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丰田家康人物传记,丰田家康是谁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丰田家康人物传记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丰田家康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这三个人的性格各有什么特点?
  2. 织田信长死后,德川家康本来是最强大名,为何却臣服于丰臣秀吉?

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这三个人的性格各有什么特点

主要说下丰臣秀吉好了...丰臣秀吉的军事能力在日本战国时代是十分出众的,在“ 下克上” 的战国时代, 丰臣秀吉以“ 检地之竿” 和“ 铁炮队” 这两种强力武器夺取了天下。但是关于丰臣秀吉自身的形象,也是在其刻意神化自身形象的基础上,产生了对于他本身的各种赞誉。 众所周知, 日本历来都是强调家族名分的国家, 尤其是在上层社会中, 一定的官阶或者权力当然得与一定家系血统的高贵程度相映衬, 否则将遭到世人的非议。丰臣秀吉本是个出身卑微的下级武士, 当他试图爬上权力高位时, 费尽心机地对自己的身世及血系进行了若干次篡改加工, 终得以名正言顺、冠冕堂皇。

丰臣秀吉出身寒门, 本姓“ 木下” , 由于英勇善战, 而且富有政治谋略, 终成日本战国时代“ 下克上” 乱世风潮中的一代袅雄。 本能寺之变后, 他巧妙地以“ 移花接木” 的政治手段夺过了其主君织田信长所开创的天下统一大业。后来, 在从“ 天下布武” 到“ 天下静谧” 的***转变过程中, 丰臣秀吉以其强大的军事权威为后盾, 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措施逐步建立起了战国后新型的中央统一封建集权 。

丰田家康人物传记,丰田家康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尽管如此, 丰臣秀吉意识到, 其***要想获得天下人心, 以至长治久安, 仅靠武力支撑是难以做到的, 必须在意识形态方面为自己编制恰当的“ 舍我其谁” 的治世理由, 亦即统治的合法性。

对于日本战国三英杰的评价,司马辽太郎生前写过几篇杂文发表在《文艺春秋》。去年出版的磯田道史的《和司马辽太郎学日本史》将司马氏对三人的评论放在一起作了比较。虽然所谓“司马史观”在今日学界饱受批评,但司马的洞察力和归结能力之优秀是毋庸置疑的,某种程度上依然代表了日本主流史观。

“一切都从信长开始……近世的一切信长都进行了思考,并打下了基础。”(《家康以前》)

丰田家康人物传记,丰田家康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信长的一切都是独创的”(《信长与独裁》)

“秀吉性格开朗,这是他的美德”(《秀吉》)

“家康擅长于物,却并非独创家”(《家康以前》)

丰田家康人物传记,丰田家康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正如磯田指出,站在历史研究的立场,织田信长并非一切都是独创,在***统治解构上,信长相当依赖室町幕府以来的传统和习惯。不过对枪的重视和对天守的建设、使用铁甲船的新型战术、人才的选用、转移根据地等,的确是其他大名未曾想过的。司马更是将信长定义为“合理主义者”,信长重视人的能力,将人当作器物、工具来看,某种程度上具有“艺术家的一面”。但信长却无甚著述,没有通过语言来让自己的思想得以延续。

关于丰臣秀吉,司马认为他性格开朗且富有“柔软性”,拥有被他人喜爱的能力。另一方面,他的价值观是功利且形而下的。比如他喜欢建高大的城,在城下聚集众多武士,形成庞大的军团,而对绘画之美却不感兴趣。或者说,秀吉身上表现出来正是那个时代庶民的朴素欲望。

对于德川家康,“家康擅长于物,却并非独创家”的评价让他与织田信长形成鲜明对比。在历史作品中,家康往往被描绘成缺乏情趣的现实主义者。他为人吝啬,忍耐力和克制力强大,为了家族的存续能够忍气吞声。家康思考问题永远是考虑这件事在现实上是否能够成立,是否有“趣味”这种层次的想法家康是不会有的。

根据三人生前各自名言,来看他们的不同性情……

1,织田信长名言——只要别人做的事,我绝不会跟着做。对我自己所喜欢的女孩,我绝对不告诉她说我喜欢她。当我想哭的时候,也绝不流泪;当我该高兴的时候,却不会高兴。当我失意的时候,我绝对不叹气……我的人生绝对不盲从别人。

织田信长

杜鹃不啼如之奈何? 杜鹃不啼则杀之!


2,丰臣秀吉名言——人任何时候都保持面带微笑,具有豁达爽快的气质。深感悲痛时,仰天大笑;面临困境时,冷静思考后开怀大笑,恍然而笑;艰苦时,暗下决心地笑;自我安慰之后,小声独笑。

丰臣秀吉

人要想出人头地,绝不能在别人面前露出丝毫惊惶、困惑、悲伤的神色。

3,德川家康名言——人生有如负重致远,不可急躁。 视不自由为常事,则不觉不足, 心生欲望时,应回顾贫困之时, 心怀宽容,视怒如敌,则能无事长久, 只知胜而不知败,必害其身!

