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关于叔本华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关于叔本华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回答: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 Schopenhauer,1766年7月9日-1838年4月17日),是一位德国作家,哲学家叔本华的母亲。
传记
约翰娜·叔本华(婚前姓Trosiener)生于但泽。她成为一名作家并描写她在本城的生活。在1793年她的城市被普鲁士吞并后,她和她的丈夫搬到了汉堡。在1807年她的丈夫死后,她又搬到了魏玛。
(黑格尔)
这是个多少有些八卦的话题。为什么叔本华那么讨厌黑格尔呢?大约责任不在黑格尔,而在叔本华自己。
一,其实,叔本华和黑格尔前世无冤后世无仇——黑格尔大叔本华18岁,1770年生于斯图加特;叔本华则出生于但泽一个富商家庭,但泽就是现在波兰的格但斯克——这两个地方离的远着呢。 (叔本华)
二,黑格尔在班堡当报纸编辑的时候,出版了我《现象学》(1807);在担任纽伦堡预科大学校长时,出版了《大逻辑》(1812-1816);到海德堡大学当哲学教授时,出版了《哲学全书》(1817);任柏林大学教授后,出版了《法哲学原理》(1821)。黑格尔是1818年到柏林大学任教的,早叔本华一年,他当时已经名声鹊起,1830年任柏林大学校长,1831年死于霍乱。
三,叔本华1819年进柏林大学任无俸讲师——就是编外授课。先后两次讲课都不成功,于是自行离开了学校。这两个人在短暂的同事期间,好像没啥交集,更没发生过任何不愉快的事情——是否相识都大可怀疑。关键在于,黑格尔是个“书呆子”型的学者,罗素说他泡在学校里一生没啥大事——各种传记里都没有黑格尔和别人红过脸闹过意见的记录。黑格尔也不是那种文人相轻的性格,换句话说,他当时的威望已经如日中天,犯不上与不起眼儿的“代课”老师“相轻”。
(费希特)
四,后来的不少哲学史学者和传记作家们,认为叔本华“仇恨的***”是从他到柏林大学讲课之初“种”下的。罗素说,叔本华“竟自负到把自己的讲课和黑格尔的放在同一个钟点;他既然没能将黑格尔的听讲生吸引去,不久就停止讲课”。据说,叔本华的第一堂课只来了六个学生听讲,后来就剩了两三个,再后来就没学生来了。他第二次开课也是如此,于是不得不离开学校。又据说,叔本华离开时曾愤懑地说:“真正智慧的人反而得不到赞赏”。这能用“羡慕嫉妒恨”形容么? (谢林)
五,叔本华倒不是只对黑格尔这样。他是德国另一个哲学家费希特的学生,后来对自己的老师也是一副不屑的表情。还有一个谢林,也是当时有名气的哲学家,叔本华同样看不上。对黑格尔、费希特和谢林,他都一言以蔽之地称之为“哲学的空谈家”。这种仇恨延续到他的晚年。 (罗素)
六,叔本华的主要著作有:《充足理由律的四种根源》(1813);《世界是 意志和表象》(1819);《论自然中的意志》(1836);《***学中两个根本问题》(1841);《附录和补遺》(1851)。他说,自己的哲学有三个来源——康德、柏拉图和公元前七八世纪印度哲学的《奥义书》。后人看来,他的思想和康德、柏拉图没啥关系,而是更多受了《奥义书》影响。如果说到哲学上的贡献,叔本华和黑格尔应该是“云泥之别”了,他比费希特和谢林也差很多。基本上,叔本华说不上有什么哲学上的创建。突出特点是他的悲观主义和对妇女的蔑视。再就是他的意志至上学说,通过尼***,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意志”,是19世纪和20世纪许多哲学的特征,这是从叔本华开始的。比如尼***、柏格森、詹姆斯和杜威等等。罗素对此十分不以为然,他评价的很直白,认为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和尼***的“超人”哲学,都属于站在世界极少数人一边儿的“恬不知耻”的哲学。
谢林和黑格尔的哲学当然是极为深刻的。但他们沉迷于抽象的概念之中,以至于他们的哲学在常人看来十分虚幻,脱离实际。谢林和黑格尔不考虑客观事实,强行用他们的哲学来解释世界,也使得他们的自然哲学破绽百出,严重违背自然科学,为科学家们所唾弃。
叔本华认为真正的哲学源于生活本身。他坦诚地指出着人类生存的切肤之痛,并积极寻求解除烦恼的方法。正因为他的哲学对于人们的生活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因此他的著作(尤其是《人生的智慧》)能够在非哲学专业人群中广受欢迎。尼***、柏格森乃至后来的存在主义者都是沿着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开辟的这条道路走下去。
这是生命本能的正当防卫,或扬弃!
