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山东泰州历史事件概括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山东泰州历史事件概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记载,郑板桥与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合称“扬州八怪”,他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体掺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郑板桥曾在《赠潘桐冈》诗中称道自己的书法:“吾曹笔阵凌云烟,扫空氛翳铺青天。一行两行书数字,南箕北斗排星躔。”
郑板桥书法作品的章法也颇有趣味,他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被人称为“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
粗看郑板桥的书法以为是小儿涂鸦,如果认真细品,我们从中可以找出很多传统书法的影子。比如隶书藏锋和波磔、苏东坡行书的体势等等,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书法的审美不止只有飘逸流美,像郑板桥这种厚重不失灵动,严谨不失奇古也不失为审美的一种。
正如清代书法家何绍基评价郑板桥的那样:“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清代文学家蒋士铨也曾说“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可见在当时他的书法也是颇有名气的。
提起郑板桥我们想到的就是他的竹子,以及由此而得来的一个成语:胸有成竹,他的书法我们也很熟悉,就是那幅“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我们看郑板桥的字,它的外形的确歪歪扭扭,大小不一,他的书法也被戏称为“乱石铺街体”,在扬州和一些书法、绘画风格怪异的书画家并成为“扬州八怪”。
他是进士出身,肯定是能够写一手漂亮的小楷的,这是考科举的基本功,但是他这个进士来的却格外不容易,他有一方印章,上面刻着“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熬到进士历经三朝,对于自负的他来说这确实很难接受。
然而熬到了进士,并不意味着痛苦的结束,进士及第又在家待业的6年,好不容易等到了分配工作,却被调到了穷乡僻壤当一个七品芝麻官。古代读书人的理想就是学而优则仕,可郑板桥的仕途却坎坷不平,这个时候他已经快50岁了,到了知天命之间。
而他把这些不快、生活的不如意全都发泄到了书法上,用书法来表达自己的悲愤。
晚年的他孑然一生,辞去了公务员的工作,跑到扬州卖画为生,再也不用去写规定的标准楷书了。开始尝试着创新。
早年的书法的积累,为他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创作出了“六分半书”,因为隶书又被称为八分书,而他的书法比隶书少一分,处于楷隶之间,所以自称六分半书。
而他的书法并不是自己造的,融合了古代的碑帖,是有出处的,这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在六分半书的基础上,他有融合了画兰花的笔法,所以看起来大小不一。
非常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郑板桥的书法歪歪扭扭大小不一还那么出名,好在哪?
首先咱们先来了解一下郑板桥。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诗、书、画”俱佳,著名的《竹石诗》即是其所作,其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其画以竹石为题材,表现了其高洁的品德,傲岸的气质。
再来看一下郑板桥的书法,其书法糅合了楷书,草书,篆书,隶书,时人称之为“六分半书”。
郑板桥的字看似每个字都歪歪斜斜,整篇字大小不一,但给人的感觉是每个字都紧凑有致,便于识别,整篇字错落有致,别有一番韵味。
在清代崇尚状如算子的“馆阁体”的时候,能有此创新,实属不易,也给人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欢迎转发评论,更多书法知识请关注梁园墨客书法。
郑板桥的书法确实比较怪,特别是在章法布局上面比较有个性,一幅作品中,他将字的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看起来确实有点像“乱石铺街”,看起来歪歪扭扭,大小不一。但仔细观察之下放纵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看来却给人一种跳跃灵动的节奏感。
