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逐渐消失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逐渐消失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珍宝岛***,虽然在我国建国后的历次战争中规模最小,持续时间最短,但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却是异常巨大的。
很多人认为这是继抗美援朝战争后,共和国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稍有不慎,全球数十亿人的命运可能会因此彻底改写。
因为抗美援朝的辉煌胜利,我国和西方世界彻底对立,同时与苏联的合作全面展开。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逐渐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赫鲁晓夫甚至帮助我国建立了小型的原子反应堆,为我国的核工业奠定雄厚基础。
然而,苏联为美苏争霸的需要,在向我国提供大量援助的同时,也不断向我国提出苛刻的外交条件,例如利用我国沿海建立中苏联合舰队,这种侵犯共和国***的行为被领袖断然拒绝,再加上苏共二十大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影响,中苏最终分道扬镳,两国关系不断恶化。
随即苏联撤走所有专家,并在中印冲突中偏袒印度,两国关系跌入冰点。
1964年,苏联高层发动***,赫鲁晓夫被迫下台,能力平庸的勃列日涅夫成为苏联新的掌门人。
鉴于赫鲁晓夫的改革全面失败,勃列日涅夫重拾斯大林时期的畸形发展模式,重工业优先的苏联综合国力不降反增,开始在美苏争霸中逐渐占据上风。
从64年开始,苏联向中苏边境不断增兵,并在珍宝岛周边不断制造摩擦***。至珍宝岛***爆发前,苏军在边境的挑衅高达4189起,两国战事一触即发。
面对苏军的挑衅,我方保持了相当的克制,领袖从全国各地挑选身强体壮的士兵,应对苏军的棍棒武斗。1968年12月27日,75名苏军在装甲车等装备的掩护下入侵珍宝岛,双方冲突迅速升级。
1969年3月2日,珍宝岛***拉开序幕,双方在面积仅0.74平方公里的小岛上,进行了异常激烈的冲突,苏军甚至动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T-62坦克及“冰雹”火箭炮,但珍宝岛仍然牢牢掌握在我方手中。
***中,粟裕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歼灭华东战场国军战斗力最强的整编七十四师,虽然最后取胜了,但粟裕后来回忆起来,对这一仗也是惊出了一身冷汗。因为这是险胜,稍有不慎,华东野战军就有全军被国军包了饺子的危险。
当时的华东战场的基本态势是,原本由粟裕率领在苏中作战的华中野战军已经退到山东根据地,与山东野战军会和,改称华东野战军,下辖十个纵队,由陈毅、粟裕统一指挥,全军总计约有二十七万人,在山东仍然处于内线作战的态势。而在华东战场的国军总计三个兵团24个整编师(军),总计约45万人。
在华东战场上的国军中,整编七十四师和第五军、第十八军是国军五大主力,黄百韬的整编25师和李天霞的整编83师也都是装备比较好、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加上王耀武在济南的部队,在华东地区对华东野战军进行重点进攻,***不断后撤,解放区日渐缩小,只剩下方圆不到一百公里的狭小区域。
这时候,***急需打一仗来打破国军的重点进攻。但战场态势对***非常不利,国军在发起进攻之后,逐步对***形成了弧形包围圈,而且一改之前主力部队孤军冒进的打法,改为稳扎稳打,哪怕每天只前进五公里、十公里,战线也要保持得非常紧凑,友邻部队之间联系始终比较紧密。
一开始,粟裕***歼灭王耀武手下的军队中的一部,但王耀武反应很快,发现形势不对,立刻命令部队后撤了。粟裕分析战场态势之后,认为围攻解放区的部队中,只有整编74师比较突出,有可能分割出来,包围歼灭。整编74师是围攻解放区的尖刀部队,位置居中,略微靠前,与两翼的整编25师和整编83师之间只有二十多公里的距离。
决心先打整编74师之后,粟裕将华东野战军十个纵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穿插分割,承担阻援任务,一部分包围和歼灭整编74师。只要能够先打掉整编74师,国军的弧形包围圈就会被打破,山东战场的局面就可以得到有效缓解。但如果在包围之后不能迅速歼灭,国军其余部队迅速救援,就会将华东野战军全部包围起来,态势是非常危险的。
