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不随波逐流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不随波逐流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著名诗人。陶渊明虽然很有才华,但是确实为了养家糊口也奔波过,他曾在彭泽县当县令。有一年郡守派一个督邮下来视察,督邮就是帮郡守跑腿的,但是视察结果是好是坏也是督邮嘴里说出来的,这个督邮很傲慢,到了旅舍就要陶渊明来见他。陶渊明这个人平时最不喜这种接机发号施令,小人得志之人,但是也得硬着头皮见,随机起身出门。谁知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参见督邮要穿官服,补可失去体统,不然没用好果子吃。陶渊明听后忍无可忍,并说到“我不能为五斗米像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留下官印和辞职信,愤然离去。
2.陶弘景,山中宰相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著名医药家,文学家,注有《本草经集注》,他是医药世家出身,医术精湛,会武功,少时读葛洪的《神仙传》深受影响,三十六岁不为名利,毅然辞官,去游历名山大川,寻药,访药。他那是深受梁武帝的信任,多次授官,陶弘景不为所动。而且国家大事梁武帝都要向陶弘景咨询,所以人称“山中宰相”。
3.薛仁贵,君子之交淡如水
薛仁贵(公元614-683),唐初著名将领。薛仁贵在参军立下汗马功劳并被封为“平辽王”之前,生活十分的拮据,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里,吃了上顿没下顿,全靠一对叫王茂生的夫妇经常接济。在当了“平辽王”后,拒绝了所有文武大臣的贺礼,却单单只收了普通百姓王茂生送的两坛“美酒”。薛仁贵一打开酒坛,发现里面并不是酒,而是水,身边的官吏被吓坏了,并连忙要把王茂生抓起来。但是薛仁贵却拿来了一个碗,一口气喝了三碗王茂生送来的水,并说到,当初落魄之时,没人帮我,全靠王茂生夫妇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薛仁贵的今天。所有人的礼物我不收,我只收王兄的礼物,我知道这是水,我也知道王兄也贫寒,但就算是水也是王兄的一翻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后,薛王两家关系也是甚密。
在古代,象这样的人很多。庄子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庄子的思想是后人们所推崇的思想,庄子的精神追求几乎后人们都达不到像他那样的人生境界,他所代表的思想文化是一种完全与世俗脱离,追求心灵的一种自由,庄子是进入忘我境界的庄子,所以至此来说,庄子的人生境界以及他的思想也是古往今来的许多读书人们所仰慕的,所效仿的。
他的超凡脱俗,一种既不入世又不避世,尚且还可以游世的处世态度,成了很多心中有志向的人们所追求的人生哲理,也是许多屡遭生活打磨的文人墨客在尴尬处境中能够治愈自己的最好精神慰藉。列举一些文人都可以在他们的生活中找到庄子的思想体现,就比如说追求田园风光,把生活都寄托在这田园山水之中的陶渊明,或是来说在人生道路上曾经入了官场,吃了苦头,回过头来又发现庄子的这神奇奥秘是一种精神的港湾的李白,苏东坡等等,他们这些人殊途同归,都是被庄子的这份真理所吸引。
其实,庄子为何有这么超凡脱俗的思想,难道他是神仙下凡?其实他就是个懂的比较多的人,他所累积的只是也是通过他的一朝一夕才达到的地步,庄子能够悟出天地玄秘,懂得人生的意义,都是在他前期的生活中所积累下的,他自己的仕途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风,但恰巧就是这个仕途之路给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可以这样说,庄子和官场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也正是因为做官这件事,使他可以在人生道路上有着正确的选择,从而真正的看淡了世态常情,总结了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哲学思想。
庄子是***的,正是因为是他的仕途坎坷才让他避免卷入官场的阴暗,从而避免的沉沦的危险,也是因为庄子也年轻过,他步入仕途不知道是否是因为养家糊口还是因为其他的因素,庄子一开始和普普通通的人一样,有这追求,不是潇洒,而是被生活所羁绊,所以庄子在宋国蒙地当过一个小小的漆园吏,漆园吏是干什么的呢?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小小的官,没有什么地位,收入也不多,但是操的心挺多的,担负的责任多,很辛苦,一年到都要管理漆园的大大小小的事务,风吹日晒,还经常受到别人的冷眼,所以庄子的选择大家可想而知,就是趁早辞官,可以见得有了之前的经历,庄子不愿做官就是嫌弃自己的官职小,办事累。
