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1872年上海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1872年上海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的中文报纸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申报》 。
《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它前后总计经营了77年,历经晚清、北洋***、国民***三个时代,共出版27000余期,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期其它报纸难以企及,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1872年4月30日,中国第一张近代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申报》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我国最早的报纸是“邸报”。邸报是封建宫廷发布消息的***机关报。相传汉代已有邸报,但此说不可靠。
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唐代,当时,我国是个封建大国,为了加强中央***和地方***的联系,各地方***就在京城设立了一种叫“ 邸”的联络机构。邸报是由这种联络机构发布的。在“邸”这个机构里有“邸吏 ”,“邸报”就是由“邸吏”负责传发的。“邸报”并不是一个报的专名,而是一种通称。有时也叫“朝报”、“杂报”等等,它是我国最原始的报纸。 近代中国历史最早的报纸为1872年创刊于上海的《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949年5月停刊。
上海最早的刊物是《***丛谈》
上海最早出现的现代涵义的中文期刊是教会刊物《***丛谈》,创刊于1857年。1868年又一份宗教刊物《教会新报》创刊,1874年改名《万国公报》,除宣传宗教外,增加了时事政治的内容,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曾对战事作了大量报道和述评,对康有为等维新人士发生影响。1872年,英商《申报》馆创刊《瀛寰琐记》,这是上海最早的文艺刊物。1884年,《申报》馆又出版了《点石斋画报》。
清江浦一带明清属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作为新县城由山阳县划入清河县,先后为江南河道总督、淮扬道治所所在。在行政关系上,清江浦虽然一直隶属于淮安府城(今淮安区),但明嘉靖之后,由于黄淮改道,运河河道截弯取直,因古末口而兴盛的淮安府城从此远离运口,其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为清江浦所取代。
您好,清江浦是今中国江苏省淮安市主城区(清浦区、清河区)的历史名称,在明、清时期是京杭大运河沿线享有盛誉的繁荣的交通枢纽和商业城市。设有属于户部管理的***仓库和属于工部管理的4大漕船厂,驻扎有南河总督等许多重要官员。由于北方运河水量不足,清朝规定清江浦以北的运河只允许漕运船只通过,因此大量旅客都必须在此进行“南船北马”的交通方式的变更。
清江浦在行政上原来属于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楚州区),1761年由于清河县县城(今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旧县村)毁于洪水,于是将清江浦一带由山阳县划归清河县,作为清河县的新县治。原有名称清江浦因知名度甚高,仍被习称多年。
1853年太平天国占领南京,致使漕运被阻;1855年黄河改道,使运河山东段淤塞。1860年清江浦20华里长的街市被前来抢粮的捻军彻底焚毁。1865年建造城墙,规模收缩,仅将中心区官衙附近修在城内。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从此漕运和南北客运大多数改走海路;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清江浦失去交通上的优势,迅速衰败下去,仅成为附近十余县范围普通的商品集散地。
1914年,为避免同名,清河县改名为淮阴县。1951年,又划出城区设立清江市,作为淮阴地区公署所在地。1983年,淮阴地区改设地级市,清江市则改设清浦区和清河区。2000年底,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辖清河区、清浦区、楚州区(原县级淮安市改设)和淮阴区(原淮阴县改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1872年上海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1872年上海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4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