虽然国军此时拥有坦克、飞机、轻重火炮等重型武器,装备上的优势比较明显,但***最大的优势在于,各部队相互之间比较团结,执行任务比较坚决。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是委员长爱将,恃宠而骄,一直不把其他友邻部队放在眼里,尤其是和他的上级汤恩伯、和他同属汤恩伯指挥的李天霞,他都非常反感。只有黄百韬的整编25师和他关系相对好一些。
的另一个缺陷在于,虽然他们拥有坦克、飞机、轻重火炮等现代化装备,但军队素质本身仍然是比较低劣的,对这些武器也不太会使用,装备优势经常发挥不出来,而且会变成他们的累赘。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国军只会把坦克当成会移动的火炮使用,而无法把它的威力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尤其是这些武器都需要汽油才能运转,因此一旦离开后勤基地,物资补给被切断,这些武器就会变成彻彻底底的累赘。而且,当时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比较低,道路、桥梁都难以承载这些武器的大规模运动,一旦陷入湖泊、沼泽比较密集的地区,道路泥泞,国军就只能放弃这些重武器,才能继续前进和作战。
巧合的是,整编74师刚好碰到了连续下雨,道路泥泞,张灵甫于是下令放弃重武器,基本上只携带了轻武器。而在发现自己已经被华野包围之后,张灵甫并没有向后撤退突围,而是且战且进,转移到了孟良崮,企图占领高点后固守待援,等待援军。但他到了孟良崮之后才发现,孟良崮的条件完全不具备固守的可能,连水源都无法解决。
历史上细思恐极的事情我举两个例子
1·金朝于公元1115年由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立,当时建立之初处处学***,称帝后,文武大臣也称皇帝万岁,
金太祖听后,不同意,他说人不能活到一万岁的,一个人能活到120岁就知足了。他不许大臣称呼他为万岁。
到1234年金朝在蒙古和南宋的夹击下灭亡了。金国从1115年开国,到1234年灭亡!历时119年!
2·大清朝兴于女人,亡于女人。清朝进关后,孝庄皇后撑起了孤儿寡母的大清朝。后被尊为圣母皇太后!
1912年摇摇欲坠的大清朝灭亡,间接的说亡于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也被尊称为圣母皇太后。
以上见于野史!没有正史依据,我就一说,你就一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春秋五霸晋文公在棺材中发出“牛吼”,其实是被活埋?
我们学中国春秋时期历史,晋国君主晋文公是绕不过去的,不仅是他作为霸主的地位,许多民间耳熟能详的传说也与他有关系。
比如介子推为他割股充饥,还比如晋文公放火烧山烧死了介子推,于是有了寒食节、清明节的节日。
这么一位鼎鼎有名的大霸主,史籍中对他去世的记载却有些细思极恐。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载:“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
这一年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在庚辰这一天,臣民们把他的棺椁运往曲沃停放。刚出晋国国都绛城,棺柩里竟然传出了牛的叫声。
人们也是吓坏了,尤其是在春秋时期如此重视鬼神之说、卜筮之言的时代。
不过,有人站出来稳定局面了。“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卜筮官郭偃赶紧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说:“君主告诉了我们一件大事,有一支西边的军队要经过我们的国境。若是要袭击他,我们一定会胜利。”
大夫们一听这,赶紧暂停丧礼,组织军队在崤山埋伏,还真得碰上了秦国的军队。以逸待劳,晋国军队杀得秦国军队丢盔卸甲,跑回了老家。
这一系列操作像是“奇迹”,其实以现代人的眼界看充满了不合理之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逐渐消失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逐渐消失的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3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