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2008龙口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2008龙口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座落在南山风景区的南山大佛,是一尊举世罕见的锡青铜大坐佛,高28.66米,重约380吨,连底座高47.46米,莲花座下,有三层建筑高18.8米。2004年建成。
明建文帝的归宿是个历史之谜,是否出海没有谁确答案,南京就在长江边上,明成祖怕他出海让郑和七次出海寻找他的下落。但他知道陆地上全都在自已的掌控之中,也不能放松缉拿。我们这里有一个村子,几千口人全都姓建,据说他们不敢姓朱,也不敢承认是朱允文的后嗣。但他们又不想忘记建文帝他们就姓了建,这可能也是成立的,因为《百家姓》里没有姓建的。
***如朱允文没有死的话,我觉得他出海的可能性有五成左右吧。
遥想当年,朱棣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名义率军打向了自己的侄子朱允文。在经过了长达两三年的战争后,朱棣终于攻下了南京城。
不过,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作为老朱的指定继承人――朱允文,竟然不见了。这可把朱棣弄糊涂了。没道理啊,一个大活人不可能平白无故消失了的。但是,因为朱允文的皇宫被烧毁了,而且里面也有两具烧焦的尸体。盘问那些宫女太监都说那是建文帝和皇后马氏的尸体。
俗话说“口说无凭,”朱棣是不大相信那些人所说的话的。而且那两具尸体根据体型等也不大像建文帝他们的。但是现在暂时也没有证据表明建文帝还活着。于是,为了让那些忠于建文帝的大臣死心,他就宣布烧焦的尸体是建文帝的。然后他再悄悄的派人暗中寻找。
朱棣要想找到建文帝的话,肯定不能大张旗鼓的去找。那不是摆明了建文帝还没有死吗?到时候他的支持者又会因此蠢蠢欲动了。而且他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攻进京城的,就是说自己是来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的,皇帝是没有错的。明目张胆得去找不是表明自己有篡位的野心吗?所以,他就派了两个人暗中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是谁呢?――郑和与胡濙。
郑和就都清楚,建文帝是没找着,但却周游了海外十几个国家和大小各个部落。为明朝的文化传播和影响力的拓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这还真的是意外收获啊!
那胡濙呢?据说他在西南一带巡游打探了两三年后终于回到了明朝都城。并且在晚上马上去觐见了朱棣。至于他和朱棣到底说了什么,这谁也不知道。
坊间传说他已经知道建文帝的下落了,并且还和建文帝说明朱棣找他不是为了杀他,只是想接他回皇宫而已。而建文帝也表明自己不会和朱棣再抢皇位了,他现在只想云游四海,过逍遥自在的日子。而胡濙也是这么回复朱棣的。此后,朱棣也没再找了。
那么的话,出海的可能性就也有五成这样了。为何呢?
第一,南京(应天府)城靠近长江沿海,走水路方便。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为大明帝国继承人,但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为新一任帝国继承人。朱元璋死的时候,朱允炆年21岁,登位,建年号为“建文”,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在位时间仅仅四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推翻。
但在2008年的1月3日上午,工程施工队人员在福建宁德市蕉城区金涵乡上金贝村登山道施工,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墓塔混搭的古墓。古墓有拜亭、舍利塔、地宫,地面上散落有鱼形状鱼纹和龙形石脊的构件,舍利塔上的一处碑文还刻有“御赐金襕佛曰圆明***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应该说,墓主就是一位高僧。古墓陵墙上两龙头龙纹的造型正是龙嘴上唇而翘,并且长于下唇,龙头硕大、额部隆起、大目圆睁,龙口前有火焰珠,龙鼻端呈“如意形”,这是典型的明初闭嘴龙造型。古墓舍利塔底座的纹饰以及墓碑底座的纹饰,与明孝陵的各个构件纹饰极为相似。言下之意,古墓里埋的高僧,应该还有另一个身份——明朝皇帝。
而除了建文帝,其他明朝皇帝的陵墓均为世人所知,即,这座墓主人的矛头指向,便是于靖难之役后失踪了的建文帝!
2014年9月3日,宁德市举行了隆重的建文帝文化研讨会,邀请到了省内外的20多位专家学者对建文帝的逃亡踪迹进行探讨,以证实建文帝踪迹的最后结果。
最终与会专家综合了各方面证据,基本已确定建文帝逃出宫后在宁德终老的结论,并给出了建文帝出亡路的具体线图:建文帝出亡走水路,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海,沿浙江近海南下,一度在温州港停靠并曾上岸过。然后继续南下,第一个目的地是福建福宁(今霞浦县)的大京千户所。后来战事来的太快,郑和的10万楼船水军已经到达,两军交战,建文军败绩,建文势力通过三都澳撤向宁德(今蕉城)腹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2008龙口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2008龙口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1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