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乡村治理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代乡村治理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特点是注重百姓在基层治理中的自主性、注重基层协商中的道德理性、注重道德感化方法与强制性法规的互补以及注重统合处理基层各类事务
意义:是传统中国一种典型的基层治理模式,它注重道德教化,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村民自治,同时能够有效地综合治理各类乡村事务。乡约接续了古代崇德尚贤、扶危济困、养民安民、息讼罢争等乡治传统,在宋明乡村社会的治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现代中国的基层协商治理可以从乡约的乡村治理模式中获得启发,并接续古代乡里社会传承下来的治理习俗与文化心理,在此基础上构建当代中国具体的基层乡村治理模式。
中国古代是以农立国的农本国家,十分重视基层组织的建设。从周之乡遂到明清保甲,辗转相承,代有兴革,绵延不绝,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经验,为确保基层的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稳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对中国古代社会巩固基层、维持治安、寓教于民、保障民生、自治自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今天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史鉴价值。
乡村振兴战略是***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
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
总要求为坚持农村优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1)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
发展现代农业是产业兴旺比较重要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产品、技术、制度、组织和管理创新,提高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制度化和组织化水平,推动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2)生态宜居是提高乡村发展的保证
它的内容包括了村容整洁,村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主要以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主,并且纠正单纯以人工生态系统替代自然生态系统的错误做法。
(3)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重点
乡风文明建设主要包括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它的思想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遵规守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
(4)治理是乡村改善的核心
这是一个从亭长刘邦到民国王保长的问题,也是一个“自古皇权不下县,下县惟宗族,宗族皆自治”在不同时代具体表现的问题。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对于基层社会的尤其是乡村的治理一直都是一个重大的命题。其实中国几千年农业社会发展,不同时期具体仍然表现出不同的制度,但乡村管理基本靠道德维系,实行乡民自治,不过随着时代变化,王朝更迭,自治的具体形式却往往大大的不相同!总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中国自秦始皇统一建立郡县制以来,县和县以上行政长官全部由皇帝从中央派遣官吏管理。皇权基本不下县,秦汉县以下虽设亭、里等机构,但亭长、里正等都是有名望的乡绅担任,不代表***和朝廷,只接受***的管理和协助***完成赋税、徭役等工作。这个时候许多大大小小的门阀豪强把持着基层社会!盘剥着农民,发展到后来甚至动摇国家基础,所以后来朝廷不得不对他们动手!
魏晋南北朝时期首次出现了“村”的概念,开始取代里这个设置,成为农村治理的基本组织形式,但它也不是国家行政系统的正式组成部分。此时还出现了员额编制立法,即各国按照户口多寡规定基层建制的规模,而且还依户口厘定乡官职数。
隋唐时期 “乡”的职能被逐渐弱化,到唐一朝乡制已经名存实亡,安史之乱后彻底废除!这一事期 “村”正式作为一级基层管理组织出现,唐朝的 “村正”负责辖区内的事物,由郡县行政长官任命。值得一提是隋唐开始义仓开始在基层社会发挥作用,围绕义文化和宗族文化形成的体系开始影响国家!开始构建民间的新的基础!
王安石变法把治权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成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规定:“十家为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 保甲制度削弱了乡里社会的自治色彩,表明了专制国家对基层渗透的增强。但这个并未久远,随着变法失败,自治又慢慢恢复,国家对基层的控制重新减弱!
元代乡村治理制度推行唐代的乡里制和金代社制的混合管理模式,并出现了都图制。 “都、图”作为乡里组织,以50家立一社,设社长一人专司劝农。其是作为劝农组织的“社”还影响到现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乡村治理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乡村治理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3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