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雍和宫历史事件时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雍和宫历史事件时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北京的雍和宫最早建于明代。当时这里也没有什么名字,就是太监住的官房,地址离紫禁城也有点远,属于位置较偏的地界。
后来到了康熙年间,因成年后的皇子都要搬出紫禁城居住,康熙就把这块重新修缮了一下,分给了四皇子雍正。
雍正在这里居住了15年,由先前的贝勒变成了和硕雍亲王,这里也从原来的贝勒府改为雍亲王府。
在早年这里也是雍正心腹的所在地。康熙晚年,九子夺嫡,雍正为了继位不知费尽了多少心机。
所以他为了站稳脚跟,也是煞费苦心,在这块建立了个基地总部。他在这里利用心腹控制大臣,监视兄弟,刺探情报,表面上让别人看到他这里只是一个***场所。
康熙死后,雍正即位,他把这里才正式升职为皇帝行宫,改名为雍和宫。
这里走出了雍正,乾隆两位皇帝,在历史上是很罕见的,所以有人也称它为“龙潜福地”。
雍正死后,乾隆继位,为了孝心将自己父亲灵柩停放在雍和宫永佑殿内。
已经是停放过老皇帝的地方了,乾隆就将其修缮,把这里王府规制改为改为皇宫规制。
将这里的主宫殿绿琉璃瓦全部换成黄琉璃瓦,把这原来的单檐改为双檐,和紫禁城里的规制是一模一样的。
建雍和宫(雍亲王府)那片地方在明代叫北居贤坊,在北城墙内,正对着地坛(北郊)。
明代这片区域西侧是国子监和孔庙,东侧有一座寺庙,叫柏林寺,始建于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是京城八大寺之一,后来衰败。
一百年后,也就是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的前两年,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柏林寺得到重建,到了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为庆祝康熙60寿辰,可巧的是,这个工程由胤禛主持,估计是离家门口儿近吧,几乎是雍王府东墙靠着柏林寺西墙。
说个题外话,再往东一点,是明朝炼铜制造、储存火炮和回收废炮的地方,因为炼铜,成为铜厂胡同,旁边称炮(不加儿化音)厂胡同,住的全是工匠和铁匠。
北京的雍和宫,是后来的叫法,他的前身是“雍亲王府”,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皇四子胤禛十五岁时被康熙皇帝封为“多罗贝勒”爵位,皇四子胤禛开始修建府邸,当时称为“贝勒府”或是“四贝勒府”。“贝勒府”初建时规格并不高,因为他以前是明代太监的官房,只是比老百姓的房子高一些,再加上贝勒的爵位不高和生母的出身低微等原因,所以在修建时只是在明朝建筑的基础上改建为符合清朝规制和符合贝勒爵位建制的建筑。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亲王”是爵位中最高的一级,所以他的旧宅的声势、规模就大大的扩展了。而且将正门、正殿、寝殿的屋瓦都换成绿色琉璃瓦。雍亲王胤禛是康熙第四个儿子,所以“雍亲王府”也称为“四爷府”。有关清朝的电视剧中都称胤禛为“四爷”。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胤禛承继帝位,年号雍正。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将自己王府的一半改为黄教上院,另一半作为行宫,后行宫被火所焚毁,于是将上院改为行宫,称“雍和宫”。于是“雍亲王府”就作为行宫改称“雍和宫”了,便列入“龙潜禁地”。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乾隆继位。雍正皇帝去世后由圆明园返京就停灵在生前寝殿“永佑殿”,寝殿改用黄琉璃瓦,雍正帝移葬清西陵泰陵以后,乾隆帝将永佑殿改名为“神御殿”。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帝将雍和宫正院改为喇嘛庙。“雍和宫”一名也沿用至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雍和宫历史***时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雍和宫历史***时间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0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