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刘备历史事件评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刘备历史事件评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首先,我们要把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和历史上的刘备区分开来,这儿我们只讨论《三国演义》里的刘备。
《三国演义》里曹操等很多人都对刘备做过评价,称刘备为“当事英雄”。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时候说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因此三国里对刘备这个人的评价还是相当高的,即使在他最落魄的时候,大家也都觉得这人只是一时落魄,一旦有机会了便如蛟龙入海。
戏曲等艺术作品里经常说刘备是***仁义,这其实只是一种戏说。三国演义里刘备的仁义是得到大家广泛认可的,刘备兵败的时候,老百姓愿意跟他一起走,刘备所到之处,百姓箪壶提浆,这都是对刘备仁义的认可。
刘备还是个重兄弟义气的人,为了给关羽和张飞报仇,不顾诸葛亮等大臣的反对,倾全国之兵为兄弟报仇。哪怕是东吴退还荆州归还夫人都不妥协,最后报仇不成反而兵败白帝城,也算是不负当年桃园结义之盟。
当然这里有罗贯中的偏见,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拥刘反曹,对刘备多有美化,甚至有人为了招待刘备把自己老婆杀了,这显然是夸张了。
刘备的为人,实质上是个很复杂的问题。要从多方面来讨论。 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三人偶然相逢,因为意志相投,所以拜为异姓兄弟。而后来刘备在关于败走麦城之后,痛苦不已,虽然中了司马仲达的反间计,作出了伐吴的错误举动,但是这表明了刘备是义薄云天的。 刘备爱惜人才,尤其对诸葛亮十分敬重,正是因为他敬重诸葛亮,后来,他几乎将兵权完全交给了诸葛亮,于是有了后来的哭借荆州,征讨两川,直到最后他的儿子刘禅即位后的著名的六出祁山,并将诸葛亮推荐的人才几乎一一重用
。
一、刘备具有高尚的人品。
在汉末三国那个***的年代,曹操能表现出纵横天下的超人之才和非凡之能,用“奸雄”二字概括是当然不确切,问题主要是他的个人品格存在严重缺失,他残杀生灵无数,为人又诡计多端,误杀吕伯奢全家却宣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站不住脚的。孙权在个人品格上要好于曹操,但他多疑,乱加猜忌,滥杀朝臣,使得朝中***自危。而刘备,从他举事之初到称帝之后,始终重百姓、讲仁德,把握好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这是刘备在品格上不同于曹操、孙权之处。可以说,刘备是汉末三国时代最负众望、最得人心的争雄者,也是最符合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的三国政治家。要不然,具有雄才韬略的“卧龙”诸葛亮,也不至于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轻易入蜀。
二、刘备心系百姓,为民着想。
由于年少失去父亲,刘备跟母亲靠贩草鞋、织苇席为生。汉末由于国家***,百姓受尽战乱之苦,田园荒芜,衣食无着。刘备当平原相时,将府中财物施舍给百姓,以度饥荒,自己在府里跟下人同席同食,无所挑拣,所以大家都归附他、爱戴他。正是由于刘备具有政治家的品质和平民意识,使得三国时期三分天下有其一。
三国时代,能够出人头地的都是人杰。一般来说,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占人和。
刘备虽然打个皇叔的旗号,可是他那皇叔在大家的眼中不值一提。他也没有什么家族和官方的背景,实际上就是和黄巾军一样的起义军,只是洗白了而已。
刘备心里深知这一点,他也在寻求各种方法去改变这一方面的短板。
刘备在少年时代就去进修学习,虽然没有得到老师的称赞,但找到了他第一批朋友。一起同过窗的公孙瓒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贵人。公孙瓒后来给刘备资助兵马,扶助刘备起兵。
在刘备招兵买马之际,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关羽张飞,这些和他一起扛过枪的弟兄,成为他事业上的有力帮手。
最后他交接客商,靠联姻等手段收罗了一批象糜竺,简雍这样的人才。依靠这些人才,他组成了自己的班底。
可是,刘备身上的草根性,使得公侯世族对他敬而远之。这使得刘备虽然得到民心,可由于得不到垄断治国知识的知识分子阶层的认可,刘备得不到有治国才干的谋士。
对于袁绍,曹操,孙权不说,连张绣吕布都不如。刘备因此被赶出了北方,在荆州苟延残喘。
在荆州,刘备遇到了诸葛亮,这才如鱼得水,打开了治国的大门。以诸葛亮为中心的荆州人才群,充实了刘备的智囊团,为刘备三分天下,打下了基础。
我们从刘备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刘备自幼胸怀大志,虽然史书没有明言,刘备的偶像其实是刘秀。他以刘秀为榜样,想建功立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刘备历史***评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刘备历史***评价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0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