但是后来庄子越来越有名气,楚国的国君就请庄子来当宰相,那为何庄子还是不愿为官,这个官职大,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位高权重,也是当时读书人最想渴求的地位了,但是此时的庄子并非彼时的庄子,三言两语谢绝了楚王的一番邀请,这是为什么?难道庄子是老糊涂了,放着荣华富贵不要?难道庄子愚钝了,其实庄子不是愚钝而是决定的聪明。在他看来,宰相职权固然重要,但是这个官职实在太大,在拥有大权利的同时,你必须要承担更多的风险,这样你就很危险。庄子看透了君君臣臣的权力游戏,自然不屑一顾了。
总之,庄子对于求官“小官不屑干,大官不愿干”,他也曾经告诫过,做人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应该处于中庸的态度,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做官也是应处于不大不小,通过历史的种种实践也更加应证了庄子的远谋,后来的庄子也是完全不想入官场“终身不仕,以快吾意。”在自己的精神王国里潜心钻研,终成为一代***。
人活天地间,一种米养百样人,有人沉迷于功名利禄,也有人“粪土当年万户侯”,视功名为尘土……历史长河里人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淡泊名利的人也不少;
严光,本姓庄,为避汉明帝刘庄讳而改姓,字子陵,生于公元前37年,会稽郡余姚人;
他在少年时代就富有盛名,新莽时期天凤年间曾到长安太学学习儒家经典,和后来的光武帝刘秀是同学,两人惺惺相惜,刘秀对严光的博学和贤德很敬慕;因为严光博学多才,正为改制储备人才的王莽以***厚禄聘请严光入朝做官,因严光不认同王莽的新***,态度坚决地拒绝了;后来随着王莽改制的失败导致北方大乱,严光随着大批难民避乱于江南;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南阳人任延做会稽都尉,为延揽人才聘请严光等品行高洁之士,但严光隐姓埋名去云游天下了;
公元25年,刘秀削平群雄,定鼎洛阳,再造汉室;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急需补充大量人才,求贤若渴的刘秀自然没有忘记严光这位老同学,并到处寻访,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山东地界传来好消息,地方官报告有一身披羊裘的男子在泽中垂钓,正是皇帝要找的人——严光;光武帝得知很高兴,马上派专使备车前去邀请,先后三次邀请终于把严光请到了京师洛阳;刘秀亲自到严光的住所看望他,给予很高的礼遇,不久还把他请到皇宫里聊天叙旧,晚上两人同榻而眠,严光还曾把脚放到光武帝的肚皮上,刘秀并不介意;次日,太史上奏说昨夜观天象发现‘客星犯御座甚急’刘秀笑着解释这是他和子陵同榻而眠的原因,不必大惊小怪;可见,刘秀是非常信赖严光并十分希望他留在洛阳任职,共同治理江山的,为此光武帝下诏任命他当谏议大夫,但严光拒绝了,不久他回到了家乡的富春江边过着耕钓的田园生活;
公元41年,刘秀再次下诏特征严光入朝,严光没有去;两年后严光病逝;
严光一生追求个人志趣的自由,喜欢“无案牍之劳形”,不攀附权贵,拒绝了新莽、更始、光武三代的征召,只愿“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获取精神上的自由;宋时范仲淹称赞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举两个例子吧,这个弱女子谁都想不到!
中国东晋时代的陶渊明: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诗文非常有名,而且蔑视功名富贵,不趋炎附势。最有名的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苦不堪言。古人学而优则仕,公元405年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到离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对这种***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下属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道:“我宁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做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
例如写农家人生活得悠然自得: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写自己劳动的感受:***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农人劳作的甘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然而,田园生活即是美好的,也是十分艰辛的,不劳无获。遇到天灾,即使劳作也一无所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不随波逐流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不随波逐流的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3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