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金钏人物传记图片,金钏人物传记图片大全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金钏人物传记图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金钏人物传记图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甄宝玉有什么关系?
  2. 你对林黛玉了解多少?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甄宝玉什么关系

悟空邀。

这个问题,曾经想过,终因学识微鄙而无果。如今被问起,说一点愚见。希望得到大家指正。

金钏人物传记图片,金钏人物传记图片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就从文本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里面推敲起吧。

贾宝玉的原身是什么?女娲炼石补天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独剩下这一块丢弃在青峰梗下。不料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自通,自来自去,见众石皆可补天,唯有自己一无是处,所以自哀自怨,日夜哀叹。

嗟叹之际,巧遇一僧一道来至峰下,愿带它去历劫,石兄感恩不尽。

金钏人物传记图片,金钏人物传记图片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贾宝玉出世时,口内含着一块美玉,无疑就是石兄本尊不错了。

那么甄宝玉又是谁呢?

文本第一回里面亦有交代:.....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食,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遇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所以下凡报灌溉之恩。又言无甘露以回报,故只能以泪相还。

金钏人物传记图片,金钏人物传记图片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段明确交代了神瑛侍者和绛珠草的来历。

贾宝玉、甄宝玉,亦***亦真。其实,贾宝玉这样的日子,纵使是天王老子也想过。曹雪芹只是用贾宝玉做一个***托来描述贾府的繁荣和无法与外人道的真情。甄宝玉,与贾宝玉一样的性情,但最后也是流入世俗的洪流,攻科举、谋取功名。每个人大致在青春年少时,有些怪诞和叛逆,可大致过了青春期就会归入世俗洪流。其实,甄宝玉或许才是真正人物的出处,红楼梦或许只是甄宝玉的年少轻狂的经历,曹雪芹不好写的过于明白露骨,借托贾宝玉来描述。后来也写到,甄宝玉最后也和世人无异了。


个人认为红楼梦是以甄宝玉为原型,借此融入了宫廷、官场、民间好多事,因为太写实,所以不为当权者所容。

乾隆看红楼梦后说过,此盖为明珠之家事所作也。明珠是康熙皇帝手下的大臣,而其中的贾宝玉的原型应该就是明珠的儿子、著名的词人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字容若,生于1654年,与康熙同岁。他的父亲明珠,辩若悬河,兼通汉满语言文字,在平定三藩之中因赞襄军政之力为康熙皇帝所赏识,后位至大学士。但明珠其人,操守很是一般,他的家里可谓是金玉山积,正是一幅连府通街的世家气象。贾府繁华程度的描述也多参考这里。

纳兰和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关系特别好,当年都是康熙皇帝的侍卫。曹寅比纳兰容若小四岁。曹寅的母亲孙氏为康熙的保姆。少年时期曹寅与纳兰容若都曾为康熙的伴读,后同为康熙侍卫。康熙十七年,开博学鸿词科时,来京的大批明末遗老,对纳兰容若与曹寅两个青年都是倍加欣赏,与这两个人都成为诗词唱和上的忘年交。纳兰容若年纪轻轻就撒手西去,因为曹家与纳兰家关系好,所以曹雪芹就有很多渠道了解到更多。

某种程度上,贾宝玉就是甄宝玉,甄宝玉也是贾宝玉。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红楼梦》说:“***作真时真亦***,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段话可以这么理解,贾作甄时甄亦贾,甄贾宝玉,说有便有,说无便无。

贾宝玉和甄宝玉就像孙悟空和六耳猕猴一样,互为影像,互为对照。

贾宝玉

甄宝玉和贾宝玉的性情、容貌极为相似。

冷子兴在说到甄宝玉的时候说:

他说:‘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甲戌侧批: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家之宝玉,则正为真宝玉传影。蒙侧批:灵玉却只一块,而宝玉有两个,情性如一,亦如六耳、悟空之意耶?

从脂砚斋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甄宝玉就是贾宝玉的影子,两个人根本是一个人的“一体两面”。故而,两家不仅是世交,其实发生故事也是极为相似的。

你对林黛玉了解多少?

