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后唐主要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后唐主要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上恩将仇报的例子简直汗牛充栋,但很少人去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单纯的仅仅是不懂感恩么?显然不完全符合逻辑。
农村常言“升米恩,斗米仇”。为什么给予得少,帮助得浅,却容易得到感恩?而帮助得重,给予的多,反而适得其反?这皆因为另一句俗语“大恩如大仇”。
唐肃宗至德年间,郑惠王李元懿曾孙、岐州刺史李择言之子李勉,曾经在开封当县尉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曾经私下偷偷放走了一个囚于狱中的囚徒。
过了几年之后,李勉官运不济,客游河北,却在无意中偶然遇到了当年被自己放走的囚徒。这个囚徒已然是一个大丝绸商人,富甲一方。见到当年的救命恩人,自然是不由分说地将恩公李勉拉到家中盛情款待,恨不能把家中所有的好东西都拿与恩公分享。
但是越是如此,这个囚徒就越觉得自己的这些东西都不足以报答恩公的活命恩情。于是私下里和结发妻子商量:“恩公曾经救过我的命,我该如何报答他?”
妻子说:“给他1000匹绢,是否能够报答他的救命之恩?”囚徒说:“这肯定不行,当初不是他救的是我的命,而我现在哪来如此身家?这绝对不足以报答救命之恩。”
妻子又说:“那就两千匹绢?”两千匹绢的确不是小数了,足够买下当地小半座城了。囚徒仍然摇头:“还是不够,多少钱怕都不够,毕竟命能拿钱来衡量么?”
于是囚徒总觉得自己欠李勉的,无法偿还。心病就此种下。于是妻子说:“既然这样,不如将它杀掉吧!只有杀掉他,你的心结才能平,人死了,你就不复欠他了。”
囚犯思来想去,觉得此法可行。多亏他们夫妻说话时,家里的仆人无意听到了对话。惊吓之余悄悄向李勉密了告,李勉知道后,连夜出逃,最终才免于一死。
虽然这个故事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是一个人的恩情大到无以偿还的时候,恩公就危险了,对方为了了却心结,又不是那种愿意舍弃性命报答的自私自利之人,后果往往都是“恩将仇报”。历史上屡见不鲜。
有一句老话叫做:斗米养恩,担米养仇。就是成语"恩将仇报"的俗语化。
从古到今这种让人愤慨的事情都屡见不鲜,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先讲几个故事。故事一
晋惠公还是王子的时候被迫害,逃去梁国避难,向秦穆公许诺当了国君之后会用土地报答秦国,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但是晋惠公食言了,并没有兑现承诺,但是秦穆公大度并没有追究这个事情。
有一年晋国发生饥荒,晋惠公就向秦国求救,请求购买粮食。秦国的大臣都纷纷说此时正是攻打晋国的好机会。秦穆公说:虽然机会很好,但是晋国的黎民百姓是无辜的,我不忍心看着他们饿死。于是就同意了晋国的请求。
第二年秦国发生了饥荒,于是秦穆公就找晋国买粮食,却被晋惠公冷酷的拒绝。
穆公大怒,遂起兵征讨晋国,大胜,晋惠公也成了秦国的俘虏。故事二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死亡人数14万。中国***号召国民摈弃前嫌,号称全国慷慨捐款,派遣军舰运送粮食救助。
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组织义演,各地寺院为日本祈福,商民捐款捐粮。到达日本的第一批救济粮和国际救援队都是中国派遣的。
五年之后就发生了济南惨案,八年之后发生九一八事变,十四年之后爆发卢沟桥事变,再往后的什么南京大屠杀之类的都不忍心再提了。
故事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后唐主要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后唐主要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1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