郑板桥的书法被称作“六分半书”,但是后人也很难说清到底是哪里来的六分半,猜测是取汉隶(八分书)大部分,再辅以篆、草、楷体。反正很难说清楚,郑板桥对自己的书法这样评价的:
他的这种怪异的书风,在当时也曾经备受争议,有人点赞,有人差评。袁枚曾说:
康友为也看不下去了说:
康有为的意思是郑板桥想在书法上改变旧习,虽然想法挺好,但是却不知道该怎么变才好,于是变成了这种怪怪的书体。不过说实话,郑板桥的书法虽怪,但甩康有为好几条街了。
就像康有为说的,郑板桥不是不能正正规规地写字,而是有意求变。早年为了科举考试,郑板桥也是写的一手很好的馆阁体小楷。
后来考中进士之后,才开始在书法上去寻求改变的,他一开始是学习苏轼和黄庭坚的字,这二人的书法特征在他的作品当中还是显眼的,例如下面这幅字,结体用笔都参照苏轼的字,但在某些字的主笔处理上,***用了黄庭坚长枪大戟的用笔特征。
对于郑板桥的“六分半书”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评价是不一样的,本人也是蛮喜欢郑板桥的书法的。
当代大书法家启功先生也对郑板桥的书法赞誉有加,启功先生认为板桥的“六分半书”“结体精研、笔力凝重、而运笔出之自然,点画不取矫饰”,“处处像是信手拈来,而笔力流畅中处处有法度”。启功认为郑板桥的书法远胜于乾隆时著名书法家刘墉的“疲惫骄蹇”和翁方纲的“浑头浑脑”。
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中写道:
郑板桥书法出名,一是得益于他为官清正,体恤民情,不畏权贵,秉公执法从而声名远扬。毛泽东大气磅礴,长枪大戢的笔法意象。左右欹侧,跌宕起伏,互为高低的书法体势与章法,就曾汲取过郑板桥的书法艺术风貌。这在下面《沁园春.雪》;《忆秦娥.娄山关》的诗词书法里体现的尤其突出。
当然最主要的是郑板桥书法艺术上具有鲜明个性的独创体。郑板桥是清代名士中最有个性的一位。他的书法和绘画清朗峭拔,苍劲潇洒,虚实得当虽有"难得糊涂"之名言,但书法却俊俏险绝,有力透纸背的气概。
他的书法之所以出名,还因为其字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拙遒劲,沉雄谲诡,将真、草、隶、篆熔于一炉,被称为“六分半书”,具体意思是不足八分书,另一分半含有行楷书意、篆书法体、还有半分画意。
他的笔法和书法结体来自于他多年书法绘画的摸索,后来得到他原配夫人“人各有体”的启示。
张辽威震逍遥津,丁奉雪中奋短兵,无论在正史上,还是在演义中,张辽与丁奉都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将。想必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一代名将张辽正是死于丁奉之手,不过这毕竟是演义,那么事实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历史上的丁奉最终结局又是如何呢?
在演义中,张辽确实是被吴将丁奉所杀,《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写道:
“岸上一彪军杀来,为首一将,乃丁奉也。张辽急拍马来迎,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却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
时丁奉一箭射中张辽腰部,张辽虽逃得一时,然终因箭伤不治身亡,因其所中之箭乃丁奉所射,固有张辽被丁奉所杀的说法。
演义中说得很明确,张辽之死与丁奉有着莫大的关系,不过在正史上,张辽之死却与丁奉没有半点瓜葛!
据史料记载,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张辽奉魏帝曹丕之命屯驻雍丘,不幸在此期间染病。时恰逢孙权反魏,张辽忙于军事布防,曾抱病击败了来犯的吴将吕范,然而在这期间苦于战事,伤病一直未能痊愈,故张辽的病情每况愈下,在击败吕范后不久,便于江都病逝了。
丁奉在三国前期并没多大名气,但后来却是成为了吴国的柱国之臣!丁奉征战一生,侍奉了吴国四位君主,见证了三国的盛衰兴亡。
论丁奉之功,不亚于当年周郎,吕蒙。公元252年,魏国伐吴,东兴之战中,丁奉身先士卒,"雪中奋短兵",大破了来犯的魏军。此后丁奉计除权臣孙綝,辅佐吴主孙休,让一度混乱的吴国得以有喘息之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山东泰州历史***概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山东泰州历史***概括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1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