我心目中的林黛玉,就是无病***的最佳代表,自己想要什么都自己不去争取,就想让别人送上门,世上哪有那么好的事情,所有人都在迁就你,都得忍让你,凭什么,再说你又不是贾府直系,只是亲戚而已,还那么多要求,最后还被自己给做漆,***没救了,要我说,林黛玉死了也好,不了等贾府没落了,死得更惨。

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

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荣府幺女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母亲贾敏是贾代善和贾母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女儿。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

她生得容貌清丽,兼有诗才,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极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5岁上学,6、7岁母亲早亡,10岁师从贾雨村启蒙。

外祖母贾史氏疼爱幺女贾敏,爱屋及乌疼爱黛玉,10岁接到身边抚养教育,寝食起居,一如嫡孙贾宝玉。与11岁的贾宝玉同住同吃,吃穿用度都是贾母打点,自视地位在三春之上,实则只是隔一代近亲,因被王夫人的仆人最后一个送宫花而很不愉快。11岁时又死了父亲,从此常住贾府,养成了孤标傲世的性格。12岁时,贾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作诗直抒性灵。

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梅竹马,脂砚斋说“二玉近中远”“实远之至”。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

林黛玉与薛宝钗在太虚幻境才女榜上并列第一,二人既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婚姻上的金木之争,又因同属正邪两赋的禀性而惺惺相惜。林黛玉最后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了解不多,简单说说。

第一,林黛玉是个可怜的女孩。八岁母亲去世,十一岁父亲去世,成为一个不折不扣寄人篱下的孤儿。虽然有贾母和宝玉罩着,但是眼睛没了,单靠眼眶管啥用呢。所以黛玉的战战兢兢小心翼翼都是被逼无奈。如果有谁住过姥姥家,应该对此深有体会。

第二,林黛玉是个逃避的女孩。林父之所以九岁就把林黛玉送入贾府,其目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想嫁给贾宝玉,当贾府的下一任主人。按照当时惯例,姑舅姐妹是结婚的首选组合,两姨姐妹并不在列。最初贾母和贾政夫妇是认同黛玉的,但是林黛玉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而是投宝玉所好,一起胡闹,导致贾母和贾政夫妇终于失去了耐心,最终选择了看上去懂事明理的宝钗。

第三,林黛玉是个无情的女孩。有些人不懂这个,黛玉看见花儿落在地上都要挖坑埋了,怎么会无情呢?其实黛玉的无情恰恰表现在她对周遭环境的敏感反应,反而对人的生死看的很淡。金钏死了,晴雯死了,黛玉都没啥反应。晴雯是跟黛玉最像的人,按照物伤其类兔死狐悲的常理推测,她也应该表示感伤才对。事实上她对晴雯毫无感觉。

任是无情也动人。

林黛玉才貌双全,感情细腻丰富,多愁善感,多疑多思且善良,自幼失双亲,投靠贾府,心性甚高的她寄人篱下,处处谨慎小心,郁郁寡欢.,与宝玉的爱情更是“无果而终″,身处此环境中写下了好多“惊人″的诗篇,终落得郁郁而终[流泪][流泪][流泪]

林黛玉,会让我想到一句话——“情深不寿,慧极必伤”。从林黛玉的前世到今生,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林黛玉也是一个聪慧的人,虽然表面上来看薛宝钗处事圆滑,但我觉得实际上林黛玉比薛宝钗更聪慧。有句话说“知世故而不世故”,说得就是林黛玉。

林黛玉是知世故的,这一点从林黛玉刚刚入贾府的表现上就能看得出来,她刚下了船,见了来接的婆子: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去。”

这里写了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可以说是非常的小心翼翼了。

接着: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贾母问林黛玉读过书没有,林黛玉说自己只读了《四书》。

贾宝玉回来后,见了林黛玉问:“妹妹可曾读书?”林黛玉这时却回答:“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

同样的问题,林黛玉第二次回答却改了口,不过是为了迎合贾母罢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林黛玉是懂得人情世故。只是,后来渐渐地,对于贾府的人、事,她开始像个看客一样,冷眼旁观。所以,很多人会觉得林黛玉是个刻薄的人,讲话也尖酸。与初入贾府相比,林黛玉的转变是非常明显的。林黛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

我觉得这正是林黛玉之所以为林黛玉的地方,对于贾府的一切,她选择置身事外,所以也因此她总觉得自己是寄人篱下。贾府的污浊太多了,在贾府呆久了,林黛玉自然也就知道了,看惯了。这样的人,林黛玉自然是同情的,可是她也看透了这些人,所以,她才能冷眼旁观,时不时冒出几句“尖酸”的话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金钏人物传记图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金钏人物传记图片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