德川家康

人生在世,往往身不由己,***头顶都有命运、宿命和天命三柄利剑。好比有一个圆盆,内有一碗。碗便是人。只要他在盆里,不管往左还是往右,他自可抉择,在盆内抉择,便是命运。因此,命运可因人意愿改变。而那盆沿......人走到盆的边上,再也无法前往,便是人的宿命。在宿命之外,还有天命,所谓天命,便是造出了这盆以及碗的命令。人只有知道了自己有所能、有所不能,知道这世上还有事情乃是自己奈何不得,方能随机应变。

三个人的名言,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各自不同的性格,性情截然不同,是为日本战国三英杰。

曾有人问三人这样的问题:如果杜鹃不鸣,而你想让他鸣,你会怎么做?

织田信长:如果不啼我就把它杀了。

丰臣秀吉:如果不啼我就想办法让它啼。

德川家康:如果不啼我就等到它啼。

通过上面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织田信长是性情中人脾气也很暴躁。织田信长在统一日本的过程中,曾与日本佛教产生了极大的矛盾,他曾焚毁寺庙大火烧了整整六天六夜,杀戮僧人不计其数,做了非常多的恶事。因此被人称为第六天魔王,这一不良的性格最终也引起了属下的不满,为明智光秀本能寺之变埋下祸根,一代枭雄就这样葬送在了自己的性情上。

而丰臣秀吉是个诡计多端的阴谋者,他一直绻伏在织田信长的身边,尽力取得了织田信长的信任。终于在织田信长死后趁机撺掇了***,并残暴地肃清反对自己的势力。诡计多端的丰臣秀吉还拉拢德川家康完成了自己统一日本的目的。

德川家康,作为日本忍派的代表人物。他隐忍的性格最终让他成为三个人之中成就最大的人,他熬死了织田信长,熬死了丰臣秀吉。比他强的实力都被他活活耗死了,而就是德川家康这样的性格并不受日本人待见,因为过于隐忍作为一个武士显得就很猥琐了。

三人之中数德川家康的成就最大,建立了日本历史上最为强大的幕府***,成为真正意义上统一日本的第一人。即便不太受人待见,他隐忍的性格却是最适合当时的时代,如今看来这样的性格也是难能可贵的!

(谢谢关注荒野历史)

战国三英杰,个性和行事风格的确不同。

信长,尾张豪强出身,自称第六天魔王,个性是极其自我和自信,不受传统体制约束(三辞官,破格提拔任用秀吉,废幕府将军)和道德条框约束(***本愿寺),是三人中最超凡脱俗,个人魅力最强,最有颠覆传统观念和体系的意识,所以他统一日本很可能给体制和信仰(比较喜欢西方传教士和西方文化)带来颠覆性变化,并且有可能出征海外。因为自信和个人魅力,直来直去,从来不拐弯或者运用政治手腕,所以得罪了不少人,包括因为自己女儿嫁给家康长子后依仗父亲的权势,与婆婆关系不好,直接写信给父亲,信长直接让家康长子和老婆自尽,缺乏对属下心理的关怀。

秀吉,农民出身,所以骨子里还是有点对出身不自信,后期像认足利义昭做干爹就是想找个好出身。但是秀吉本身行事风格还是很自信的,能在清州会议力压笔头家老继承信长政治遗产,完成了对各路牛人的征伐,一生几乎无败绩,完美完成了信长交办的所有人物,受信长影响极大,对其比较钦佩和感激。对人心的把握比较到位,旗下众多牛人归顺辅佐,政治手腕比较厉害,够狠,信长的儿子不留也是通过其他儿子的名义下手,通过手腕让家康臣服。让家康捡了便宜很大程度上是出身不好,身边家臣只听他的而他死后其子威信不足,二是儿子死的都比较早,没有成年继承人,如果是正妻宁宁生了儿子跟随秀吉并且早早建功继位,家康篡位要难很多。少妻少子在秀吉集团的公信力有限,后期宁宁支持家康也是很大的因素。

家康人称老狐狸老乌龟,最能忍,也比较有手腕,关原合战基本利用了加藤清正这帮愣头青,自己基本没什么损耗,并且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人,所以还是建立幕府。

总体来说日本群众最喜欢信长,对秀吉的草根创业也比较钦佩和认同,对家康最无好感。

织田信长死后,德川家康本来是最强大名,为何却臣服于丰臣秀吉?

第一,实力虽然强大,但还没有达到碾压对手的程度,如果强行的对抗两败俱伤,别人容易坐收渔利。第二,以退为进,内斗始终是出师无名,整不好容易群起而攻之,到那时再强大也没用了。第三,我个人觉得丰臣秀吉个人能力和领导能力高于德川家康。

日本有一句谚语:

对待一只不啼的杜鹃,织田信长的态度是:

“杜鹃,你不啼我就弄死你!”

丰臣秀吉的态度是:

“杜鹃,你如果不啼,我就软硬皆施让你啼!”

