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如何简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如何简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后汉三国,战乱连年,民不聊生。近百年的时间,只能算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小段,之所以被后人熟知,要归功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了。虽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但书中真实地描绘了三国时期变化莫测的政治风云,从各个方面表现了当时的国家大事,是一部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战争史诗,是一幅饱含着智慧和经验的历史画卷。
其中的故事,常使人们在***中获得灵感与启发,比如左右两难的选择题,刘备和贾诩就给我们作了极好的示范:曹操活捉了吕布,对吕布如何处置犹豫不决,于是想听刘备的意见,刘备没有直接回答,反问曹操: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故耳?曹操恍然大悟。
曹操在选择继承人时,一直踌躇不决,后来问自己的谋士贾诩,没有得到答复,曹操再问,贾诩回答:“正有所思
,故不能即答耳。”操曰:“何所思?
”贾诩回答:“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曹操大笑,他明白了贾诩的意思,于是立了长子曹丕为王世子。
看了这两个三国时的小故事,朋友们应该知道怎么回答女朋友那个“先救谁”的问题了吧!
谢邀,三国当然是一段历史,广义的三国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算起,狭义的三国既可以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算起也可以从公元229年孙权称帝算起,结束时间倒是一致,即公元280年司马炎灭吴,重新统一天下。三国这段历史之所以如此出名,要感谢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使它脍炙人口。如何看待它,其实就如《三国演义》的开篇所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国古代的历史一直如此,每两个大一统王朝之间的时期,总是分裂,时间或短或长,短则数年,长也不过百余年,但是主要的时间和总的趋势还是天下一统。三国不过是诸多的分裂时期中的一段,也是秦汉以来第一段比较长的群雄逐鹿时期,由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和司马懿等著名人物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活剧。它也是我国彻底结束贵族政治,走向士族政治的历史。
三史从公元220年到公元265年仅45年,对于这段历史,我的看法是:
第一,三国虽然各据一方,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各自所推行的组织路线都是任人唯贤,不拘一格选人才。这是值得研究借鉴的。
第二,三国军事战争,都讲究战略战术,这个战略战术思想值得研究。
第三,三国时期在《道德经》《易经》、《尚书》《诗经》《左传》《论语》、医学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特别是《道德经》作为“玄学”,是当时的主要哲学思潮。其中“无”被当作“本体论”(即“道体”),用以注释《周易》、解说儒家典籍,论证“名教”(即儒家礼教)的合理性。例如“玄学”创始人之一王弼(226~249,三国曹魏哲学家,曾任尚书郎)认为“道”即“无”,“道者,无之称也。”(见王弼《老子注》)用以注释《周易》(见王弼著《周易注》亦称《周易正义》)。强调“自然”(“无”)为本,名教(儒家礼教)为末,把二者统一起来。重要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这对当代如何批判地传承儒家文化,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第四,三国贤才济济,都为争夺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作出不懈的努力。在经济方面,孙权在位时,也加强与夷州(台湾)的联系,开发山越地区,实行屯田(即***利用驻军或征募农民垦荒种田的措施),推动江南经济的发展。蜀国也依托旱涝保收粮食的成都“天府之国”,巩固自己的***。那么,为什么三国领导者都不能在自己在世时亲自指挥三国达到统一?这一问题启示我们: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要求:一个国家的统一,只能依靠一个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无私的领导集团,这是物质世界的唯物论一元论所决定的,任何领导集团只能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否则,就是诸葛亮那样的奇才也无法做到。同时,一个国家三个或两个统治集团都是有私的;封建统治集团虽是一个,但它是有私的。一切有私的统治集团都不可能是长久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如何简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如何简评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1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