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刘墉历史事件时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刘墉历史事件时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沧州最著名的特产是金丝小枣,但金丝小枣却一直没能成为朝廷的贡品,这其中的原由,传说还是因为刘墉和纪晓岚斗智造成的。
刘墉和纪晓岚私交不错,好诙谐,又都是乾隆皇帝的宠臣,有一年两个人上书乾隆,请***回乡祭祖,乾隆皇帝爽快的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却提出一个条件,让刘墉和纪晓岚回家后,每人带些当地的土特产给皇帝尝鲜。
一个月的***期转眼即过,刘墉却把皇帝的交代给忘得一干二净,他是山东人,在路过沧州时,才把土特产这件事想起来。
刘墉突发奇想,从沧州***办了一批金丝小枣带回北京。而就在同一天,纪晓岚也带着金丝小枣回到京城。
刘墉先下手为强,没有回家,先进宫把金丝小枣呈给皇上。乾隆皇帝一尝,果然是龙颜大悦,对刘墉供奉的金丝小枣赞不绝口。
到了晚上纪晓岚得到这个消息后就犯了愁。他总不能拿一模一样的东西去敷衍皇帝,好在纪晓岚也足智多谋,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从菜市场买了几根瘦干的白萝卜进献给皇帝。
乾隆也没有多想,拿起萝卜“吭哧”一口,结果辣得涕泪长流。
乾隆很不高兴,怒斥纪晓岚,又夸赞刘墉带来的东西好吃。纪晓岚回禀道:“沧州地瘠民贫,这萝卜已经是他们最好的食物,而且产量不高,万岁体察民情,就该免了沧地的税负”。
乾隆被纪晓岚戴了个高帽,有些飘飘然,但又不甘心少了一地的税负,于是又找纪晓岚问计。
纪晓岚只说了一句:你刘爱卿供奉的特产是“斗地打担粮”(意思是说巴斗大的一块土地就能打一担粮食),然后就没了下文。
刘墉和纪晓岚是师兄弟关系,纪晓岚的主考官是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按着过去的惯例,刘统勋是纪晓岚的老师。刘统勋是乾隆还没有当皇帝时就在乾隆皇帝身边,所以更加得到乾隆皇帝的信任。最后,刘统勋因为劳累病死在任上。所以乾隆皇帝更加看中刘墉,这些是真实的历史。至于说,电视剧?全是为了追求***性,编出来的。
为什么***剧中刘墉和纪晓岚没有碰过面?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刘墉的年纪远比和珅和纪晓岚要大。而且刘墉大多是在外放官职上,很少回朝任职。所以根本也就谈不上与和珅相斗了。至于纪晓岚与和珅身份地位相差太大,所以也谈不上与和珅争斗什么。《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都不过是根据民间传说进行的艺术加工,没什么现实依据。
首先咱们看这个问题的时候要明白,上面的两个都是***作品,而且还是偏***的***作品。
再来,咱们看一下他们情况
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
纪晓岚(1724年7月26日——1805年3月14日)
刘墉(1719年——1804年)
刘墉和纪晓岚服务于同一个皇帝——乾隆皇帝,但是在朝任职的时间差了将近二十年,因为乾隆皇帝是中国有皇帝称号的帝王中活的岁数最大的一位,亲自执政的时间就达到60年!他刚坐金銮殿时出生的臣民,在他当太上皇的时候也是老年人啦。
刘墉(1719—1804)
乾隆四十一年(1781年)以前,刘曾在、江西、陕西、江苏等地担任地方官。
1781年以后,刘基本上都是在朝廷任职。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六月授予协办大学士,正式入阁成为副宰相级人物。嘉庆二年四月(17***年)授予体仁殿大学士。
刘墉是清代三大书法家,八十多岁仍身体健康,双目炯炯有神。他一直在内阁工作,直到去世。
纪昀,字晓岚(1724~1805)
乾隆十九年(1754年),纪昀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纪晓岚给正被朝廷审察的两淮盐政卢见曾通风报信,尽管纪的手段高妙,仍被刘统勋侦破,结果纪受到法律惩罚,被发配新疆。
刘统勋是刘墉的老爸,也是纪晓岚的宗师——就是考取功名时候负责批改卷子和录取的主考官。在政治上,刘统勋比他儿子能耐大得多。纪晓岚的发展,也一直得到老刘的关照。
很有意思的问题,我曾经也有过如此疑问。
首先,刘墉大多是在外任职做官,很少回朝任职。再说刘墉官职比纪晓岚大的多,所以见面的机会很少。
其次,大家看电视的可能都知道,就一个纪晓岚都够和珅对付的了,如果再加上一个刘墉,他可能都活不过两集。导演编剧也是良苦用心,为了大家能看完整的电视剧,肯定不能让他们一起出现。
最后说一点,电视剧我们看看就可以了,不能太当真。你想刘墉纪晓岚同朝为官,同殿称臣,怎么可能不碰面?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本回答约1350字,阅读时间3分钟。
相信大家都看过一部老剧《宰相刘罗锅》,剧中的他刚正不阿,勇斗大贪官和珅,但是其实这与历史上真实的刘墉有所不同,下面东哥就带大家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刘墉。
刘墉,康熙58年出生于山东诸城,成长在名门望族,家族成员时代为官,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曾担任四川布政使,而他的父亲刘统勋就比较厉害了,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有这样的父亲,刘墉是真正的官二代,而他的做官也充分体现了论语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
1,初入仕途清正廉明,刚正不阿
刘墉的官路可以说非常坎坷,父亲刘统勋因为军务失宜,他受牵连,被乾隆降为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一年被外放为地方官,而刘墉基本秉承了父亲刘统勋的正直干练与雷厉风行,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为百姓做了实事尤其身为乡试的正考官,对于监生、贡生的管理颇有建树,提出了有效可行的处理办法,得到皇帝的肯定。
2,乾隆夸其:“知政体”
在乾隆二十四年,刘墉被封为江苏学政,而且赴任前,乾隆还赠诗于他,可见乾隆对他的赏识,而刘墉也不辱使命,在监考期间严格把关,使得***、行贿、蒙混过关的人都不敢入场,另外他还上书皇上:
3,一柱楼诗案中的刘墉圆滑却不失其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刘墉历史***时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刘墉历史***时间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0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