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鄱阳红色故事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鄱阳红色故事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当时的陈友谅为了报之前偷袭应天失败的仇才会翻动这样的一场战争。当时陈友谅首先攻击的是朱元璋手下朱文正的洪都,而之后的朱元璋带军到达洪都城下,陈友谅为了发挥自己的水军优势并且一次决战就击败朱元璋的主力,所以才会在鄱阳湖进行决战。
鄱阳湖之战 (1363年8月30日——10月4日)是中国元朝末年的一场重要战役,朱元璋在此役击败并杀死强敌陈友谅,也被视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
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陈友谅袭杀倪文俊,自称宣慰使,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起兵攻下江西诸路。迎徐寿辉迁都江州(治今江西九江)。陈友谅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建都江州,国号汉,年号大义。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东伐朱元璋,并在途中杀徐寿辉,自立为大汉皇帝。陈冲破朱元璋长江太平防线,兵临集庆(今南京)城下。陈朱双方在集庆城西北的龙湾展开恶战,不巧江水落潮,百艘巨舰搁浅,陈友谅大败,逃走江州(九江)。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再出兵进围攻江西洪都(今南昌),水陆两军号称60万人,陈友谅还动用水陆两栖作战,水船使用高大但是迟缓的楼船,却围攻洪都不下(守将是朱元璋侄儿朱文正将军),朱元璋在七月亲率20万人救洪都,出身原元军水师叛军的陈友谅于是撤围,在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选择所擅长水战迎战朱元璋。 战役过程才9天明军舰队大军自南京出发便抵达南昌救援,明军舰队分成11队,大船队在中央,余小船队载步兵至南昌登陆支援南昌守军,七月二十日(8月29日)两军主力在鄱阳湖对峙,次日(8月30日)黎明开始大战,前三天明军船小兵少处劣势,汉军“楼船”居高放炮石攻低处明军船舰,朱元璋座舰也中弹攻毁几乎被汉军俘虏,幸赖锦衣卫数船奔赴救出朱元璋。
后来朱元璋***纳郭兴的建议,用火攻、投石机,第四天(9月2日)起烧毁陈军20几艘楼船舰船,汉军伤亡惨重,至少25000汉军兵战殁,陈友谅哥哥阵亡,陈友谅更悲痛不已,陈军愤而于阵前杀明军俘虏,退无可退,导致明军非背水一战不可;之后陈军形势开始不利而鄱阳湖因为夏秋天日晒久导致水位降低,汉军楼船大重却吃水深慢甚至搁浅、不敢靠岸,反观明军船小速快可利攻击,也可以靠岸扎水寨作持久战;9月底,明军陆军克复南昌,部份明军舰队撤出至赣江、长江,仅留部份舰队与陈续战,等待明步军来援完成水陆包围。到了八月二十六日(10月4日),陈军企图突围退回武昌,在湖口受到明军岸上步兵万箭遮天连发阻截,陈友谅从船舱中探头出来,竟中流矢死,陈军于此再丧20000兵,余50万兵溃散逃败。 陈友谅之子陈理被残部拥立继位,后降朱元璋。
朱元璋鄱阳湖大战陈友谅为啥死磕洪都?最主要的原因是,陈友谅为了报过去的一箭之仇,竟然放弃了大的战略谋划。说白了,这是一种赌气的举动。
首先我们来说说朱元璋和陈友谅,最早的时候都是同为农民起义军。在对抗元朝军队的时候,两个人还互助互帮,甚至还暗中皆为过同盟。
但是好景不长,两个人随着自身力量的壮大,也随着元朝在和农民军的战斗中,节节败退,这样的情况下,两个人都有了逐鹿中原的实力和机会。于是两个人从明争暗斗,转为相互碰撞和相互争夺地盘。
可能争夺应京的战斗中。陈友谅发挥其水军的优势,差点就把朱元璋给战败了,可是天不遂人愿,正在战斗的关键时刻,竟然退潮了,这样的话,陈友谅的大船都不能够动弹了,于是朱元璋借此机会,大胜而归,陈友谅大败而逃。
有仇不报非君子,陈友谅正是看准了朱元璋和张士诚打得难解难分之际,趁机偷袭洪都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的老巢。本想一举拿下,没想到竟然打了85天,也没有攻下来,此一战役,对陈友谅士气造成了绝大的伤害,但他也给朱文正成就了猛将之名。
等朱元璋顺利收拾完张士诚之后,朱元璋挟胜利余威,率领25万得胜之师,一路向北,浩浩荡荡,向陈友谅发起了最后的决战。
陈友谅也不傻,一看洪都打了85天都没有干下来,于是,就带领大小舰队号称60万大军 全部转移到鄱阳湖,等待朱元璋的到来,以逸待劳,决定最后的一击,来报最后的一仇。
按说,这是陈友谅所选择的战场,而且他又充分利用好他的水师具有的优势,这一场报仇复仇之战,应该说陈友谅怀着必胜的把握,在那里等待着朱元璋送上门来挨揍,竟然被打败了。
两人开战之初,应该说陈友谅占有绝对的优势,他高大的轮船和朱元璋小船打起来几乎就是坦克对自行车的战斗,但实际上,他也犯了一个大的错误,就是把大船还用铁链给连起来,就是就是这个错误,终于被朱元璋抓住了弱点,利用火攻。最后再一次火攻连营的赤壁之战再一次出现了,这是天不助陈友谅呀!
