,三分之二的人是被冤杀的。杨玄感围东都洛阳时,曾开仓赈给百姓。杨广命人将接受米的人都坑杀在都城以南。
杨广登基后是干了几件影响后世的大事。
几件大事影响很大,副作用也有,譬如运河的开通对人力物力的消耗等等。最终导致隋朝的灭亡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
吏治及科举制度的逐步实行动摇了一些氏族集团的利益。隋文帝起家是靠关陇集团,整个隋朝,氏族权力很大。一些政治上的改革难免会触动利益集团,这样就形成了反对力量。
隋文帝晚年,统治手段霸道冷酷。甚至一些功臣都被诛杀,这也积累了怨气,留下了伏笔。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正月初一,隋帝国的一百多万远征军在涿郡完成了集结,同时就位的运输和后勤人员数量是士兵的两倍。
正月初三,杨广亲自率领这支空前庞大的远征军,从蓟城(涿郡郡治,今北京)正式开拔。第一军出发后,每日派遣一军,每两军相距四十里,依次出发,鱼贯前进。整整用了四十天,大军才出发完毕。
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绵延长达九百六十里。此外,杨广直属的十二禁军,朝廷的三台、五省、九寺的随驾官员,也紧跟在大军后面出发,连绵亦达八十里,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本想着天朝百万大军,征服小小高句丽弹指一挥间,灰飞烟灭。
不成想是大败而归,号称百万十不存一。
随后二征高句丽,仍是大败。
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中庸,左了不行,右了不行,只有中间才行。
中华文化的根源在《易经》,《易经》中“居中”是所有条件中最好的,最优先考虑的。
杨广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代上千年,开科举先河,影响中国社会政治上千年。这些都是大事好事。
杨广造福后代的大工程,过度使用民力,老百姓日子苦不堪言,他太左了,老百姓必然造他的反,最终也只能很快灭亡。
和杨广相似的还有秦始皇和汉武帝,他们都做了影响中国千年的大事儿,秦朝二世而亡,汉武帝最后幡然醒悟,出了个轮台罪己诏,彻底改变作风,最终才延续了汉朝,如果汉武帝不悔改,汉朝也会很快灭亡。
延续时间长的王朝,必然奉行中庸之道,既考虑长远发展,也考虑眼前利益,做好平衡才是王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606年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606年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4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