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北宋苏轼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北宋苏轼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人因觉悟而可贵
不因贫贱还可悲
啥意思?没意思!十年生死,二十年生死,一辈子或成或败,又有何惊?爱情是这样,事业也是这样,伟大的是这样,平凡更是这样……
如果没有了平凡,那伟大何来。
谁都想被人仰视,没有人想被人鄙视。
……不好意思,俺没有研究过别人的人生。[作揖][玫瑰]
首先苏轼词写的好,跟他在政治上被贬没有任何直接关系。看看人家的家风一门三父子。这种家庭环境也注定了他的文***。三次被贬,主要还是政见不合的问题。有直接冲突也有间接连累。
不需要原因。
在封建社会,皇帝老爷如果臆测或想象到某人有可能威胁动摇他的统治地位,就会以莫须有的罪名贬谪他们或置他们于死地。西汉景帝刘启,为保皇位,眼都不眨,就杀了对他忠心耿耿的晁错。曹操怕别人谋害他,梦中醒来一刀砍了他的侍从。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皇权,捏造一个"胡党”冤案,凌迟处死左丞相胡惟庸,“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
这些血流成河的大***,而且还是灭绝人性的残杀,不需要原因,不需要理由,仅仅是臆测或者是道听途说来的于他地位的威胁。难怪鲁迅说,他翻开中国的历史,只有两个字:吃人!
苏轼三次被贬而侥幸没死,真是他的造化。他被贬的原因,在今天看来,真是笑死我也。
就说差点要了他命的"乌台诗案",仅仅是下面这段话中的几个字:
皇上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嫉妒怨恨苏轼其才想置他于死地的李定等人,抓住基中“新进、不生事"等字眼以及苏轼居杭州期间所作的一些诗文,挖掘出苏轼所谓"汕上骂下”、“公为诋訾"的词句,上奏神宗,苏轼因此下狱。
这就是所谓的“乌台诗案"。要不是他弟弟上书乞求,以官职赎回兄罪,要不是重病的曹太后训斥神宗,要不是他反对过的为他求情,苏轼必死无疑。
从苏轼以及无数文化名人、官吏政要的被贬被杀,我们可以想象看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残酷。生长在那样的社会,真的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否则,小命就如蚂蚁一样,瞬间没了!
苏轼才华盖世,却饱受坎坷,一生三次被贬的生涯,占据了为官生涯的一大半时间。
第一次被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
第二次被贬,因反对司马光废除新法,兼乌台诗案事发。
第三次被贬,因自已原先的同乡好友章惇为相,后来反目成仇,以反对新法为名,实施打击报复。这一次打击波及面挺大,受牵连的有苏辙,以及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这苏门四学士。其中苏轼、黄庭坚、秦观都这轮打击中先后去世。
北宋著名的大文人苏东坡的诗词经过历史检验绝对是 站在首排一流行列。可是他的仕途却是一不顺二不顺至死也不顺,1075年22岁的苏东坡一举成名,名列第二。到107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搞变法,苏东坡反对变法,站在旧党一边,因“乌台诗案”政敌想置于死地神宗爱才才免死被贬的黄州。二落知难而退,太后、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新法,苏东坡反对全盘否定,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和一再要求外放,1089年出任杭州太守。三落是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恢复变法新政,再次启用变法人士,严酷打击元佑党人,苏东坡再受打击遭的一贬再贬,先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再贬惠州,二年六个月再被贬到天涯海角海南的儋州。可怜在1011年从被贬多年的海南召回京城汴梁死在归来的路上,他的好友大哭“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总之,苏东坡人生太难,虽名传千古,可就他自己一生一世吃了太多的苦难,今人也只好为他长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北宋苏轼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北宋苏轼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0081.html