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自我图强历史***,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自我图强历史事件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自我图强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从小立志救国图强的人?
  2. 徙木立信的典故?

从小立志救国图强的人?

从小励志救国的事例不胜枚举。李大钊周恩来毛泽东他们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经历过旧社会苦难,在幼小的心灵中萌生立志救国,发奋图强的决心。

***同志在儿时就立下豪言壮志:孩出他乡攻书关,学不成名势不还。

自我图强历史事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周恩来在青年时期写壮丽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他们这些老一辈革命家都是发奋图强的一代伟人。

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了“以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后来在南开大学读书,法国留学期间,周恩来一直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熊庆来从小立志科学救国,中国现代数学的先驱,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自我图强历史事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十七岁的李大钊,以救国救民为已任,决心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索我理想之中华”而奋斗

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了“以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后来在南开大学读书,法国留学期间,周恩来一直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中国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自我图强历史事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徙木立信的典故?

      “徙木立信”的意思是通过某种手段树立典型,而使公众信服的行为。

出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典故: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典故如下:

战国时期 ,秦国孝公刚即位期间。秦国经历过内斗和战争,已经是千疮百孔,落后于其他国家。秦孝公发出求贤令,求天下士子入秦,只要能使秦国强大,就封他做官。魏国的中庶子卫鞅看到求贤令后,便来到秦国。

秦孝公接见了卫鞅,二人聊的很投机,接着又是三天三夜的讨论,孝公确定了卫鞅的思想,决定开始变法,用法治国,并任命卫鞅为左庶长,全权负责变法。可是变法初期,怕国民不信任。

于是,卫鞅在国度南门处,立下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百姓们,谁能够搬到北门就赏十两黄金。百姓们议论纷纷,都表示官府一定在欺骗人,没有个人愿意去搬。卫鞅看百姓无动于衷,就加钱到五十两金。百姓十分惊讶,但更加不相信了,认为官府一定拿人寻开心。

这时,有个人跑出来,说要试试看,说罢扛起木头就往北门走,其他人见此都笑他是傻子,这个人没有理会,不一会他就搬到了北门。卫鞅立刻把五十两黄金赏给了那个人,百姓见此对官府有了信任,卫鞅变法也进行的很顺利。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新法公布以后,为使人们相信新法一定要执行,商鞅命人在国都南门处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声明谁搬动到北门就赏五十金。有一个胆大而力大的人果然得到五十金,人们认为商鞅言出必行就按新法行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自我图强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自我图强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