叔本华是现代生命哲学的“启蒙者”、开创者,黑格尔是中世纪神学的“总结者”、集大成者。
叔本华的哲学,是标志着西方知识精英开始虚心转向东方哲学的开始,是突破暗黑中世纪神权专制教条的先驱!
他的思想能走出经院哲学的泥潭与教条,关注人的生命与死亡、喜怒哀乐,爱欲与苦恼,十分接地气,受到世界人民强烈的欢迎和共鸣!也与东方哲学特别是佛学产生了文化交流与对话,是人类文明相互融合学习的典范。
如果有兴趣好好看看西方哲学史,特别是现当代的西方哲学思潮,有几个是继承了黑格尔的,都是其思想的反叛者,批判者,由此发展出鲜活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语言哲学等新的思维模式。
十九世纪是人类文明大解放的时代,黑格尔却死抱住陈腐的僵尸,让“上帝”以“绝对观念”的名目重新复活,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曙光背道而驰,只专注于裁剪“教皇的新装”,给人类文明重新套上“枷锁”,臣服于他们的“主子民族”,肆意灭绝他国一切异质文化。
国人由于上几代人的“选择性盲区”,导致不理解世界哲学新思潮,固化于老黑的忽悠***语境里,遗害无穷!
叔本华等一众新锐思想家对黑格尔的厌恶更多的是出于哲学革新的要求,不宜理解为义气之争!
站在生命学的立场上看,黑格尔徒然制造固化思维的“脑矢”,而且是整了一座“大fen堆”,《易经》与《道德经》多么玲珑剔透、洗净尘渣,大道至简!
乐活点评,一起学习,共勉!
叔本华不待见黑格尔是有道理的,但也是不够正确的。纵观西方思想史,西方的思想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发展的。黑格尔是传统理性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叔本华是非理性主义新思潮的开启者。叔本华否定黑格尔是一种思维的进步和完善。理由如下:
1.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历史等外在世界的一种抽象。黑格尔是深刻的,是充满辩证法光辉的,但却是狭隘的,整体颠倒的,他只关注人的认知,而未关注人的情感,意志,未关注生命,未关注人的生活,正是叔本华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敢不待见黑格尔。
打个比方,黑格尔和叔本华都在挖三口井(认知,情感,意志三大领域),黑格尔在认知领域挖井很深很深,但情感意志这两口井很浅,而叔本华在意志情感这两口井挖得很深。
2叔本华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始祖,把“求生意志”当做本体,世界是意志的表象。总体来说,他开创了新的领域,对以后的尼***,弗洛伊德,直至后来的存在主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关注生命,关注人的体验,关注生存状态,是感性的,真实的,让人喜欢的,让人陶醉的,但是叔本华缺少了理性的深刻,完全否定黑格尔也是不正确的。
3读黑格尔犹如喝一杯苦涩的咖啡,有些苦,但是现实,是世界的真相;读叔本华犹如听着一首悲情的音乐,吃着一口怪味儿糖,感觉与众不同。
总之,思想在不断否定中超越,思维在不断否定中开拓,感谢两位哲人,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天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关于叔本华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关于叔本华人物传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2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