德川家康的态度是:

“杜鹃,你如果不啼,那我就等,一直等到你啼鸣为止。”

织田信长勇武纲烈,残暴不仁,***如麻,以血腥手段建立起来的秩序势不能长久,所以织田信长死于家臣暴乱,这一点都不奇怪。

织田信长死后,虽然德川家康势力不小,但丰臣秀吉阴险毒辣,精于算计,而德川家康如果和丰臣秀吉翻脸,那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丰臣秀吉伤不伤无所谓,但他德川家康绝不能伤!所以德川家康选择了忍耐,这就是忍者,忍世间不能忍之事。

所以德川家康也最成功,德川幕府一直延续到日本明治维新才告结束。

织田信长死后,德川家康虽然实力强大,但是和偌大一个织田家相比依旧是小屋见大屋。德川家康趁着信长之死,关东大乱之际。夺取了甲斐和信浓两国。加上其之前掌控的三国也不过是五国之地。而织田家控制着超过20国地盘。

原本德川家康是没有机会染指“天下人”的。本能寺之变改变了一切,统一的织田家名存实亡,家族内部山头林立。此时的德川家康才真正体现了他的价值。所以,清洲会议在其未参与的情况下,将甲斐、信浓划归其名下。一方面稳住为了继续拉拢德川家(可以看作分赃行为),另一方面将陇川一益彻底逐出了织田家大权的角逐。

清洲同盟之初,德川家和织田家确实是平等的同盟关系。随着织田信长腾飞,双方的关系已经发生了转变。此后的德川家总处于一种介乎盟友、外样大名之间的境地。德川家的发展不再是他能获得多少,而是看织田信长愿意给他多少。

德川家康从未成为任何人的家臣。这种半依附的关系也因为小牧长久手之战织田信雄的主动背弃而宣告终结。

此时的丰臣秀吉早已经消化干净信长的遗产,成为了“准天下人“。在军事、政治、朝廷三重压力之下,德川家康屈服于丰臣秀吉的麾下,他投降的是天下大势,是”天下人“,而不是丰臣家。即使屈服了德川家康也不能算是家臣,而是外样大名丰臣秀吉诸事可以与之商量,却不能生杀予夺。

难道说曹操当初在东汉汉献帝时期的实力不够强大嘛?当时的曹操已经雄霸北方、天下三分有其大一了,但是曹操在世却仍然在名义上臣服于汉献帝。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魏国建立,直到魏国第一任皇帝曹丕称帝,称帝之前才是汉献帝禅位。曹操生前的实力可以说已经是东汉第一、三足鼎立之首位了,但是曹操亦欲人臣、欲诸侯,宁肯“挟天子以令诸侯”也绝不废帝自称。依据如此再来看待德川家康,为何曹操可以,德川家康就不行?

了解日本封建时期的读者想必都应该知道,德川家康早在织田信长在世期间的实力便已发展的极为强大了,织田信长的死亡又间接助推了德川家康实力的空前发展,但是即便德川家康实力尤强,却仍甘愿向丰臣秀吉俯首称臣。这又是为何呢?其实答案很简单!

其一:一山更比一山高,你强他更强

织田信长在世期间,德川家康就曾是当时实力最为强悍的一方诸侯了,德川家康和丰臣秀吉二人都是织田信长最为信任的大名了。但是在织田信长这杆大旗自焚之后,丰臣秀吉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先于德川家康而抓住了织田信长的余孽势力。丰臣吉秀在当时的实力已经不容小觑,如今又将织田信长的实力所吞并联合,如此一来,德川家康便在实力之上与丰臣吉秀有了不小的悬殊。如果不识大体的话,、果真要与丰臣秀吉硬碰硬的话,恐怕到头来吃亏的还是德川家康自身。

其二:名声对于当时日本之形势甚是重要

织田信长在世之时,特别注重日本民心的稳定,想必这也是任何时代都是重中之重的大事儿吧!按照当时形势来看,织田信长去世,其家族已然争权夺势如火如荼,各方诸侯也已蠢蠢欲动,天下万民也随即喧闹攒动了。①丰臣秀吉已经抢先众人一步,先行控制住了局面;②织田信长的家族势力也已经开始暗自斗争。对于天下万民而言,如果德川家康在此风口浪尖之关头再次掀起矛盾,依据双方的实力大小来看,谁胜谁负不一定,但是一旦开战,势必会引起日本上下***。由此一来,德川家康在没有十足把握之下主动开战,势必会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就算德川家康略胜一筹,那么大战之后的日本也必将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荒芜景象。

其三:丰臣秀吉的主动也感动到了德川家康

何来此话呢?当时虽然丰臣秀吉已经率先控制住了大局,但是在经历了平定织田信长两个儿子的叛乱之后,丰臣秀吉也早已人困马乏了。更何况,当时日本全国上下还没有统一,到处都是战火割据、风雨飘摇之景象。丰臣秀吉有心统一全国,在此目标之下,丰臣秀吉选择了主动接纳德川家康,并且甘愿将其母亲送往冈崎以作为人质来换得德川家康的臣服。丰臣秀吉这一行为正好迎合住了不知该何去何从的德川家康的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丰田家康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丰田家康人物传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