所以说朱元璋应该就是陈友谅天生的克星吧。
这倒霉催子……
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六十万兵力与朱元璋大战,最后惨败于朱元璋的手下。而在此之前,陈友谅在朱元璋还没有到来的时候那可是狠攻洪都,以六十万兵力进攻朱元璋两万兵马。
洪都的这一次战役或许是陈友谅一生中打的最为艰难的一次战役了。为什么要这么说,陈友谅以六十万人打洪都,结果竟然八十五天都没有打下来,而且洪都里面还是弹尽粮绝,兵力空虚。到最后更是尸横遍野,都快没有活人站的地方了。
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们依旧没有打下来。为了守洪都,朱文正可真的是做到了马革裹尸了。
既然打不下来那就算了,为什么陈友谅非要和洪都死磕呢?
陈友谅失洪都完全是计策上的失误。当时朱元璋率领大军突袭九江。而陈友谅就逃跑了,于是洪都的人听说陈友谅跑了,朱元璋的大军到来的时候,自己也就选择了直接投降,将这一座孤城交给了朱元璋,陈友谅对此可是十分的愤怒。
还有就是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六十万大军打洪都,怎么也能够将洪都打下来了,更何况洪都还只有区区两万人,结果他万万没想到洪都的守城将领那么的坚强,甚至这两万人就没有准备活着回去的,最后他们靠着毅力,一直将战争拖到了朱元璋赶过来,逼迫陈友谅退兵。
朱元璋脱离岳父郭子兴自立山头后,率军一路高歌猛进,很快便攻占了滁州这块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但郭子兴却在与孙德崖等人的较量中落了下风,无奈之下,只好去投靠朱元璋。朱元璋不计前嫌,将滁州地盘和主要军事指挥权一并交给郭子兴,自己则率军攻占了和州与集庆,并将集庆改名为应天,朱元璋和陈友谅的故事便从此开始了:
陈友谅当时占据了长江上游地区,朱元璋则处于下游,形势并不有利于朱元璋。后来,常遇春率军攻克池州后,在九华山设伏,将前来争夺池州的陈友谅军击败,并俘虏了三千人左右,常遇春素爱杀降,这次也不例外,他私自下令将俘虏的三千名陈友谅士兵全数坑杀,引起陈友谅的震怒。
陈友谅率领庞大的舰队攻占了***石、太平,却在龙湾被朱元璋大败,损失惨重,陈友谅夺路(水路,坐船跑的)逃回九江。 一番修整后,陈友谅率领改进后的舰队,再次将兵锋指向了朱元璋。这次,捷报不断传来,陈友谅依靠水军优势击败朱元璋。恰在此时,被陈友谅派去镇守洪都(今南昌)的将领叛变,投降了朱元璋,朱元璋派自己的亲侄子朱文正前往洪都驻防,自己则忙于援助韩林儿和刘福通,对抗张士诚。陈友谅率部攻打洪都,本来占了绝对优势(大军据说有60万之众),却被开了挂的朱文正率部死扛了两个月。因朱文正兵少,城池被攻破只是时间问题,于是朱文正命令部将张子明前往朱元璋处求援。张子明情商比较高,他并没有说洪都快要不行了,而是说这时候如果朱元璋愿意回师决战,可一举消灭陈友谅。朱元璋听了很高兴,带领麾下全部精兵良将(20万人左右),去与陈友谅一争高低。 抵达前线后,朱元璋先是将陈友谅退路堵住,陈友谅听到消息,主动率军从洪都战场赶来鄱阳湖,准备在鄱阳湖中让朱元璋葬身鱼腹。
战斗开始后,双方互有胜负,先是徐达率水军袭扰陈友谅舰船,消灭了陈友谅军前锋舰队;又被陈友谅反攻,陈友谅部将张定边曾直冲朱元璋旗舰,差点将朱元璋杀掉,最后被常遇春射伤等等。最后一次的决战中,起先败退的朱元璋利用风向逆转(东北风),火烧陈友谅舰队(此前陈友谅曾下令将船只用铁索连在一起),陈友谅大势已去,败逃渚溪,后于败退途中被追击到湖口一带的朱元璋军放冷箭射死。
陈友谅一代枭雄,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朱元璋打败,除了朱元璋手下能人辈出外,陈友谅自身的性格也是一大因素:此人比较记仇,而且喜欢现世现报,以致于孤注一掷与朱元璋决战,最后身死异乡。
我是“才子八怪”,期待您的关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鄱阳红色故事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鄱阳红色故事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3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